| 构建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 |
| 王炳权 2025-10-24 |
| 摘 要: |
中国式现代化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打破了西方对"民主"概念的垄断解释,其民主观源于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避免理论脱离实际,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回归中国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并回归政治学对现实的关怀本色。同时,文章强调要对重大民主实践问题进行学理性解释和科学化论述,特别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深入实践一线,理解其深层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 |
| 关键词: |
民主政治, 自主知识体系, 实践驱动 |
|
|
|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们用现实的成就回答了怎样发展民主这一重大问题,从实践上打破了西方对"民主"等政治学基本概念的"垄断性"解释。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源于丰富而多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如不回到中国的实践中去,只关注理论层面的推理判断演绎,必然会陷入逻辑演绎和文字游戏之中,必然会脱离实际,距离真正的创新越来越远。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对民主理论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学必期于用"将理论用于指导发展民主的实践,而这更需要对实践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因此必须进一步将目光投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炼完善理论。丰富的民主实践已经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打下了良好基础,现在亟待学界更加重视这一问题,从实践驱动的角度继续努力。
更加注重回归政治学对现实关怀的本色,重视关注具体现实问题
政治学是一门面向现实的学科。亚里士多德被视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开创者,他所处的年代实际上已经处于古希腊民主制的晚期,亚里士多德所要研究的政治现实就是城邦制度走向衰败的这一图景,其著作《政治学》就是为解决现实的城邦问题而诞生的。长期以来中国政治学在建设发展中有向西方借用理论的情况,在借鉴过程中对西方政治学的现实主义面向有所忽视,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为研究理论而借用理论、为完善理论而借用理论的偏颇。当前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应更加重视回归政治学对现实关怀的本色,重视关注具体现实问题。"没有现实层面的问题意识,学术层面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如果对真正的现实漠不关心,丧失了对问题的发现和诊断的能力,中国政治学就会在转向自身的同时失去存在的意义。"只有对现实问题有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够安心扎根于具体的现实实践,才能够从中国的民主实践中抽象出有效的概念,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支撑。脱离实践的理论构建不可能反映广泛的中国民主实践,更不可能对实践有到位的指导价值,"躲进小楼式"的理论设计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歧途。
更加注重对重大民主实践问题的学理性解释和科学化论述
"中国之治的实践探索诠释了政治国家政府人民政党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范畴,重新定义了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公正等学理概念,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普遍性元素。"然而,对这些概念的相关研究仍然多以政治话语进行阐释而非用政治学话语进行分析,"政治学研究更多的是阐释,使用的多是政治话语而不是政治学话语,缺乏学科主体性和学术专业性"。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集中反映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与探索成就。西方理论无法对我们的民主实践进行有效解释,我们现有的知识也不具备对重大民主实践问题的专业性表达,这进一步说明过分重视理论层面的演绎论证和逻辑链条的拼接会陷入不接地气的困境。
只有回到中国实际,下沉到民主实践一线,才能理解重大实践问题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深层次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目光不仅要投向社会实践,更要身处其中,对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所面对的真问题,开展相应的理论解释和科学化论述。怎样发展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的重要内容,其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更是一个核心内容。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重大概念创新,也是一项重大实践创新。如何基于实践要求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提出理论归纳、制度设计、实操途径,更是当前政治学界应当重视的任务。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单纯的治理手段,而是关涉国体、政体等根本性问题又连接人民政治权利实现的重大理念、战略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实践如火如荼,但是理论研究还没有能够从更为根本的意义上对之进行讨论,说明理论研究仍不够"接地气",与民主实践仍有"隔膜",没有完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理性解释和科学化论述的任务。
更加注重用政治学学科思维分析研究现实问题
坚持政治学学科主体意识,用政治学学科思维分析研究问题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涉及学科较为广泛,从多种学科视角都能提出不同的解读,但将其作为一个政治学学科问题进行研究时,运用的分析方式和工具也必定首先应当是政治学的,轻易借用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概念工具不仅不利于概念的澄清,更有可能导致问题域的界限更加模糊,不利于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不仅是打破对西方学术的依附,也是对学科本身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向其他学科借用概念是正常的,但必须是慎重的。"中国政治学理论建构类似于一个搭积木游戏:首先是拥有一系列合适的概念,然后在概念之间建立系统性的联系(命题),最后将命题以逻辑的方式建构为理论。"这是理论创新的基本过程,也是基本逻辑,因此必须明确政治学学科所聚焦的问题是什么,针对性地提出以政治学学科为主的专业性概念,这才能够更有利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能脱离实践,只有回到实践之中,才能始终注意用政治学学科思维分析研究问题,避免陷入轻率借用其他学科概念的逻辑游戏,避免构建看似严密的可以指导实践实则毫无意义的逻辑结构。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发掘新的理论
总的来说,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总结提炼,更为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发掘新的理论。脱离实践的政治学知识生产是不可持续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导向根本上是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加强对重大实践问题的学理性解释和科学化论述,从根本上是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知识来源,即便是纯粹的概念抽象和理论推演,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说,重大实践问题才是值得研究的真问题。理论要指导实践,理论要能解释现实,但理论总有其自身限度,当遇到理论与实践不符时质疑现实而不反思理论,不单是缺乏开展研究的科学精神,也是缺乏开展研究的问题意识,因此仍然应当加强对重大实践问题的关注。坚持政治学学科主体意识,也是不迷失知识体系创新方向的重要保障。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归根结底是在政治学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从概念出发构建更高层次的结构也最终是在政治学领域。制造新的表述当然有创新的意义,但是光创造所谓新颖的表述就能等同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吗?这恐怕也不尽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本概念的阙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体现出理论素养的欠缺、学理思考的匮乏。因此,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从理论与实践双向驱动的角度,丰富已有的概念、理论、范式等,进而提出更具原创性、针对性、科学性的知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