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障碍和期待
吕刚  2009-07-02
摘 要: 从中国的角度考虑,化工、汽车、机械等制造业部门是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主要障碍,但少数敏感产品所形成的障碍是可以克服的。中国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总体上持积极态度,希望通过扩大开放来提升国民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效率。
关键词: 自由贸易区,贸易障碍,敏感产品,中日韩
  一、中国与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障碍
  

  中国的化工、汽车、机械等行业相对于日韩处于竞争劣势,在与日韩建立FTA后可能面临进口冲击。这些敏感产业是中国与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FTA)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化工
  
  
中日韩三国化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强,但是三国之间相比较,中国要明显弱于日本和韩国。2006年,中、日、韩三国化工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计算公式:RCA=(Xij/Xit)/(Xwj/Xwt),其中Xij是I国j类产品出口,Xit是i国全部商品出口,Xwj是世界j类产品出口,Xwt是世界全部商品。RCA大于1说明该类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分别为0.43、0.84和0.92。
  

表1:中日韩三国主要产业的RCA(2003年和2006年)
  2003 2006
  中国 日本 韩国 中国 日本 韩国
农产品 0.45 0.10 0.20 0.33 0.11 0.19
水产品 1.49 0.24 0.63 1.32 0.31 0.40
钢铁 0.44 1.53 1.62 1.05 1.45 1.52
化工 0.41 0.75 0.80 0.43 0.84 0.92
电子 2.08 1.47 2.54 2.41 1.25 2.09
汽车 0.08 2.19 1.20 0.17 2.50 1.54
机械 0.96 1.59 0.88 1.07 1.73 1.05
纺织 2.61 0.58 2.37 2.64 0.56 1.63
服装 3.75 0.03 0.59 3.79 0.03 0.26
  
  资料来源:根据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7的数据计算。
  
  从化工产品的双边贸易看,中国对日本和韩国都是大量逆差,而且逆差值呈快速扩大趋势。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3~2006年,中国对日本的逆差从62亿美元增加到101亿美元,对韩国的逆差从59亿美元增加到119亿美元,分别增长了63%和101%。
  据WTO的《2006年世界关税报告》,中国化工产品的平均关税率为6.7%,略高于韩国的5.8%,明显高于日本的2.5%。
  为了实行进口替代,中国近年来大量投资于石化工业,努力扩大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但由于行业整体竞争力明显落后于日韩,一旦建立FTA,从日韩的进口可能进一步加速增长,国内企业的新建产能难以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高端产品的市场空间将受到较大挤压,一些企业可能因达不到经济规模而亏损。
  
  (二)汽车
  
  
在与日韩制造业的竞争力对比中,中国的汽车行业可能是差距最大的一个部门。2006年中国汽车产品的RCA指数为0.17,而日本和韩国分别为2.5和1.54。
  在汽车产品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对日本和韩国都是大量逆差,而且逆差额不断扩大。据WTO统计,2003~2006年,中国对日本的逆差从39亿美元增长到45亿美元,对韩国的逆差从11亿美元增长到19亿美元。
  据WTO的《2006年世界关税报告》,中国运输设备的平均关税率为11.6%,明显高于韩国的5.4%,日本已实行零关税。
  来自欧、美、日、韩的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商都已在中国设立了生产企业,合资企业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主体。因此,中国与日本或韩国建立FTA,总体上不会对中国的汽车工业造成不利影响,日韩企业仍将继续对华投资,但是,占中国市场25%的本土汽车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由于产品相似度更强,韩国汽车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威胁可能更大。
  
  (三)机械
  
  
从RCA指数看,中国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与韩国相当,但明显弱于日本。2006年中国和韩国机械产品的RCA指数分别为1.07和1.05,而日本为1.73。
  但是,从双边贸易看,中国对日本和对韩国都是大额逆差,而且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逆差额还在扩大。据WTO统计,2006年,中国对日本的逆差为202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44%;对韩国的逆差为46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26%。由此可见,中国机械行业的总体竞争力实际上也落后于韩国。RCA指数之所以高于韩国,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家用电器、电气零件、通用机械设备的生产规模大,竞争力较强,而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专用机械设备、金工机械等产品上,竞争力依然较弱。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在专用机械设备上的贸易逆差有132亿美元,除了对日本逆差80亿美元,对韩国也有16亿美元的逆差。同期,中国金工机械的贸易逆差为83亿美元,对日韩的逆差分别为31亿美元和6亿美元。
  据WTO的《2006年世界关税报告》,中国机械设备的平均关税率为8.3%,略高于韩国的6%,日本已实行零关税。
  中国正在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如果与日本或韩国建立FTA,国内企业,特别正在向高端产品升级的企业,很可能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比较而言,日本由于技术优势更明显,对国内企业的威胁更大。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机械行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有明显提高,只有部分高端产品面临FTA的进口冲击威胁;汽车工业以合资企业为主,FTA的总体影响不大;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日韩差距较大,进口激增对新建产能的威胁较大。因此,就建立中日韩FTA而言,中国的敏感产品是相对少数,如果是与韩国建立双边FTA,敏感产品还会更少一些。通过例外或是设置一定的关税减让过渡期,完全可能缓解这些产品所受的进口冲击。也就是说,对中国来说,少数敏感产品所形成的建立FTA的障碍是可以克服的。
  
  二、东北亚FTA:中国的期待
  

  虽然建立东北亚FTA可能在短期内加大弱势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但从中长期看是有利于增强整个国家的竞争力的。因此,中国对与日韩建立FTA总体上持积极态度,希望通过扩大开放来提升国民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效率。中国期望获得的利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FTA将帮助投资者建立对东北亚贸易和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和区域内市场加速成熟的良好预期,从而对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FTA所产生的外部压力也将加快三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联系已经比较密切,具备了开展制度性合作的市场基础,但是,政治上的相互不信任,使三国经济合作的进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妨碍了三国经济的快速融合。1995~2005年,中日韩三国的区域内贸易比重(根据WTO统计的出口额计算)从16%提高到20%,但与欧盟(67%)、北美自由贸易区(56%)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过度依赖外部市场,不利于东北亚地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建立FTA将向广大投资者表明中日韩三国加强制度性合作的坚定的政治意愿,有效地打消他们的顾虑,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正在快速提高,日韩虽然都是高收入国家,但国民的实际消费水平还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因此,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潜在规模十分可观,一旦消除了政治上的障碍,必将获得空前的发展。
  日韩都是制造业强国,中国在钢铁、石化、汽车等行业正在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未来三国重化工业之间的竞争将日益加剧,东北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结构调整的成本将会提高而不是下降。早日启动FTA进程,将促进三国间产业的重新布局,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部分抵消结构调整的成本。
  日本大部分产品已实行零关税,韩国的关税水平也处在较低水平,中国在加入WTO后也大幅度削减了关税,如果仅从削减关税的角度考察,就会大大低估FTA的效益。消除非关税壁垒、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都将是FTA的重要内容。除了经济领域,FTA也将对中日韩三国在政治、外交、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产生全方位的推动作用,其巨大的动态效益和长远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第二,中国的农水产品对日韩的出口可望实现稳步增长。中国的农业和渔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于日韩。2006年中国农产品的RCA指数为0.33,高于日本的0.11和韩国的0.19;水产品的RCA指数为1.32,也高于日本0.31和韩国的0.4。目前,日韩已分别是中国农水产品的第一和第三大出口市场。据WTO统计,2006年中国对日韩的农水产品出口额分别为86亿美元和30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农水产品出口总额的26%和9%。
  但是,由于日韩两国的市场保护程度很高,中国对日韩的出口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06年日本、韩国农水产品的进口平均关税率分别为24.3%和47.8%。与高关税相比,各种非关税措施,如进口数量限制、卫生标准、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种子)等,对日韩的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更强,它们使中国农产品对日韩的出口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生产者的风险。
  如果日韩能取消高关税,将促进中国农水产品的出口。更重要的是,如果日韩能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将使中国农水产品获得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市场,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
  中国充分理解日本和韩国在开放农水产品市场方面面临的国内压力,可以在FTA谈判时与日韩就少数产品例外或是设定关税减让过渡期进行磋商,但是,把农产品完全例外作为启动FTA谈判的先决条件,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考虑到日本大部分工业制成品已实行零关税,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意义就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实现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其实也正是日韩从东北亚FTA中获得资源配置优化的好处的必要条件。
  第三,若日韩取消对华技术转让限制,中国将得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日本和韩国都是制造业强国,技术水平高于中国。两国对中国的大量直接投资,使中国企业有机会学习先进的技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但是,日韩两国对于向中国进行技术转让,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限制,这妨碍了三国之间技术贸易的正常开展。
  相对于日韩,中国的化工、汽车、机械等行业竞争力较弱,东北亚FTA可能导致日韩高端产品对华出口的增加,对中国企业的结构升级造成冲击。要打消中国的敏感产业对FTA可能带来的产业分工固化的担心,日韩取消对华技术转让的限制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已经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技术进步将是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日本和韩国的节能环保技术都领先于中国,促进对华技术转让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利于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由于兼并和收购已成为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取消对中国企业兼并日韩企业的歧视,应是日韩取消对华技术转让限制的一个重要的具体内容。合理的兼并和收购可以促进市场竞争,实际上有利于加快日韩企业技术革新的速度。
  第四,自由贸易区将使中日韩三国间产业内贸易的开展更为便利,进一步增强东北亚纺织服装业、电子业的跨国生产链在全球的竞争力。
  由于日韩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和电子业的大量直接投资,三国之间已经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据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KOFOTI)统计,截至2006年底,韩国对华纺织业投资达到15亿美元,占其纺织业海外投资总额的40%。日本对华纺织业投资截至2006年底已超过50亿美元,占其纺织业海外投资总额的一半左右。2006年,中日纺织业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为: GL指数的值在100到75之间表示高度水平分工,75到50表示水平分工,50到25表示垂直分工,25到0表示高度垂直分工)(GL index)已高达99,中韩之间也高达89,表明产业内贸易十分发达。日本和韩国也一直是中国电子行业外来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来自韩国的投资近年来增长尤为迅猛。2006年,中日电子业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87,中韩之间比较低,为48,主要是由于韩国国内市场狭小,在中国加工出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出口欧美,返销韩国不多。
  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从日韩进口纺织原料、电子零部件,制成最终产品后销往全球。因此,中国在服装、电子产品上的巨额顺差和可观的全球市场份额,实际上是中日韩三国跨国生产链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三国之间实行零关税,将可以免除加工贸易的监管手续,进一步促进贸易的便利化,扩大东北亚的产业内贸易,进一步提高产自三国的服装、电子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日本应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2007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已突破两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成为全球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但是,还有不少国家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用参照国的生产成本和价格来判断中国企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这违反了世贸组织基本的公平贸易规则,使中国企业遭受不公平待遇,严重妨碍了它们的正常经营活动,影响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正常贸易关系。
  目前,已有77个国家宣布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韩国已于2005年11月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对客观事实的承认,也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日本也应客观公正地认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积极考虑在东北亚FTA谈判中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日韩自贸区影响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张小济 赵晋平
  课题组成员:张小济 赵晋平 吕刚 方晋

作  者:吕刚    
单  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日韩自贸区影响研究”课题组    
经济类别:国际贸易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与难题 (2009-07-02)
 中日韩三国的自由贸易区政策 (2009-06-18)
 亚太自由贸易区:美国战略与中国应对 (2009-05-04)
 论中韩贸易关系 (2009-04-22)
 北美自由贸易区通关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2009-04-03)
 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可行之处与可借之鉴 (2009-03-19)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