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就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阮加  2010-07-30
摘 要: 杨格定理表明,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二者互为因果的条件之中,据此可以得到GDP=LE的等式。而费雪方程式表明,物价的变动受到货币量比M、货币流通速度V以及交易量Y的影响,即MV=PY。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分工理论融入货币理论中,即MV= PY= LE。理论结果表明,分工的不可逆性要求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而正统菲利普斯曲线与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条件也不同。长期中,不存在就业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替换关系的原因,扩张的货币政策改变了价格水平也改变了产出水平。
关键词: 货币供给,市场分工,专业化,就业增长
  一、新古典经济学中货币的角色
  
  
一般认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起点。人类比其它任何动物都富裕,富裕的原因是什么?斯密的答案是:分工。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用边际分析研究供给和需求。而费雪方程式则完全抛弃了边际分析,仅进行总量分析。
  
  交易方程式MV=PY是衡等的,而且,利用交易方程式对其中任何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则要求假定另外两个变量保持不变。在MV=PY中。费雪分析了货币量M变动、货币流通速度V变动以及交易量y变动对相关因素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对价格P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价格是一个被动的因素,同时受到货币量M变动、货币流通速度V变动以及交易量Y变动的影响。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当经济学家们需要讨论价格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时,就将费雪方程式拿出来充当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和费雪方程式不是一个理论体系中的东西,勉强凑合到一起,必然漏洞百出。凯恩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在讨论所谓价值论时,总说物价决定于供需情况,但当他们讨论所谓货币与物价论时,代之而起的,是说决定物价者乃货币之数量。
  
  二、市场范围与分工的关系
  
  
斯密定理的基本内容是:只有当市场需求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生产才能够存在,并且,专业化和分工的程度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而提高;另外一方面,如果市场范围达不到一定程度,专业化的生产者将难以生存。对于斯密定理,施蒂格勒认为,如果斯密定理具有一般性,产业就应该是垄断的;如果有效率的产业结构是竞争,那么,斯密定理就是错误的。
  
  对斯密定理产生的逻辑悖论,杨格创造性地将斯密定理完善了一大步。斯密认为,分工效率受制于市场规模。问题在于,市场规模又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应是单纯的面积、人口,而是购买力,即消化产出的能力。但这种简单化的结论会带来一个简单化的推论:购买能力取决于生产能力。事实在于,分工和市场范围是一个经济过程的不同侧面,要将这一经济过程继续进行下去,就必须共同发展。正是因为分工带来的效率,现实经济才给我们呈现了报酬递增的经济事实。
  
  杨格的观点颇有说服力,但是,他没有“形式化”地解决把市场范围纳入竞争价格中的技术问题。如何将市场范围和分工理论纳入到同一个分析框架中?
  
  作为杨格定理的核心内容: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二者互为因果的条件之中。名义国民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年内本国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统计意义上是所有最终产品产量与价格乘积的总和:GDP=PY。在公式中,Y,为所有最终产品的交易量,P为所有产品的总价格水平(一般价格水平)。国民收入(NI)是为生产这些最终产品和服务而向生产要素所有者支付的全部收入的总和。根据“产品价值耗尽”原理,当年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总和必然等于当年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即GDP=NI。即使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因为资本的收入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是资本所有者用资本参与分工获得的收入。因此,GDP还可以表示为:GDP=∑Li*Ei。在公式中,Li为第i个参与经济分工的人,Ei为第i个参与经济分工者的货币收入。当我们用抽象的参与分工交易的劳动力人数L来表示所有的参与经济分工的劳动力数量,用E来抽象地表示所有的参与经济分工者的人均收入水平时,上式则成为:GDP=LE。
  
  在货币经济中,总量市场规模,就是商品交易量y和商品交易价格P的乘积,即PY。而分工,用杨格的话说,“不简单地是人口问题”。分工和交易必须同时存在,作为劳动力的人而言,是分工商品经济中的劳动力还是自然经济中的劳动力,重要区别在于其所有权及其相关权利是否参与了交易。而参与分工交易的劳动力人数以及这些人的人均报酬E的乘积LE在数学上应该正好等于市场规模PY.即PY=LE。在这个公式中,商品交易价格与参与经济分工的人数之间建立了一定条件之下的相关关系。这也是斯密一杨格定理的形式化。
  
  三、经济总量的三位一体:MV=PY=LE
  
  
费雪证明,MV=PY。而且,当年的MV或PY就是当年的名义CDP。本文的第二部分证明PY =LE,因此,在货币量值上,就有MV=PY=LE的存在。MV=PY=LE也是将斯密一杨格定理融合于一般货币数量论的结果。这个公式表明:由货币量M和货币流通速度V决定的货币性商品需求MV等于由商品交易量Y和商品交易价格P决定的商品和服务供给PY,也等于由参与分工的劳动力数量L和人均分工报酬E决定的个人收入总量LE。可以看出,在数学上,当我们要确定其中两个变量(如货币量M和交易价格P)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必须假定另外4个变量组成的总量LE不变和V、y不变,否则,我们无法确定其中两个变量(如货币量M和交易价格P)的因果关系。
  
  斯密-杨格定理认为: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二者互为因果的条件之中。如果MV是总量需求,MV=PY=LE表明,杨格思想可以进一步拓展为:总量需求、市场规模和劳动分工三者互为条件,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三者互为因果的条件之中。
  
  如同货币主义不能肯定“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究竟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产出的增加还是仅仅导致了价格的上升”一样,在MV=PY=LE中,等式的成立,6个变量几乎全部都是影响因素和被影响因素。
  
  在MV=PY=LE中,如同费雪方程式MV=PY一样,我们依然不能简单确定任意两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问题。如果没有假定前提,我们不能确定货币供给量M的增长必然导致价格P的上升,不能确定货币供给量M的增长必然导致交易量Y,的上升,也不能确定货币供给量M的增长必然导致就业量L的上升,更不能确定货币供给量M的增长必然导致人均分工收入E的上升。但是,在MV=PY =LE中,如果我们假定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商品交易量Y不变,人均分工收入E不变,则货币供给量M的增长必然导致价格P的上升,必然导致就业量L的上升。
  
  货币理论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名义货币存量M与商品实物交易量y之间的相关性。无疑,如果货币流通速度V长期稳定,用货币衡量的商品交易量PY与名义货币存量M肯定相关,但是,名义货币存量M与商品实物交易量Y之间的是否有相关性?有什么样的相关性?至少,在费雪方程式的框架里,我们不可能找出名义货币存量M与商品实物交易量Y之间有相关性的原因。古典经济学对这种相关性是否定的,因为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是,货币存量M只与价格水平相关。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名义货币存量M的增长不仅仅带来了价格水平的上升,也带来了商品实物交易量Y(产出)的增长。
  
  四、结论与应用
  
  
1、分工的不可逆性要求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在总量上,因为MV=PY=LE,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若货币衡量的商品需求(MV)不变,则降低工资收入E必然提高就业量L,反之则反是。凯恩斯的杰出之处在于,他认为,降低货币收入有多重后果,它不仅改变了厂商的货币成本,也改变了个人的货币支出。那么,假定前提(货币衡量的商品需求MV不变)也就不存在了。
  
  分工和交易是相辅相成的。当自给自足的农民将耕地、种子、肥料、收割、储藏等工序全部进行分工获得的时候,他降低产品价格P的行为有可能使得销售收入不足以回收生产成本,除非降低用货币衡量的分工成本回到自足状态。这将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劳动效率会因为分工的退出而降低,即商品交易量Y将降低;二是市场规模将因为交易价格P和交易量Y的同时降低而降低,即PY下降。在分工初期,人们常常徘徊于交换经济与自然经济之间。分工深化后,人们必须取得货币收入来支付衣食住行。在一个充分的分工经济中,自足变得比购买(分工)更昂贵。当货币收入下降时,人们购买分工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将同步下降,将打破已经有的分工,这将带来需求的下降,市场范围的缩小。原因的原因则是,因为PY =LE,如果要保证交换经济的正常增长,即PY上升,从自给自足到分工的演进过程是不可逆的,即,不可能LE下降。
  
  2、正统菲利普斯曲线与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条件。正统菲利普斯曲线探讨的是平均收入水平E和就业水平L之间的关系。因为PY =LE,要确定平均收入水平E和就业水平L的关系,必须假定商品交易量y和总量价格水平P的乘积PY不变。如果市场总量PY不变,正统菲利普斯曲线完全成立,即,就业水平三下降时,平均收入水平E必然上升。如果市场总量PY变化,正统菲利普斯曲线将难以成立,因为PY的变化,我们无法确定工资水平E和就业水平L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探讨的是价格水平P和就业水平L之间的关系。在PY=LE的分析框架中,要确定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中价格水平P和就业水平L之间的关系,必须假定商品交易量y和人均收入水平E不变。如果商品交易量y和人均收入水平E不变,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同样完全成立,即,价格水平P上升时,就业水平L上升。如果商品交易量Y和人均收入水平E变化,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将不能成立,我们同样无法确定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中价格水平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是PY =LE的特例,是假定前提下的变量关系,不是无条件的必然因果关系。
  
  3、长期中,不存在就业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替换关系的原因。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是以劳动力的货币幻觉为条件的,当幻觉消失之后,价格水平变动和就业水平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长期的统计资料可以证明弗里德曼的正确性,即,就业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但是长期的统计资料也证明弗里德曼的非正确性,即,物价的不断上升过程同时也是人均(名义和实际)收入上升的过程。
  
  在PY=LE的分析框架中,随着参与分工的劳动力数量L的增加,因为分工效率的提高,商品产出Y将上升。区分不同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商品价格水平P和人均收入水平E将处于变动状态。一般情况下,人均收入水平E至少不应该降低。
  
  当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当局的推动引起时,若价格上升的幅度能够为交易双方所接受,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前提下,PY上升,LE也将上升。因为,市场规模扩大将有利于劳动分工,而分工深化又扩大了市场规模,参与分工的个人将获得递增的分工报酬。长期看,在适当的前提下,总量价格水平的上升不会降低实际的收入水平,因为不同的价格水平可以容纳不同的分工水平,而不同的分工水平又会带来不同水平的报酬递增。
  
  4、在长期,扩张的货币政策改变了价格水平也改变了产出水平。货币主义承认,货币量M与名义收入密切相关,但不能肯定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究竟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产出的增加还是仅仅导致了价格的上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对实际产出的影响问题,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未预料到的货币扩张将导致产量和价格的上升,减少失业;预料到的货币扩张则不会使产量、价格(相对价格)和失业率发生变化,仅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在这方面,无论是菲利普斯的研究还是弗里德曼的研究,都是统计资料的归纳结论,缺乏理论基础。归纳结论,可以轻易地被一个反例推翻。以至于几十年过后包括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存在仍然莫衷一是,更不用说它的指导意义了。
  
  若长期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能够为市场接受的货币扩张(M上升)将使得需求MV上升,因为MV=PY=LE,将为分工的深化创造条件,参与分工和市场范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已经与古典经济学的结论完全相反,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力供给多了,劳动力收入将下降。长期看,古典经济学的这一结论没有在任何实体经济中得到验证。各国数据都可以证明,在分工就业量增加的同时,人均收入在同步上升。因此,若货币流通速度V长期稳定,货币扩张政策是市场规模扩张的必要条件。

作  者:阮加    
出  处:《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单  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类别:经济走势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资本形成与货币扩张的互动关系:解析中国经济增长 (2010-07-30)
 低估CPI难掩通胀压力隐忧 (2010-05-10)
 从货币超发看中国通胀 (2010-02-01)
 宏观经济运行与通货膨胀预期 (2010-01-08)
 2010年物价回升将保持温和态势 (2010-01-04)
 2010年通胀还不是问题 (2009-11-23)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