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有效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张玉香 2007-07-20 |
摘 要: |
党的十四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深化。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客观分析我国农产品供求形势,准确把握其内在变化规律,采取分类指导管理的办法和对策,提高驾驭农产品市场的能力。借鉴西方经济学关于发展的研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重点抓好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民的发展力、创造发展的环境、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四个方面。 |
关键词: |
有效需求,农村经济,现代农业,农产品,农民收入 |
|
|
西方经济学适应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深化,它们有其局限性,但也有一些适用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普遍观点。借鉴西方经济学关于供求平衡分析的方法,运用其关于社会经济总量平衡、结构调节以及制度规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运用“有效需求”理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凯恩斯在其理论体系中强调了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的需求水平,也就是国民收入能够全部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时的整个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有效需求取决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扩大有效需求,必须从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入手。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举措:
首先,从总体消费需求看,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作用巨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必须走增加出口和扩大内需的路子。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很不够。目前,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城市人口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快新农村建设,能够缩小这种差距,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必将产生巨大飞跃。
其次,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还不稳定。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普遍的研究认为,当前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因为,在收入水平增长的特定阶段,人们更愿意将收入花在衣食住行等消费支出上;而在收入增加到一定水平以后,人们的消费需求将递减。尤其是,虽然广大农村居民边际消费需求较高,但很不稳定,这是因为农村的相关保障机制还很不健全,农村居民仍有相当一部分收入需要用于防范不时之需,从而抑制了他们的有效消费需求。这种状况如果得到改善,农村消费需求将有大的增长。
第三,从投资需求看,农村地方投资需求长期不足。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大量投资向城市地区转移。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欠帐多,缺口大。农田水利、乡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潜在需求大,而有效需求不足。在当前城市地区房地产、开发区投资较热的大背景下,如何启动农村的投资需求,对于改善国民经济投资结构,分散投资风险,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四,激发农村有效需求,需要政府采取积极有力的宏观调控。凯恩斯认为,由于三大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有效需求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市场机制本身对此无能为力,需要依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解决。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将巨大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更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扶持政策。从这个意义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通过政府这只强有力的手,刺激广大农村地区有效需求,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在讨论“有效需求”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另一个方面,就是“有效供给”问题。不仅要扩大农村有效需求,而且要保证农村“有效供给”,就是要为农村提供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保证农村有效供给,才能真正使农村的有效需求得到满足。
二、学习掌握市场运行规律,推动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党的十四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深化。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客观分析我国农产品供求形势,准确把握其内在变化规律,采取分类指导管理的办法和对策,提高驾驭农产品市场的能力。
(一)强化市场机制基础作用,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要素。西方经济学特别强调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不断增多,市场流通的范围不断扩大,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比较优势程度高的农产品加速发展,比较优势程度低的农产品则受到抑制。市场机制通过价值规律发挥作用,这些年,农产品市场价格升降导致的比较效益变化,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各地结构调整中,农民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生产,也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二)注重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联动作用,发挥中国的“大国效应”。西方经济学重视国内、国际贸易的互补,重视进出口的调节和平衡。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市场变化向国内市场传导的周期在缩短。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贸易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农产品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变化,都对国际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大国效应”十分明显。
(三)注重政府调节保护作用,弥补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西方经济理论从提倡自由经济,到强调“两只手”的作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特别是由于农业的基础产业和弱势产业地位,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方面的宏观调控还有待加强。
(四)注重政府公共服务作用,加强重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营销促销服务。纵观国际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种农业市场信息、农产品营销促销等公共服务,对于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公共服务十分紧迫。对于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包括粮食、肉类等,都应当通过政府的公务服务来稳定市场运行。
(五)注重法规制度的规范作用,强化质量安全和市场秩序管理。西方经济学注重法规制度,强调通过法制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坚持农业管理中的依法监管,依法行政,也是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们在农业领域的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相继出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填补了有关法律空白,标志着农业法制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
三、借鉴发展理论,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借鉴西方经济学原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既要坚持提高效率,让广大农民群众从农业农村发展中受益;又要坚持兼顾公平,通过公共财政让广大农民享受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要在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研究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包括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发展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借鉴西方经济学关于发展的研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产业发展入手,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农业是传统产业,又是可以不断延展的产业。因此,要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农业产业的发展潜力:一方面,要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另一方面要拓宽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向农业的新型业态要效益。
(二)从人力资本入手,提升农民的发展力。西方经济学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力资本投入,主要是教育培训,这是就业增收的重要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让农业群众从农业自身获益,还是推动农民向农业外部转产转业,都需要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农民的教育培训,既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技能培训,必须抓好抓实,坚持长期努力。
(三)从优化政策入手,创造发展的好环境。西方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都强调,好的政策环境、运行机制,是改变市场主体行为的关键因素。目前,制约农民转移就业、增收致富的因素还比较多。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改善农民发展的制度环境,对于农民增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四)从收入分配入手,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需要在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财政二次分配,增加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相对而言,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财政支持力度,包括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既是目前实施的重要政策,也是今后需要坚持的长期策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