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康:转变发展方式有赖于市场经济模式的进步 |
韩康 2010-04-09 |
摘 要: |
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已有4年之久。这种“转变”早已写入各种重要文献,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至今还是一个待解课题。作者认为深层次原因可能同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进步有关。本文就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赖于市场经济模式的进步这一观点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
发展方式,市场经济模式,经济增长方式 |
|
|
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已有4年之久。这种“转变”早已写入各种重要文献,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至今还是一个待解课题。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深层次原因可能同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进步有关。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历史上,很难看到同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类似的案例。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经典,也很难找到可以为中国市场经济进行严格论证的东西。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试图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同市场活动的一般规则结合、兼容起来,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市场化过程中,不放弃公有制为主体的方针,又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共产党的坚强政治领导下,国家经济的控制力量和政府管理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模式可以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历史贡献。但也留下了很多制度性矛盾,其中有两个最大问题,一是政府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能量很大,资源配置过程的行政化力量很强;二是国有垄断经济部门的发展和民营经济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国有资本在社会注册资本中的比例和占GDP的比例都远超过民营资本。
不难发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矛盾,并不在普通经济人的行为,而是在政府组织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国有企业部门的经济活动。以结构调整为例,当前国内经济结构矛盾的一个源头,就是在政府行政干预下,重化工业项目增长过猛,摊子铺得过大,供求关系失衡,成为投资对消费增长产生强力挤压的主要因素,也是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重化工业项目摊子大、投资大、产值大、税收大,在以GDP作为核心的经济指标下,千方百计争上重化工业项目自然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搞发展的优选之举。再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大型国有企业争当“地王”,成为推动目前国内房地产价格迅猛上涨的龙头企业,最终引起了社会众怒。
对这些明显不合理的发展行为和经济行为,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用正确的理论加以教育和引导,用一定的政策手段加以约束和规范。这些方法产生了一定作用,但没有真正奏效。因为这些发展主体和经济主体的行为,绝不可能由于理论引导和政策规范而改变自己的固有特征。例如各级政府在组织社会经济活动时,不论文件语言怎样描述,实际倾向必然选择那些最有力扩大地方实力和官员最能得到上级好评从而最快晋升的方式;国有经济部门的发展也是如此,不论公开说法如何,实际倾向必然选择那些最有力维护自己垄断收入和垄断利益的方式。
任何发展方式都是由一定发展体制为支撑的。这种体制因素不变,发展方式不可能有真正的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持续高速发展赖以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的发展基础和新的发展环境下必须有新的进步。这种进步应主要表现在:政府主要功能从直接组织社会经济活动转向提供公共服务,初步建成公共服务型政府;民营资本应成为社会总资本的优势主体,国有垄断经济部门的和民营经济部门的发展不平衡状况应有根本改变;政府不放弃对国家战略行业的有效管理,但要引进能够同市场竞争对接的运行体制;中央政府不再管理细致分类的社会投资活动,集中力量解决关系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等等。
一旦市场经济模式出现这种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或许并不难解决。这个时候,在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和国家坚强有力的战略指导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制会发生变化,转变效率一定会更高。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汽车发展上的比较为例,对于前者,政府为了促其强势发展,产业政策上给以全力支持,政府采购分配大量订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保护性发展,结果并不理想,至今也没有任何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与此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民营汽车厂家,既无政府支持,也没有什么政策优惠,完全靠自己进行市场打拼,最终居然闯入国际市场,在极其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初露头角。如果把这种情况稍加改变,政府无须增加任何投入,只要让所有汽车企业都享受同等市场待遇,打破亲疏排列,完全公平竞争,那时汽车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中国成为全球汽车强国,难道还需要这么费劲儿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