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进程中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
黎苑楚,赵一鸣,徐东 2010-09-02 |
摘 要: |
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成了决定中部崛起的突破口。针对中部地区城乡发展的新特点,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统计数据,以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开始实施为起点,本文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三个维度对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明确了缩小城乡差距的着力点,分析了城乡差距扩大的成因,并提出了缩小中部地区城乡差距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中部崛起,城乡发展,城乡差距,城乡互动 |
|
|
自从2004年3月中部崛起战略正式提出和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逐渐加快,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中部六省中除山西以外都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地区发展速度和水平低于城市,城乡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严重制约了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因此,加强中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找准统筹城乡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有的放矢地采取行动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对于优化中部地区城乡产业布局,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中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部地区的顺利崛起有重要意义。
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剖析
在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基础上(于文俊等,2007;段娟等,2007;龙方等,2005;李晓燕,2007),拟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三个维度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价,以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开始实施为起点,分析其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展。
(一)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较
1、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逐步扩大。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以来,中部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2692.77元提高到了2008年的4436.67元,增长了64.76%,高于东部地区6.23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由2004年的5193.74元扩大到2008年的8760.16元,相对差距一直在3倍左右,大于东部地区的2.5倍,更远远高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的1.7倍,如韩国、我国台湾省等在经济起飞时期城镇居民收入一般是农民收入的1.4-1.6倍(戴宏伟等,2005)。
表1: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

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超过城镇居民的趋势。从图1可以发现,近年来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上保持了同步增长,在2008年甚至超过了城镇居民2.14个百分点,农村地区收入增长速度有超过城镇居民的趋势。
图1:中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3、农民的收入结构日益多元化,转移性收入比重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当前,农民的收入结构已趋于多元化,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9.54%、53.49%、1.84%、5.12%。但是,农民转移性收入的比重远落后于城镇,相对差距甚至达到了5倍多(见表2),这说明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对农民的回报远远不够。
表2:中部地区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占人均收入比重 (%)

4、城乡居民储蓄仍然悬殊较大。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所掌握财富的巨大差别。2004年,中部地区36.54%的城镇人口占有了79.45%的居民储蓄,截至2008年底,这种社会财富集中于城镇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刘炜等,2004),中部地区38.96%的城镇人口占有78.05%的居民储蓄。
(二)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较
1、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逐渐缩小。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以来,农村居民购买力明显增强,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如图2所示,2008年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绝对差距为5852元,相对差距为2.74,是2004年以来相对差距最小的一年。
图2: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变动趋势(元)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显著。2008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用于食品的消费比例为45.16%,高出城镇居民6.18个百分点;同时,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及服务、衣着方面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0.96%,比城镇居民低7.19个百分点。总体上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向享受型过渡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过渡的特点(龙方等,2005)。
3、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宋洪远等2004)。2008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6个百分点。
图3:中部地区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变化趋势

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滞后。2004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0525.5亿元,农村2003.6亿元;到2008年,城镇为32218.5亿元,农村4476.8亿元,4年内城镇增长了206.10%,而农村仅增了123.44%,相差82.66个百分点。这反映出社会投融向城市倾斜,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滞后特点。
5、城乡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差距明显。中部崛起战略提出至今,中部城乡居民在普通耐用消费品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如2004年每百户城乡居民洗衣机拥有量的差距为67.99台,到2008年缩小到了48.81台;但是高档耐用品的差距却在拉大,城乡居民空调器的差距从61.58台扩大到了90.68台。这表明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档次上,农村落后城镇一个档次,在城镇为中档的洗衣机和电冰箱等到了农村成了中高档品;城镇中的中高档品,例如家用小汽车、电脑、摄像机、抽油烟机等在中部大多数农村还比较少见。
(三)中部地区城乡社会发展水平比较
1、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小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人才教育水平差距仍然突出。农村居民未上过学的比例从2004年的10.25%降到了2008年的9.86%,大专及以上的比例从2004年的0.86%升到了2008年的1.15%,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有了小幅度的提高。
2008年,城镇居民大专及以上文化的比例比农村高12.07个百分点,相对差距为2.84。从农村居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上看,中部地区为44.54%,其中安徽省甚至达到了52.97%,近半数人口只接受了小学以下的教育。人口的文化水平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4:2008年中部地区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对比

在城乡基础教育资源方面,近年来中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小学的生师比大体相同,但教职工的文化水平却相距甚远。农村小学教职工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从2004年的1.89%上升到2008年的6.61%,仍然低于城镇2004年的水平。再考虑到教育水平和质量则城乡教育差距更为明显。
2、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普及率为农村的5.9倍。在养老保险的普及率方面,2008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为30.33%,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25%,农村的普及率为5.14%,减少了4.76%;城镇是农村的5.9倍,城乡差距大于全国的4.65倍和东部地区的2.31倍。
3、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中部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2008年,从中部农村地区设立村卫生室的比例看,除山西省(78.5%)以外,均达到了100%;中部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床位数占全省床位总数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21.68%提高到2008年的33.93%。
表3:2004年、2008年中部地区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对比

4、城乡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不均衡。中部地区城乡数字化鸿沟凸显,仅从互联网普及率看,中部地区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21.0%,而农村仅为4.4%,城镇是农村的4.77倍。同期全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35.2%,而农村为11.7%,城镇是农村的3.01倍。从网民占全国的比例来看,中部地区农村网民仅占全国的28.7%,而东部地区占55.3%。
表4:2008年中部地区城乡社会生活信息化指标对比

二、中部地区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分析
(一)中部六省的特殊省情和城市工业化水平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率先起飞和西部地区的快速跟进,中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中部六省中除山西以外都是农业大省,农业过于依赖自然环境、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附加值低的特点(龙方等,2005)决定了农业成为一个自身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大的奉献产业,这是中部地区的特殊区情。
同时,从东部地区的发展来看,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60%,而中部地区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33.92%增长到2008年的39.54%,农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来源。所以城市工业化应该对农村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不足,其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发展带动乏力,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弱,进而制约了中部地区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中部乡镇企业带动能力减弱造成农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中部地区特有的市场需求和结构性矛盾对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制约,导致了乡镇企业的运营质量和就业吸纳能力相对低下,远不如东部地区。2008年,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劳动力承载能力仅为11.84(乡镇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乡镇企业数),与东部地区的21.16尚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在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增长缓慢势必会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中部地区外出打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的背景下,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各项承载能力有待加强,通过提高乡镇企业就业承载能力来缩小城乡差距大有潜力。
(三)中部城镇化滞后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截至2008年底,中部地区城镇化率仅为40.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6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则达到了17.57个百分点。
表5:2008年各地区城镇化率 (%)

而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的标志之一是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实现绝大多数农民的就业非农化。城乡的双重人口过剩限制了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空间的狭窄将极大地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非农产业的转移(颜华,2005)。加速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以及顺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将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手段。
(四)中部地区农业领域科技投入明显偏低,与中部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符
中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种植养殖业基地,其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却生产了全国29%的粮食、26%的棉花和37%的油料(李健,2007)。但中部地区在农业领域的科技投入却明显偏低,中部地区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20.24%,而农业领域的科技人力、科技支出、科研设备投入占全省的比重均低于2%,反差十分明显。
(五)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而政府投入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回报还不够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农业采取多取少予的策略,农村的各种资源大量流向工业,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由农业向工业、由农村向城市倾斜。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城乡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理顺城乡收入分配格局(刘炜等,2004)。农业剩余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严重削弱了农村的资本积累,极大地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国民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失衡的矛盾仍然是当前城乡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障碍。例如,2008年中部地区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差距为7.2倍;在社会福利方面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比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福利待遇,大多数农民则与此无缘。
三、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不是要求城乡同样繁荣,也不是使城乡的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完全保持同步,更不能以牺牲城市发展来换取农村发展,而是要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促成城乡发展协同互补、互利共生的局面,从而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大力培育与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能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担负着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历史使命,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带动着农村的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培育与提高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继续加强城市自身的发展能力;二是发挥各级中心城市及县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提升城镇发展对乡村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以城市带动乡村并不仅仅是财政支持乡村,更重要的是让乡村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建立促进城乡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城乡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当前,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属典型行政主导型布局,产业布局较分散,区域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建立促进区域互动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利益共享机制十分迫切。一是要建立促进城乡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加快中心城市传统工业向周边农村的转移,为城郊农村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二是建立城乡互补的城乡产业分工体系,围绕城市圈、经济带及中心城市,把部分农村地区变成城市发展、生活和休闲的保障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中心城市提供支撑,同时自身获得发展。
3、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线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县域经济中的城镇经济为依托,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线,大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对缩小城乡差距有着积极的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工业化可以使农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向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县域的特殊地位基础上,把县域建设成为联结、沟通城乡的中枢和桥梁,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
4、统筹城乡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城乡市场一体化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合理配置,建立起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必须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网络机制,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及各种要素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5、加快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切实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四是继续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