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 |
刘军伟 2009-07-23 |
摘 要: |
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和国家过去"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政策造成了现在严重扭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围绕如何尽快破解"二元经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课题,学术界形成了"城市优先发展论"和"农村优先发展论"两种不同的观点。文章认为:在目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
关键词: |
城乡经济一体化,和谐社会,二元经济 |
|
|
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这一重大的决定是党对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新形势的准确判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大力实践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然而,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却是:城乡居民间收入的差距越拉越大,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丁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新形势下,破解城乡"二元经济"、大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不仅关系到国内市场需求能否继续扩大,而且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时强调,"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此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并且很快成为党和全国人民的的奋斗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完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体系,指出"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了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更加和谐"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变化和利益格局调整而作出的科学判断与重要决策。
学术界普遍认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和谐社会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当作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第二,和谐社会重视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第三,和谐社会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与原则。第四,和谐社会注重法制的建设、强调有序的管理。其中,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具体而言,就是我们要建设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一个社会各阶层的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一个实行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及协调各方利益的社会。国内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和谐社会的本质进行了论述。郑杭生(2005)认为,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领域、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刘铮(2006)认为,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主要指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即是指在同一社会形态下,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产业间的人们能够平等对享受生活、劳动、受教育、社会福利的权利。
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的不公平的经济体制做出深刻的变革。目前,我国社会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广大农民为支持改革发展所承担的代价与得到的经济回报不对等,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形成厂鲜明的对照,这些严峻的问题都迫使我们必须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政策进行反思,迫使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内外先进理论,积极研究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路、新方法。
在国外,最先完整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刘易斯(w. A.Lewis)。他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著名的刘易斯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认为由于工、农业部门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能否最终被完全破除关键取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模型。该模型认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行"平衡增长",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基本原则把有限的可投资资金合理配置在两个部门使之相协调,就能够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对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汗模式做了修改,提出了"乔根森模型",强调了发展农业经济的意义,突出了市场机制在促进二元经济解体中的作用。随后,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表达了跟乔根森相似的观点,建立了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指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严重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改善了,城乡差距才会逐步缩小,"二元经济"结构被极大地削弱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他的这一模型后来被广泛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问题。
无论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还是"乔根森模型"或者"托达罗模型"都一致认可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并且认为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效率差异。所不同的是刘易斯把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城市经济上,认为只要城市经济发展起来了就可以带动农村经济一起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而乔根森与托达罗则认为,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也非常重要,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同时得到发展,而不仅仅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国内的学者们对于如何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形成了一些理论,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两种。一些学者比较重视优先发展城市,强调城市化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的重要性。张桂文、许经勇、陈东琪(2001)认为,我国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的体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造成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大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元经济转化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现代工业以及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产业转移问题。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了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城乡一体化最终要依靠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来实现。赵勇(1996)认为,我国应该将经济结构转化的重点放在农村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上,并以此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梅建明(2003)通过国际经验对比指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要将乡镇企业、乡村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通过城镇工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使城镇化产生集聚效应。周云波(2004)认为,由于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而在农村内部形成了"二元反差",通过在农业内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就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破解城乡"二元经济"。
二、我国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过程及现状
我国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及"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是与国家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及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政策紧密相关的。1949年解放后,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的生产,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尤其是跟随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战争的工、农群众的支持。中央政府于是采取了工、农业均衡发展的经济策略,城乡间原有的经济差距被很明显地缩小了。从1953年开始,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政府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中国从此进入到了一个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标志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战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工业优先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对农产品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以大大低于农产品价值的价格从农民手里购买粮食,用以支持工业的发展,城乡差距随即逐渐扩大。根据有关专家估算,从1953年至 1978年底,国家主要通过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向工业至少提供了约11594亿元的剩余积累,平均每年300亿元,其中13%来自税收,75%来自剪刀差,12%来自储蓄 (李茂岚,1996)。
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城乡差距曾一度被缩小,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迅速降到了较低的水平。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收入增加1.3倍;城乡收入差距比例由1978年的2.4:1缩小到1983年的1.7:1.这一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能够得以缩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得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1984年国家把经济发展的重点再次放到了城市,从而逐渐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最终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3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人为10493元,而农民的人均收入为3255元,城乡居民收人比例再次扩大,达到3.22:1.2003年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率为9%,而农村居民的实际增长率仅为4.27%,城镇居民的收入实际增长率高出农村4.73%。从2004年开始,"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4年1月,在时隔18年之后中央政府再次发布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号文件",即《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政策的意见》,确定将促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从2004年起至今,中央已连续五年发布了五个旨在推动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件"。2005年"和谐社会"理论应运而生。在"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引下,一大批旨在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论,如新农村建设理论等诞生,许多支持和鼓励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也陆续出台:从2006年起,国家彻底免除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并且对种地农民进行经济补贴;从2007年起在全国农村地区实行了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并对农村寄宿制学生实行补贴;2008年底国家将把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到全部农村地区等等。上述众多惠农政策的提出和实施足以看出中央政府在实践和谐社会理论,破除"二元经济"结构方面的决心和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和谐社会"理论的逐步实施,"二元经济"的问题也一定会得以解决。
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政策建议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落脚点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群众包括农民阶级在内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实现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工农群众之间的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城乡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归根到底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的经济矛盾而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党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就是要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并且提出了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具体措施:国家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将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重要的思想认识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践行和谐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正处在破解"二元经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破解"二元经济"的目标就必然要求我们行动起来,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要在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规划,并以此为目标逐步推进。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重视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目标中的关键作用,要大力加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的地位,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以缩小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距。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和谐发展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信贷及土地等各项事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国家将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就是缺乏发展资金,各级农业工作者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国家这些难得的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就一定能够推动农村金融、信贷及土地等各项事业取得巨大的发展。
再次,把推动农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充分发掘农业内部的生产潜能上。以多种形式搞活农村经济,积极改造传统农业结构。要在市场机制下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要加大对农民以教育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鼓励他们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引导他们发展高科技农业、现代农业;要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鼓励农民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最后,要以小城镇建设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向城市转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中小城市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地域分布广泛,发展潜力巨大,新进人口的生存压力和社会排斥相对较轻。通过重点发展小城镇,引导进城农民向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物流等就业容量大、专业化水平较低的服务行业转移,逐步提高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最终一定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和谐社会目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