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衰退 |
梁艳芬 2009-08-10 |
摘 要: |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究竟何时见底?这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核心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人们更多放在发达经济体的衰退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上,其他市场被忽略了。事实上,一度被认为远离次级债券、远离金融危机中心,直接金融损失不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目前实际处境并不乐观。中东欧市场的动荡进一步提醒人们,非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到来了。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比预期严重,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难度;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强化金融体系计划大举增发国债,从而挤压了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的借贷,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更加困难。 |
关键词: |
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经济衰退,次级债券,金融危机 |
|
|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究竟何时见底?这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核心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人们更多放在发达经济体的衰退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上,其他市场被忽略了。事实上,一度被认为远离次级债券、远离金融危机中心,直接金融损失不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目前实际处境并不乐观。中东欧市场的动荡进一步提醒人们,非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到来了。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比预期严重,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难度;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强化金融体系计划大举增发国债,从而挤压了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的借贷,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更加困难。世界银行最新报告预计,2009年,在116个发展中国家中,有94个国家经济增长放缓,43个国家的贫困人口出现增加。该行同时估计,2009年,129个发展中经济体面临2700亿-7000亿美元融资缺口,填补起来困难重重。 IMF、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连续下调对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也下调了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不是空穴来风。
一、短期内发达国家经济体衰退难以见底
1.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亏损
进入2009年,一度稍显稳定的发达经济体市场再掀波澜。随着金融机构年报的披露,原本并不明朗或仍存侥幸的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昭然若揭。报告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银行业出现18年来的首次季度亏损(金额262亿美元),问题银行数量增加近50%,达到252家,创下1995年6月以来的最高纪录。2009年头两个月又有14家银行被依法关闭,预计2009年可能会有数以百计的银行破产。在欧洲,法国外贸银行2008年亏损28亿欧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税前亏损241亿英镑,创下英国企业有史以来最大亏损纪录。德国1月份银行体系坏账总额在1万亿欧元以上,是德国国债的2倍左右;英国 2月份公布的4家银行坏账总额是 2.57万亿英镑,而英国银行总资产为4万亿英镑。市场分析认为,发达经济体金融机构持续暴露的风险远比此前想象的高,而且还在不断暴露之中。政府若不伸出援手,等待世界经济的恐怕将是看不到尽头的漫漫长夜。
2.股市大幅下挫
由于经济持续阴霾,投资人土信心极为不足,资本市场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股市即现大幅震荡局面。据美国摩根公司编制的世界股指进行推算,截至2009年2月末,世界股市总市值与2007年10月巅峰时(约63万亿美元)相比已经缩水35万亿美元,跌幅为55%。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继2008年全年下跌33.8%之后,2009年头两个月再度下跌超过15%。3月初,道指跌至6500点左右,创12年来的新低,与2007年10月9日创下的14164点峰值相比,更是跌去54%。2009年以来,欧洲和日本股市跌幅也在20%以上。
3.实体经济指标依然差强人意
一年多来,尽管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货币和财政当局强力政策频出,但经济危局似未能缓解,反而有加剧之势。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GDP年率下滑6.2%,高出原来预期的3.8%和第三季度的0.5%,创26年来最大降幅。经济学家们估计,美国经济2009年上半年仍将继续衰退,失业率2009年可能达到9%甚至更高。
全球经济下滑导致的需求萎缩,也使依赖出口支撑经济增长的日本备受困扰。由于出口增速放缓,日本连续多个月出现贸易逆差。由于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拉低房地产价格,加上银行紧缩放贷,日本企业破产案例数量不断攀升。截至2009年2月份企业破产数连续9个月同比增长,最新修正后的2008年第四季度GDP年率下降12.1%。日本首相麻生说,日本经济要花三年时间才能复苏。
欧元区方面,2009年1月份欧元区经济敏感指数(体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乐观程度)继2008年12月份大幅下滑后,进一步跌至68.9点,为1985年1月开始此项统计以来的历史新低。同期,欧元区服务业、消费者、工业和建筑业信心指数全部下降。其中,欧元区经济强国德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已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0.7%,创下16年来最高跌幅纪录。欧洲央行预计,2009年欧元区GDP下降2.7%。
另外,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扩。散到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领域,2008年第四季度,日本工业产值下降12%,德国下降6.8%,美国和英国分别下降3.6%和4.4%。2009年1月份,日本工业产值环比继续下降10%,法国工业产值环比下降3.1%,降至1997年3月的水平。同期,美国汽车产量下降 60%。
4.经济预测日趋悲观
由于经济衰退的形势超出事前的预计,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及经济学家纷纷向下修正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1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次大幅调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0.5%,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低水平,而且,预计经济衰退将持续至2010年。其中,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2%,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降1.6%、2%和2.6%。这是IMF自从2008年10月份以来第三次修正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前两次曾分别预计全球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3%和2.2%。该机构最近又表示,上述预测可能仍显乐观。美联储最新报告则认为,美国经济在2009年2月底继续恶化,且估计短期内不会明显复苏,2009年年底或2010年年初才有可能显著复苏。
哈佛大学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认为,按照历史数据来推断,已经经历了15个月的本次经济低迷局面需要到2013年5月才能恢复。经济悲观论的代表人物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则预测说,经济低迷局面将持续到2009年年底,持续24个月。2010年GDP即使转向增加,增长率也不会超过1%,而且美国失业率可能会上升至10%。就连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也承认,不能保证美国经济在2009年内开始复苏。
二、美国"救市"新政出师不利
无论是国际组织、研究机构还是经济学家之前对世界经济作出种种较为乐观的预测无不包含了对美国新政府刺激经济方案的期待,充满信心和活力的年轻新总统似乎成为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希望。然而,随着奥巴马的上台、随着美国新政府刺激经济方案的出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思维趋于冷静和理性,不得不面对以下的现实。
1.美刺激经济方案主线不清,无力恢复信心
经过美参众两院的多次讨论和表决,2009年2月美国政府签署了787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该计划涉及包括公路、铁路、桥梁、机场、水坝、军事建筑和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包括教育、医疗和清洁能源技术等奥巴马中意的项目。但这一方案未经批准,就备受争议,如计划太大、变量太多,又缺乏实施细节。有些长线项目短期根本没有明显收效,如400亿美元发展节能电网、电动汽车、住房节能的项目,估计审批就需要两年;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项目,以目前最快的速度也需要8年时间,而且其中一些技术还来广泛应用。据估计,奥巴马的财政方案对于2009年美国经济的刺激不过为0.9%。因此,刺激方案公布后,美国股市不升反跌。
2.金融配套方案遭市场抨击,核心产业恢复乏力
金融和房地产被认为是当前美国经济恢复的核心产业,美国先后出台了两轮金融救助计划。规模高达2万亿美元的新方案,试图通过政府向银行注资、促进信贷、帮助银行剥离问题资产并限制住房止赎等措施,稳定美国金融系统。但由于缺乏执行细节,市场对此反映冷淡。这个方案里面既没有时间表也没有对银行不良资产怎样处理的实际操作方案,导致市场对金融机构的预期不确定,对政府到底采取何种措施解决问题预期不确定。对于动用500亿-1000亿美元救房奴,仍被认为力度不够,不足以解决积重难返的美国房市危机。
3.失业率持续高企,消费市场启动无望
2009年1月份,美国失业率7.6%,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达20多年来的高位;2月份失业率高达 8.1%,令人震惊。奥巴马曾寄望通过拯救经济衰退措施在未来两年内创造和保住约35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就目前的就业市场状况,该计划创造工作机会的速度可能根本无法与流失的速度相比。如果失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美国消费市场就无法真正启动,而占美国GDP70%以上的私人消费的复苏无疑将非常困难。
4.刺激方案出下招
"购美国货"转嫁危机在美经济一揽子方案中,有这样一个条款:"一般情况下,所有用于公共建筑项目的钢铁材料都要产于美国,除非申请项目不涉及公共利益,国外钢铁数量充足、质量好,或使用美国产钢铁会增加成本25%以上。此外,不仅所有使用经济刺激计划资金的公共工程项目所用钢铁必须为国产,而且这些工程使用妁其他制成品也须使用美货。除了钢铁产品以外,项目所需一切制成品也必须是美国生产的。"尽管该条款在正式通过之前就遭到国内外舆论的强烈谴责,但美国政府不顾一切,强行通过,一方面说明面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试图通过保护主义措施转嫁危机,同时也暴露出美国政府政策制定者"黔驴技穷"。
5.预算赤字节节攀升,突破万亿美元已成定局
奥巴马竞选期间的刺激经济方案曾号称需要资金3000亿美元,但上台之后的救市规模节节攀升。2月26日奥巴马向国会提交的联邦政府预算报告估计,2009年政府的财政预算赤字将达到1.75万亿美元,2010年为1.17万亿美元,之后两年分别为9120亿美元和5810亿美元,到2013年减少到5330亿美元。这些。数据均高于2008年的4550亿美元。依此推算,2009财年财政赤字占整体经济比例将升至8%以上,赤字的增长速度相当惊人。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都不得不承认,美国面临着"万亿美元赤字时代的到来"。这势必继续以增加美国国债为代价呢?而一旦这巨额资金援助停止,那些依靠刺激措施支撑的产业的增长又将如何呢?
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困难时期到来
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购买美国次级债券有限,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直接金融损失不大,一般分析曾认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很快度过这场危机、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步伐,引领世界经济增长。但随着危机的加剧,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程度日趋严重,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不断加深。IMF预计,2009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将只有3.3%(见表1),较2008年下降3个百分点,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将出现负增长。联合国则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从上年的5.9%放缓至4.6%,同时不排除低至2.7%(见表2)的可能。亚洲开发银行预计,2009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较上年下降一半。
表1:IMF2007-201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趋势(%)

表2:联合国2007-2009年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增长预期(%)

1.股市下跌幅度高于发达国家市场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值下降约50万亿美元,美国股市从14000点跌至6500点,跌幅5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股市下跌要比发达市场更为惨重。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金砖四国"(巴西、印度、俄罗斯、中国)、"眺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及东欧等新兴经济体的股市跌幅在2009年到来之前就多数达到了70%以上。亚洲地区(除日本)金融资产(外汇、股票和债券,不包括金融衍生产品)2008年缩水9.6万亿美元。
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还表现在实体经济方面,2008年第四季度,印度经济增长仅为5.3%,过去三年印度经济增长均保持在9%以上;中国经济增长 6.7%。俄罗斯政府曾一再强调自己是金融危机中的"避风港"、"安全岛"。但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国际市场石油需求锐减,油价大幅回落,俄罗斯经济恐将陷入十年来的首次衰退。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俄国GDP较上年增长5.6%,增速下降2.5个百分点。2008年1月份俄罗斯工业生产减少16%,创15年来最大降幅。
2.出口放缓,贸易壁垒重现
由于最初低估了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严重滞后,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加重,严重波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口和资金的流入。联合国预计,2009年世界贸易将下降2.1%,这将是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随着发达国家进口的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增长将非常困难,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出口可能下降9.2%。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全球贸易下降,东亚损失最大,发展中经济体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将受长期影响。事实上,2008年最后几个月,全球贸易已开始急剧下降,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尤为明显(见表3),特别是最后两个月,出口均为负增长,俄罗斯、阿根廷、土耳其和南非的出口降幅超过20%。全球经济下滑也正在扩散到非洲、独联体国家和中东欧地区,使其出口减弱、流入投资减少。与此同时,面对日益恶化的外部环境,发展中国家除了要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如美国的"购国货"、"雇国人",法国的启动国家基金保护法国本土企业免遭外国收购之外,还要面对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如印尼开始至少对500种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还要求进口上述产品须持有特别许可证,并要求提高进口税。俄罗斯已开始提高进口汽车、家禽及猪肉产品的关税。阿根廷和巴西正在寻求提高许多产品进口关税--葡萄酒、纺织品和皮革制品及桃子。
表3:2008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情况(%)

3.东欧危机,发展中国家的一面镜子
得益于欧盟统一大市场,过去 5年间,中东欧新成员平均经济增速达到5.5%,快于之前5年平均3.5%的增速,使其成为欧洲的新兴经济体。但由于高投资、高负债、高消费,东欧政府赤字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不足。同时东欧国家经济大多为出口导向型,对西欧市场过度依赖,如10个新欧盟成员中,出口占GDP比重最大的占到85%,最小的罗马尼亚也有30%。当金融危机来临,全球需求减少、西欧经济自身难保、金融系统风险极高以及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到来时,东欧危机随即显现。一方面出口急剧萎缩,另一方面资金大量抽逃,经济基础的脆弱性凸显无疑。2009年头两个月,东欧货币加速贬值,波兰、匈牙利和俄罗斯对美元贬值幅度分别高达21%、20%和17%,捷克和罗马尼亚2009年以来贬值幅度也已超过15%。资金外逃和货币贬值使得东欧很多国家陷入严重的资金困境。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截至2008年年底,东欧国家的外债总额已经超过1.54万亿美元,其中波兰和捷克的外债水平已达本国GDP的100%;匈牙利的外债水平则是GDP的两倍。一旦中东欧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势必会波及整个欧洲。如果整个发展中经济体也出现类似的情形,整个世界经济将更加困难。
4.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拥有巨大市场,拥有30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拥有利用全球化趋势发展本国经济的魄力与视角,拥有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和思维,拥有几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基础,对于拯救本次金融危机似乎背负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分析认为,走出本次危机将主要依靠G2(中国和美国),并非G20。的确,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最近又出台提高信贷以及扶持汽车、钢铁、纺织和造船等行业的措施。首先将自己的事情做好,然后再伸出援手,助他人一臂之力,这是中国在目前经济衰退面前的基本做法。从目前看,中国的措施已经开始见效,2009年以来,中国股市连续上升。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无论是以市民为对象的零售业、正在推进改革的农业领域,还是以金融机构为中心的官方需求领域,外资目前都有进入的愿望和战略拓展的规划。包括卡特彼勒、通用电气等美国制造业巨头在内的美国公司对于中国的刺激计划都有兴趣,中国庞大的投资计划,包括一些公共工程,也是美国公司感兴趣的项目,它们也希望进入这些市场。
据上海美国商会发布的2008年《中国商业报告》,在华美国公司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仍是进入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本土市场,多数美国企业正继续向二、三线城市拓展业务,寻找新的机遇。80%的被采访公司对中国未来5年的商业前景持乐观态度,只有9%的表示悲观,而80%的公司表示在2009年将增加在华投资。因此,将中国市场做大,吸引更多投资,加快对外投资,是中国面临的机遇。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同样面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的困难、问题及风险。
第一,全球经济衰退对实体经济影响最大的是国际贸易,到目前为止,经济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或地区下滑速度都位居前列。中国外贸自2008年11月已连续四个月负增长。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加深,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需要等到2010年下半年才有可能恢复。进出口对中国2009年GDP的贡献达到2个百分点相当困难。
第二,目前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经济方案对于一个拥有3.3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体仍然是杯水车薪;中国消费市场的打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这次危机就解决中国消费市场的扩大问题的可能性很小。
第三,巨额贸易顺差已经影响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美国,与印度也面临考验。印度和中国之间没有任何能解决贸易摩擦的严肃的政府机制。相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实力而言,印度工业的竞争力始终让印度深感不安,印度还对中国的定价和会计制度缺乏透明度心存疑虑。目前不乏专门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如美国的"购国货"和综合拨款法案727条款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