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危机是虚拟经济的危机 |
刘福垣 2008-10-31 |
摘 要: |
在虚拟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危机,只是金融投机者的危机,而不是实际消费者的危机。政府只要看清楚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就应该采取上述的心态和避虚就实的应对策略。如果我国发生了金融危机,理所当然的是要为消费者、生产者解除危机。 |
关键词: |
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消费者危机 |
|
|
在虚拟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危机,只是金融投机者的危机,是他们财富缩水的危机,而不是实际消费者的危机。泡沫破了,即使虚拟经济灰飞烟灭,实体经济还在。不管虚拟经济损失了多少市值,耕地还是那些耕地,机器还是那些机器,楼房还是那些楼房,公路没有缩短一寸,小轿车没有减少一个轮子。
政府应该救的“市”,是实体市场的“市”,而不是虚拟市场的“市”。财政的救市资金,不应该为资本市场充值,而是要确保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只要实体市场活跃了,为之服务的金融市场就会逐步恢复元气。
在市场经济的私人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占有是其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只是伴生现象。而当代的金融危机则是金融产品市场的内生现象,不是经济周期的货币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生产社会化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市场经济早已进入了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实体经济超越了生理性需求阶段。但是,这些国家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为了加速对弱小国家的掠夺,抑制其他大国的崛起,大力鼓吹新自由主义,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于是虚拟经济以几何级数增长,规模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11年前的东亚金融危机就是西方虚拟经济祸水的外溢。
从前,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工具;现在,实体经济成为虚拟经济的道具。金融工具主要不是为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服务,而是为瓜分价值、创造虚拟价值服务。所谓金融创新不过是瓜分价值手段的创新,吹大虚拟价值泡沫的工艺创新。正如《诗经·伐檀》所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信息技术使这些君子的炼金术更加神奇,金融暴发户们的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令人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不再光荣,承担社会积累职能的实业家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金融寡头超过了巨商大贾,成了新时代的明星和事实上的领袖。
有人在《经济展望》2007年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国进入核裂变时代--资本魔术大戏开演》的文章。他兴奋地告诉人们:“中国经济从商品化轨道跨入资本化轨道,中国将再也不是中国的‘中国’了”;“经济增长速率将由算术增长转为几何增长,中国市场经济性质也将在资本化过程中真正确立”;“中国前几十年的发展是商品化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工业的规模化膨胀,产品数量的线性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并且,这种经济增长还受到资源能源的强力约束,因而增长速率呈现算术增长模式。而在资本化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却是来自于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但不受资源能源约束,而且还具有乘数发展效应,其发展速率往往呈现几何级增长的态势”;“所有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业再也无需为钱发愁,凡能成为发展突出重点的项目都将获得十倍的速率,企业进入跳跃式发展的轨道”;“资本市场的规模将空前宏大,其运作力也将更为剧烈”。他为中国人描述的愿景,不正是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吗?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不再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物质生产力,而是不受资源能源约束以几何级数增长的金融生产力。除了虚拟世界,在人间哪有这样的好事?!真是神话般的境界!然而,对虚拟经济的主体来说,却不是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们账户上金额的数量在瞬息万变地增减,这是何等的刺激,令人乐此不疲,欲罢不能。而虚拟经济在总量上一旦超过实体经济,它就连物质的道具都不要了,就会像天方夜谭一样,自编自导,自我衍生或创新出一串串五光十色的泡沫来。泡沫随时都在破灭,随时都在衍生,但规模却越来越大。华尔街的坍塌不过是一次较大规模的破灭,很像一场陨石雨。看了这个“资本魔术大戏”,那位作者不知作何感想?
金融危机的祸根是金融寡头,但是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却是全民甚至全人类的灾难。政府救市,等于为寡头们补充赌资,修复吸血的管道;政府不救市,实体经济很快就会变成被吸干了血的僵尸,灾难注定落到大多数民众头上。看起来,救市是政府唯一的选择。其实,政府应该救的“市”,是实体市场的“市”,而不是虚拟市场的“市”。财政的救市资金,不应该为资本市场充值,而是要确保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只要实体市场活跃了,为之服务的金融市场就会逐步恢复元气。
政府只要看清楚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就应该采取上述的心态和避虚就实的应对策略。因为,实体经济是由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组成的。一栋楼房的价值和价格是商品货币关系在人们观念中的总结。不管人们对它的估价是百万元、千万元,还是上亿元,其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丝毫改变;而它作为资本品的价值在人们的估价超过了它所物化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和使用价值意义上的稀缺程度之后,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的经济意义就不再是住宅,而是以住宅为载体的金融道具。金融危机来了,金融泡沫破裂了,它的市值无论缩水为几十万美元,还是几美元,对消费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其使用价值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对投机者却像下错了赌注的赌徒一样,输得一塌糊涂,甚至倾家荡产。可见,在虚拟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危机,只是金融投机者的危机,是他们财富缩水的危机,而不是实际消费者的危机。泡沫破了,即使虚拟经济灰飞烟灭,实体经济还在。不管虚拟经济损失了多少市值,耕地还是那些耕地,机器还是那些机器,楼房还是那些楼房,公路没有缩短一寸,小轿车没有减少一个轮子。虚拟经济就好像一个花瓶,人们把它当作古董可以身价百倍,一旦发现它不过是现代机器制造的瓷瓶,身价就会一落千丈。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虚拟经济就是这么回事。我们不妨以平常心待之。只要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消费,任凭虚拟经济乱云飞渡,实体经济依然固若金汤。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无论多么严重,都是危机发生之后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在第一时间干什么。是向资本金融市场输血充值,还是直接扶持实体经济?政府的选择是为谁解除危机,纳税人的钱补贴给谁,是消费者、生产者,还是投机者?是鼓励创造价值,还是鼓励瓜分价值?是鼓励创造使用价值,还是鼓励创造虚拟价值?这是检验政府的试金石。救市,还是救民?也就是说,是维持资本品的市值,为投机者解套,保住不义之财的虚拟价值?还是雪中送炭,救民于水火,保持居民的消费能力?这是决策者应该慎重考虑的大是大非问题。显然,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如果我国发生了金融危机,理所当然的是要为消费者、生产者解除危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