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渭南范本”
许娜,李兵  2022-11-29
摘 要: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渭南市文旅系统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成城乡均衡发展、供需有效衔接、产品供给优质、服务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做到了文化服务“沉下去”,群众幸福“提起来”。渭南市近年来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已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网站建有率、微信公众号开通率均达100%。各级文化场馆利用网站、微信平台提供掌上阅读、线上培训、公益展览讲座等免费数字资源。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城乡网络,顶层设计,共同富裕

  文化春风入万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黄河华山,家在渭南。陕西省渭南市自2016年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积极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着力构筑公共文化空间新格局、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新供给、绘就公共文化活动新图景、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新能级……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结果,渭南市获评“优秀”,并因“复核成绩排名较创建验收时有较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力度较大,整体进步明显”的突出表现而被通报表扬。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马小红表示,要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核心导向,通过系统化的资源优化整合,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产业、教育融合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城乡联动、优化均衡、文旅融合、普惠共享、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深化顶层设计,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是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尺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基石。《“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强调,要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是要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要能在立足实际的探索中,实现传统优势与美好未来完美对接的发展,在传承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中,不断激发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马小红表示。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发展、均衡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渭南市以《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指引,编制《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出台《渭南市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渭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试行》《渭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办法》《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礼仪规范》等文件,构建“意见”指引、“规划”布局、“标准”落实、“评估”检验、“礼仪”提升的制度合力,形成了标准统一、功能衔接、集成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制度体系。
  
  与此同时,强化组织领导,提速克难攻坚。成立渭南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和统筹公共文化项目实施,落实示范区创新发展过程管理,并将“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列入《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城市书房、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群众满意度纳入市级考核目标。
  
  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为抓手,韩城市“欢乐送基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韩城市龙门镇、华阴市罗敷镇、潼关县秦东镇、合阳县黑池镇等获评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蒲城县、富平县、合阳县等成功创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
  
  根据《渭南市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到2022年形成“城乡联动、优化均衡、文旅融合、普惠共享、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新局面,将渭南市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行区、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践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人民群众文化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二、持续优化升级,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每天上午在社区老年大学学习书法,下午在娱乐室和老友们下棋。”家住渭南市临渭区解放街道陕西路社区的居民刘志亮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已成常态,这也是渭南市市民在愈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中收获幸福的一个缩影。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渭南市文旅系统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成城乡均衡发展、供需有效衔接、产品供给优质、服务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做到了文化服务“沉下去”,群众幸福“提起来”。
  
  2018年以来,渭南市累计投入28亿元,建成市级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非遗馆、大剧院、市多功能馆、市体育中心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其中,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成为全市人民尽享公共文化的集聚地;市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成为建设“书香渭南”的重要阵地;市博物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成为传承渭南历史文化、展示城市发展成就的殿堂;市非遗馆成为西北五省区首个数字非遗展馆;市大剧院成为中省市高雅艺术、精品展演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市体育馆达到西部地区一流水平。
  
  除了“高大上”的文化设施外,渭南市还着力打造一批“小而美”且舒适化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村史馆、城市书房、非遗传承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散布于城乡角落的文化空间,让公共文化触手可及。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文化惠民的力度:渭南全市已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分馆606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57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100%。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6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场馆面积2300平方米。图书藏量从118万册增长到326万册,人均藏书从0.28册增长到0.65册。百万人口注册文化志愿者1275人,万人拥有文化从业人员8人。年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2万场,服务群众93万人次。
  
  “渭南市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强建设、重服务、提效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示范区建设只是手段,切实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才是最终目标。”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武毅表示,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相融合,与乡村治理、志愿服务、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多方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大格局。
  
  三、服务提档升级,供给改革展现创新发展质效
  

  轻松学才艺、趣味享阅读、打卡观美展、登台显风采……公共文化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背后,正是渭南市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间断的高质量供给。
  
  匠心打造,文艺作品从“高原”迈向“高峰”。多年来,渭南市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紧贴时代脉搏和群众需求,创编20余部具有渭南特色的戏曲精品,《李仪祉》《张富清1948》《枣花香》获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家园》《红梢林》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丰图义仓》《乡愁》《渭华星火》等列入文旅部重点原创剧目支持项目,获中省舞台艺术创作和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扶持资金1485万元。
  
  其中,繁花绚烂的一笔是,建成廉政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新体系。依托《渭华星火》等红色文艺精品,创新剧场党课,实现传统党史的现代表达。举办“学党史颂党恩”百部万场红色电影下基层活动,建成“一轴四点”廉政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把静态的历史变成易记、易学、易传的精彩故事。
  
  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百姓。根据《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要求,全市2253个公共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持续巩固提升“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青春之梦”“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品牌,通过“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流动服务”“公益电影放映”等方式,让群众全方位、多触角地参与和体验公共文化服务,有力推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均衡发展。2018年以来,渭南市开展流动服务、文化下基层、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5000余场,服务群众530万人次。
  
  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品位、塑品牌,韩城市打造的“春启龙门”“夏绽群艺”“秋韵同欢”“冬暖韩原”,为青少年、老年人、贫困人口送去了有温度的定制化服务产品;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邀请民间艺人、文化学者讲述“渭南故事”、开设“渭南有艺十分有约”网上培训;临渭区文化馆构筑“三全”(全民、全天候、全门类)艺术培训体系;渭南高新区金城社区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城改村”基层文化治理新经验等。
  
  在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有了更多交互。为了推进二者深度融合,渭南市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具新鲜感、体验感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如韩城市、大荔县在景区建设图书馆分馆和城市书房方面,率先完成中省文旅融合试点项目;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按照“一村两园三融合”打造集皮影制作、非遗研学、戏曲展演、文创开发于一体的文旅融合新业态;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依托黄帝荆山铸鼎故事开展“颂鼎祈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里黄河看渭南”等主客共享活动,推动了秦岭山水生态游、黄河风情自驾游、红色文化研学游和东府民俗体验游。
  
  多年来,渭南市一直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文化实体、资助文化项目、提供文化产品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显著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基础,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大亮点。全市社会文化组织累计承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0余场;富平县中华郡景区通过企业让地建馆、让台展才、让利惠民等举措,形成文旅融合、文企共建新样态;信达地产、万达集团等知名企业累计投资1500万元资助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和服务活动;北京超星集团、新东方等7家数字企业与渭南公共文化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捐赠数千万元数字资源……
  
  从群众文化艺术生活的现实出发,渭南市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携手共同把优质文化服务送到市民身边,如与渭南市妇联联合开办的“秦东美丽女子学堂”荣获陕西省“2015�2017年度全省公共文化群众文化品牌”;与渭南市教育系统共同建立的“关爱留守儿童、启动素质教育”免费培训平台,被渭南市侨联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渭南的社会群众文化成果正在走出国门。
  
  四、赓续文明根脉,文化影响力与美誉度日渐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渭南大地上,厚重历史遗迹和红色遗迹遗物星罗棋布,无声胜有声,赓续千年文脉。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传承人数量均居陕西省第一位。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怀揣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渭南市将独特的区位优势、文化资源禀赋和示范区创新发展相结合,建设以“两河一山”文化保护传承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体系。
  
  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两河一山”自然地理标识和“华夏之根”历史文化标识,渭南市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特质,关联形成“两河一山”特色文化数字记忆项目,其一体化设计、主题化表达、系统化集成、标准化建设等实践,前瞻性地落实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彰显出为中华文化寻根、溯源、铸魂、追梦的独特探索。
  
  预计到2025年,渭南市全面完成“华夏文明之根”守护工程、戏曲振兴培根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教育工程、乡村振兴文化筑基工程、华彩渭南文化形象塑造工程,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域作出独特探索。
  
  提升文化自信,需要通过文化惠民和文化共享的实际举措落实到群众中去。而推动文化走出去,则是文化自信的铿锵表达。近年来,渭南市大力推进精品文化展演和交流,“华阴老腔”上央视、渡重洋、进景区、下基层,以关西大汉咏唱大河东去之慨,向世界展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主办以“传承非遗创享美好”为主题的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向世界展现了渭南“华夏根脉、岳渎相望”的独特之美。
  
  作为非遗资源大市,渭南市近年来持续发展非遗项目,非遗产业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不断显现,不仅保护弘扬了传统文化,还在助力百姓增收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华州皮影、富平宫里石刻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市累计已有韩城行鼓、合阳提线木偶、澄城刺绣等6个项目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总数量位居陕西省前列。“巧娘草编”“洽川葫芦”“兴文麦草”“玉女土布”等合作社和皮影订单式培训班,解决了上万名低收入群众的就业问题,探索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特色发展模式。
  
  这些闪烁着中华文明智慧、极具渭南特色的文化产品、文艺精品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奔流在新时代奋力前进的渭南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
  
  五、数字化赋能,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未来方向。
  
  云演出、云展览、云讲座……数字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文化资源送到了群众身边和手边。渭南市近年来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已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网站建有率、微信公众号开通率均达100%。各级文化场馆利用网站、微信平台提供掌上阅读、线上培训、公益展览讲座等免费数字资源。“故事渭南”“乡村春晚”“好日子唱着过”“公共数字文化墙”“公共文化云”“基层全民艺术普及”等数字推广项目,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便捷化的文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渭南市图书馆、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博物馆与7家数字企业签订了渭南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渭南共识》,致力于为广大市民提供城乡一体、资源均等、服务便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为数字文化企业深度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工作作出了新尝试和示范。
  
  目前,北京超星集团西安超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智秦数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阿法迪智能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东方在线公司、西安数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字企业已率先在渭南市图书馆、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网站、微信等平台部署电子图书、艺术欣赏、文物鉴赏、英语学习等数字资源,广大群众只需要用智能手机关注公共场馆公众号,便可实现跨区域、跨场馆享受数字文化服务。
  
  阔步新征程,再接再厉、再鼓干劲、再寻突破。渭南市公共文化建设将以此次复核为新起点,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聚焦均衡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持续深化改革创新,高质量完成示范区创新发展100项重点任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充分发挥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  者:许娜    李兵    
出  处:《中国经济时报》
经济类别:服务业经济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堂食暂停,“疫”起突围:“小店经济”逆势增长,餐饮业加速数字化 (2022-11-26)
 服务性消费“触网”空间大 (2022-11-11)
 智慧港口的“中国样板” (2022-11-08)
 物流:黄金十年,一步步成为新基建 (2022-10-15)
 服务贸易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2-09-06)
 数字化助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2022-08-29)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