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措施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2007-01-15 |
摘 要: |
2007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们的宏观调控工作将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落实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在这两年中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发展,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奠定基础。一是要防止过度投资引致出现新的产能过剩;二是要打破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链;三是解决好地方政府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响应问题;四是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
关键词: |
经济增长,宏观调控 |
|
|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执行的第一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和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及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随着各项调控政策的落实,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增长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水平比较平稳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2007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们的宏观调控工作将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落实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在这两年中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发展,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奠定基础。
一、防止过度投资引致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2005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中凸现的一个问题是某些部门存在着产能过剩,为此曾开始采取应对和化解措施。然而进入2006年以后,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代之而来的是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增长速度地加快,一些原来担心出现过剩亏损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出现回升,生产增长速度加快,企业总体盈利状况有所好转。出现这样的局面是与2006年年初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增长相联系的。2006年初投资增长速度的再度加快,投资增长速度的提高意味着投资需求增长速度的提高,投资增长对投资品的需求,直接吸纳了上游产业可能出现的过剩产能,并激起上游产业部门的再度扩张,形成经济景气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加速自我循环。然而投资的高增长只是暂时掩盖了由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这种上游产业部门内部的加速自我循环是不可持续的,这种供求关系短期平衡的恢复是以未来更为严重的不平衡为代价的。如果不加强宏观调控,把过快增长的投资稳下来,未来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二、打破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链
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出现因盲目投资造成的某些部门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一问题与较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相互交织,发展到今日,出现了一个经济运行的不良循环链:由于某些部门的产能过剩,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迫使过剩产品寻求国外市场,造成出口增加。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外贸顺差明显增加,外汇收入相应增加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货币当局不得不增发基础货币,使得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基础货币的增加,使得国内信贷供给相对宽松,为投资的过快增长提供了资金基础。由于国内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造成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宽松形成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虽然造成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投资品价格与消费品价格的相对背离,却没有直接形成消费价格指数的明显上涨,而是使资产价格水平,包括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这种状况更形成了在某些短期有利可图的上游产品部门的盲目投资热,而在未来出现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种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链可以使某些部门、在某一时期内出现歌舞升平的现象。但是从长期来看,只会掩盖乃至激化经济结构和体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增大宏观调控的难度,甚至危及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隐患。
如果从经济运行中存在这样的不良循环链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目前存在的投资、货币供给、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以及房地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在当前条件下的新表现,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了。
自2006年年初以来,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经济的、行政的宏观调控措施,到目前为止已产生一定效果。主要表现在月度投资增幅已经出现回落,货币供给增幅开始有所减缓。但是外贸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况仍然在进一步发展。除个别城市外,全国总体房地产价格还在较明显地上升。因此,此一轮宏观调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抓住关键环节,采取必要措施,打破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链,不仅解决好短期问题,同时为解决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打下基础。
应该说,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外贸顺差激增,是当前宏观调控需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在对外关系方面收益颇多,更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国内投资过快增长的资金供给,抑制投资反弹,同时有利于调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比例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步伐,使汇率这一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及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通过金融货币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的配合实施,争取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良循环的直接孪生物。不良循环中过高的货币供给和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投向,就是房地产业。在过去一段时期中,相当数量的违法使用土地案件涉及到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业通常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房地产业获得的信贷数量通常也是增长最快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额达到2743亿元,同比增长56.4%,增幅比去年全年高35个百分点。从这些情况来看,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也应该是当前宏观调控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然而与解决外贸不平衡主要需要依靠货币和财税政策通过市场调节来进行不同,进一步解决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问题,需要更多地使用政府行政手段。受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影响最严重的是普通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与控制房地产价格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由于住房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二重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市场来解决所有居民的住房问题。住房作为私人物品,其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作为公共物品,政府有责任要满足中低收入阶层基本的住房需要。因此,目前我国中低收入阶层对房地产市场不满的真正原因应该说是政府的缺位。所以,解决目前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严肃整顿土地供给秩序的同时,从各个环节治理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抑制隐性通货膨胀对包括房地产价格在内的资产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政府掌握和能够调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廉租住房,做到各级政府在保障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方面的不缺位。
三、解决好地方政府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响应问题
2004年开始的这次宏观调控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增长连续数年保持在10%以上,而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同时就业状况也较为平稳。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辉煌,举世瞩目。取得这样的效果实属不易。但是对这次宏观调控的成效也不能高估。经济增长速度还偏高,投资增速快、规模大的问题还未能有效抑制,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加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全国不同地区之间、产业不同部门之间出现了多种利益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各种矛盾交织,使宏观调控难度大大加大。
在诸多矛盾中,地方政府对中央调控政策的响应程度不高,是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某些地方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各种化解措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以及目前干部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中尚存的急待进一步改革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央与地方目前存在着财权与事权的日益不对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目标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受到全国人民和各级干部的衷心拥护。但是由于我国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化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与恢复,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当地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落实这些目标的具体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事权划分上地方政府的事权大大增加了。而在财权划分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权却有相对减小的趋势。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划分比例,1990年约为34∶62,2000年上升为52∶48,2004年已经上升到55∶45。虽然中央政府在不断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对大多数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转移支付的规模与他们的期望,与当地发展需要相差甚远。在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下,地方必然产生通过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以解决当地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内在动力。地方往往在把上项目、求发展,片面追求GDP放在首要位置,而存在忽视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和忽视采用先进技术和要求规模效益的趋向,特别是地方不太关心宏观经济“过热”会引致通货膨胀的问题。
当前,我们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如何解决好地方政府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响应问题。一方面,需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在中央和地方适当合理地调整事权和财权的关系,多渠道加强地方财力,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认真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坚决制止某些地方政府有钱乱投资,没钱借钱投资的行为。应该看到,全国投资控制不住,地方政府有很大责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严肃纪律性,强调全国步调一致,令行禁止,保证宏观调控取得积极全面的效果。
四、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006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与“十一五”规划要求相悖的倾向。在经济结构方面,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连续多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使得投资率不断上升,增大了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难度。“十一五”规划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今年上半年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如果这种投资波动的态势演变成长期趋势,将不利于“十一五”规划关于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任务的完成。
二是,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志,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要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而要实现后一条,则要求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2005年,我国服务业增长低于第二产业增长;2006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仍然显示,服务业增长低于第二产业增长。“十一五”规划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而目前的状况是,服务业增长低于第二产业增长的趋势仍将继续下去。
此外,外贸顺差激增、基尼系数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单位产出能耗仍有上升、废弃物减排困难等问题的存在,都说明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艰巨性。我们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积极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同时,要把短期问题的解决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保持可持续的平稳快速增长,最终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课题顾问: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
课题总负责:陈佳贵
执行负责人:刘树成、汪同三
执笔:汪同三、沈利生、万东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