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
景春梅,王成仁 2010-11-29 |
摘 要: |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风电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38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580万千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风电装机大国。尽管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盲目扩张、自主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必须从能源战略的角度入手,探索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关键词: |
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自主创新 |
|
|
一、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风电装机规模逐年快速增长,但缺乏国家层面、全面协调的发展规划
200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组织了5次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降低了风电上网电价,增强了风电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使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进入到规模化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以后,明确了对风电项目的价格补贴政策,促使风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从装机容量来看,我国风电装机规模逐年增长,2005年以来更是呈现成倍增长态势。截至2009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8.74亿千瓦,其中,风电并网总容量16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2.26%,风电装机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1.85%。
虽然风电装机规模逐年增长,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风电发展缺乏统筹、科学的总体规划。一是风电项目的大规模实施与投产没有以风能资源大规模详查作为基础,地方和企业规划均以历史粗略数据或测算为依据。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利用5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的审批权,大上4.95万千瓦风电项目,化整为零,致使小型、分期建设的风电场遍地开花,既不符合集中开发风电的要求,也不便于风电并网接入。三是发电企业不顾成本约束,竞相压低投标价格,抢占风力资源。
(二)风机设备制造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面临核心技术瓶颈
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风机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且国产化率逐年提高。2009年,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继续保持国内市场“三甲”的地位,新增风电机组合计825.3万千瓦,占全国市场的59.8%。
虽然国内风机制造行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风机核心技术瓶颈。一方面,由于国内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引进风机机组关键技术不完整等因素,风机变频技术、控制系统技术等仍需依赖进口,部分风机制造企业仅依靠引进图纸、简单组装来生产风机设备,研发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国内风机设备的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不完善,风电并网技术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不足。目前,国内仅有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风电并网企业标准,国家级的质量标准和检测制度还没有建立。
(三)并网难问题仍未解决,电网滞后仍是制约风电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国风电装机规模提升较快,但风电上网电量的增幅却较低。一方面,风电项目投产快、分布广、电网建设周期长,难以实现风电的及时接入;另一方面,电网企业收购风电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出现限电、弃风现象。2009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2580万千瓦,若按全国平均风电等效负荷小时数2000计算,上网电量应达到516亿千瓦时,而2009年风电实际发电量仅为288亿千瓦时,远低于应有并网电量。在风电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风电并网接入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造成较大浪费。风电设备等资源闲置或没得到充分利用,意味着风电项目的建设成本难以在规定期限内收回,从而降低了风电产业的整体效益。
二、制约风电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1.地方政府为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大力推进风电规模扩张。一方面,在节能减排、控制“两高”的前提下,发展可再生能源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抢先发展风电将获得国家后续的政策支持。此外,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面临财权、事权不相匹配的局面,发展风电可以拉动地方税收、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2.国有发电企业在缺乏成本约束的前提下,追求风电价格补贴和远期利益,盲目抢占风力资源。2006年1月,《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由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负担。风力发电补贴,吸引了大批发电商投资风电,国有发电企业成为重要角色。2009年,国电、大唐、华能和华电等四大国有发电集团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均在100万千瓦以上,占市场份额的52.2%。国有发电企业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大肆圈占风力资源,不重视成本收益分析,在较低的利润水平下仍扩张规模,以求争取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政策支持。
3.受风电特性影响,电网企业收购风电的积极性不高。风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特点。其一,风力发电时有时无,其规律难以准确预测。目前,国外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对24小时内风力情况的预测,但国内仍无法做到。其二,风力发电量最高的时段均在夜间,属于用电负荷较低的时段,且最大出力与最小出力的时间间隔短、出力差距大,发电量大起大落。风电的这些特点对电网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保证风电的顺利接入和安全送出,必须配备相应的水、火电源作为调峰电源。但要满足风电场瞬间切出电网的调峰要求,是很困难的。
4.风电产业发展缺乏具体可行、有约束力、有效执行的政策法规。根据国外发展经验,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特别是国家级大法的支持。2006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是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核心法律。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多项规定,如2006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等。这些规定对风电规模的扩大和风电顺利并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执行效力仍弱于国家级法律。2009年,《可再生能源法》得以修正,这体现了国内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正在走向完善。
三、促进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立足科学发展、循序渐进,从整个能源战略角度出发,构建风电产业发展战略。虽然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具备替代能源的性质,但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把风能作为主要能源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发展风电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因此,发展风电切忌急功近利,要结合国家能源结构的不断演变,逐渐确立风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依据国家整体能源发展战略,制定风电发展的具体战略,扎实平稳地发展风电。当前,要在完善风电资源普查和法律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化的国家队,进行独立自主的风机设计、风电场设计、风电场运行管理,争取到2020年,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技术,实现风机制造的产业化,并走出国门、进入世界风电市场。
2.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处理好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明确风电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首先,要明确风电在可再生能源中的地位。当前,风电成本较低、资源丰富,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潜力,努力发展风电是必然选择。其次,发展风电要以科学、准确的风电资源详查为基础,摸清风电发电规律和特性,并积累基础性的数据作为研究资料,为风电开发、预测和风电场并网运行等工作奠定基础。第三,要统筹风电开发与电网之间的关系,适当控制风电开发速度,将风电开发计划与电网建设规划相匹配,探索合理、有效的风电规划。第四,要协调好风电与其他电源的关系,在保证水、火电源有效运行的同时,完善风电调频、调峰方案,促进风电与网内其他电源的协调发展。最后,要明确风电并网接入、送出和消纳方案,切不可盲目开发而不顾电力消费的现实。同时,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通过全面衡量和比较,确定较经济的风电开发方案。
3.以技术自主创新作为风电发展的不竭动力,尽快突破风机关键技术瓶颈。要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将工作重心放在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上,加强研发队伍的培养。国家必须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和协调各大企业研发团队,集中力量攻坚风机变频和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掌握技术主权,降低风电技术成本;同时,为提高国内风机质量,还必须严格风电机组并网技术标准和检测程序,明确技术标准的法律地位,确保有效执行。
4.加大国家对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细化风电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法律效力得到有效发挥。一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输电环节给予适当补贴,提高电网接纳风电的积极性。当前,风电发展以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为重要支撑,随着风电规模的扩大,电价补贴幅度逐渐提高,电力用户的负担会不断加大。对此,国家必须开拓风电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通过对“两高”企业征收污染费、搞活碳交易市场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风电产业等方式,加大资金支持。二是进一步制定有利于风电产业科学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引进强制配额制,对输配电环节提出硬性要求,督促电网企业进行合理、必要的投资,以便利风电上网;同时,必须确保法律规章得到有效实施,定期考察、监督和回馈,以掌握实际情况,及时纠正和调整。
5.破除风电产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目前,风电并网难的问题与电网企业积极性不高有关,而电网企业属垄断企业,其自身经营效率不高,加之电网投资不足,已严重制约风电发展。因此,要发展风电,就要破除体制障碍,进行相应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打破垄断,引进竞争,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调度独立、输配分开,提高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水平。此外,要理顺能源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提高风电资源普查、规划制定、项目实施以及后续监督和管理的效率,做到全面统筹,科学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