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其对策
常修泽  2009-03-18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国际经济的基本态势,认为国际金融动荡“加剧”之势尚未缓和、全球经济增速已经明显放缓、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还在增加。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世界货币体系、美国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美国经济的宏观调节和监管存在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发现中国经济存在以下四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出口明显萎缩、增长势头减弱、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最后提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即期对策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宏观经济走势,即期对策,不稳定性因素
  一、当前国际经济的基本态势
  
  (一)对当前国际经济基本态势的三个基本判断
  
  
1.国际金融动荡“加剧”之势尚未缓和。自2007年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危机逐步加深。2008年9月中旬,我恰好应邀到南美玻利维亚的圣克鲁斯出席“国际企业经济年会”。在大会前9月11日小范围的预备会上,看到雷曼兄弟公司的前任董事长CLAUDIO BOADA先生气宇轩昂坐在主席台上,地位很是显赫。但几天后,就传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消息,我再找这位前董事长就未能谋面。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导火线,逐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至11月下旬,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势头没有缓和的迹象,经济形势恶化非常之快。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给中国的经济实体带来多大的直接损失呢?我找金融部门了解到,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兴业等7家上市银行持有雷曼相关债券及风险敞口约为7.2亿美元。另据了解,香港地区包括很多中下层居民在内的个人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迷你债券”200多亿港元,其中(不包括大型投资者)中小型投资者人均50万左右。继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以后,又有一些大的企业相继出现经营的问题,有的破产,有的经营发生困难。如,花旗银行拟裁员5万,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也面临危机。因此,我个人判断这场动荡还是在加剧,还没有看到开始回升的迹象。
  2.全球经济增速已经明显放缓。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5.1%,2007年底次贷危机爆发,经济增长小幅下滑到5.0%,到2008年,金融动荡全面爆发,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大幅下滑,乐观预计不超过3.9%,2009年的乐观预计可能仅为3%左右。其中,对全球经济影响比较重大的是发达国家,主要是三个板块:美国、欧洲、日本,形势不容乐观。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2006年的经济增长是2.8%、2007年2.0%,2008年第三季度已经是-0.5%,2009年比较普遍的预测认为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最乐观的IMF的预测也不过是0.1%。欧元区作为第二大经济体,2006年的经济增长是2.8%、2007年是2.6%、2008年估计是1.3%,2009年预计情况跟美国类似,零或者负增长,最乐观的IMF是0.2%。日本2006年的经济增长为24%、2007年是2.1%、2008年原来的预测是0.7%,但是刚刚日本媒体披露第三季度已经出现了负增长,按年折算是-0.1%,日本经济已经是负增长;这一结果对世界的冲击比较大:原来普遍认为日本经济形势比欧美要好一点,目前看来反而更加困难。对2009年日本的经济预测,可能为零增长,相对乐观的估计是0.3%。从发达国家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下降的原因所在。
  新兴国家虽然还是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在重点国家已经明显放缓的拖累下,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2006年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是7.9%,2007年在次贷危机影响下仍然有所上升,到8.0%,但是2008年就掉头向下,预计增长6.7%,2009年还将继续下滑到6.0%左右。在全球经济总量上新兴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占比为一半弱一些,因此,在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6.0%,发达国家为零增长或者负增长的情况下,只能勉强维持全球经济约3%的增长水平。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判断。
  3.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还在增加。自缘起美国的金融风暴以来,在短时间内,一个个大型企业陷入经营危机难以自拔,花旗宣布裁员5万,震动世界,其他的一些公司的业绩、资产都令人堪忧,美国在不断地引爆定时炸弹,还有多少定时炸弹没有引爆,目前很难做出相对明确的估计,世界经济还没有走出困境,金融风暴还将继续蔓延。因此,无法预测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还在增加,这是第三个基本判断。
  
  (二)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
  
  
那么,大面积爆发这场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经济体系的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我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货币体系存在问题。首先,我们认为当前的世界货币体系自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主导世界、但它本身又不受约束这样一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二战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越战后,美国国力受到削弱,美元贬值,黄金外流,美元继续与黄金挂钩这一机制无法维持,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变成一个不受管束的货币,它的发行不再和黄金储备挂钩,而是根据美国的自身经济情况,自主发行,但是其他货币仍然和美元挂钩,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深的矛盾:即美元主导世界、但它本身不受约束,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要讨论今天的金融危机,我们应该首先看到当前的货币体系本身的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制度性漏洞。
  2.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第二个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需要冷静地审视美国经济发展模式自身存在的问题。美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其经济发展模式归纳起来就是“超消费、低储蓄、多借债”。首先是“超消费”。作为一个拥有2亿多国民的国家,美国国内的消费水平远远超过了它实际国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大家都超前、超额消费。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于是,“超消费”带来了第二个问题是整个国家的“低储蓄”。美国的储蓄率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老百姓有钱不存,及时行乐。但是钱不够的时候怎么办7这就带来第三个问题“多借债”。居民向银行借债,向次贷机构借债,债务分成一级债、次级债、再次级债……那么,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没有钱怎么办?向别的国家大量举债。
  2008年1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达5850亿美元,超过8年来始终占据首位的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人;同时,中国机构还持有美国房利美、房地美“两房”债券约3760亿美元。相比较而言,前面列举的国内银行购买的雷曼兄弟公司债券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的政府、公司借给美国的债在一万亿美金左右的规模,其中主要是同债。另外,日本借给美国的国债有5732亿美金,英国借给美国的国债3384亿美金,等等,合计美国面临2万亿美金的巨额外债(这还只是借的国债)。
  在当前的金融风暴下,债权人、债务人都应该反思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一方面,美国人需要反思,经济繁荣的发展建立在这样一个超消费、低储蓄、多借债的模式下如何能够得到延续: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本土的一个经济学者、宏观经济的研究者,我们也要反思中国的发展模式有没有问题。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即我们整个国家千千万万的企业,给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市场来做加下、然后出口。我们凭借着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凭借着我们的自然资源,承受一定的环境污染,辛辛苦苦加工成产品,销售给国外市场,然后换外汇,这是出口创汇。在出口创汇之后,我们也买来西方先进的设备,但是这些年来,我们是出口多、进口少,形成贸易顺差,因此每年都有若干外汇的结存,累计到2008年11月份,共有近2万亿美金的外汇存量。但,我们的这2万亿美元并不是全部留存在国内或存在自己的银行,以投人社会的再生产,而是把这2万亿美元的1万亿拿出来买了美国同债或公司债,大体上相当于我们整个外汇储备的二分之一。
  我们看看这个运行逻辑是什么?世界上把我们叫做世界加工基地、世界加工厂;我们加工的产品卖给外国,因为我们加工的东西物美价廉,因此占领了很多市场;然后卖产品换取外汇,进口了一部分产品之外就形成外汇储备;由于资金是有成本的,外汇储备当然不能闲置,因此去买美国的国债和公司债,换回来好多债券。如果美国经济破产,作为债权人的中国同样心慌。多年来,美国实行高消费、低储蓄策略,同时向全世界举债,相当于全世界养着这么一个“阔少爷”,现在“阔少爷”得了病,有困难的时候,“债主”也不能够置身事外。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自己更担心“债主”把债券抛出去,单单将近6000亿的国债抛售,美国的经济就会雪上加霜,同时他认为中国现在是“债主”,也是“财主”,你必须得帮我一把,《华盛顿邮报》说美国“不得不更加仰仗北京”。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和世界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3.美国经济的宏观调节和监管存在问题。美国经济的宏观调节和监管,简言之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松弛的金融监管。这是矛盾之所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简称美联储,发挥着相当于国家宏观经济调节和监管的作用,美国的宏观政策主要是美联储来制定和导引。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的这18年来,特别是后期,它的政策导向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加上“松弛的金融监管”。由于货币政策的扩张性,企业需要资金就尽量给予信贷,直接导致市场货币资金过度充足,表面繁荣,也就是流动性过剩。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对应的是松弛的金融监管。监管的松驰导致在社会上流动性过剩的时候,资金不是流向产业,形成再生产的生产力,而是四处泛滥:流向股市,股市过热;流向楼市,楼市升值,造成美国经济很“繁荣”,但这是虚假的繁荣,有一定的泡沫存在。格林斯潘先生在美国国会也承认“有失误”。
  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货币体系、发展模式、宏观调节和监管,导致美国经济运行中存在泡沫,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泡沫必然破裂而酿成事端。
  
  (三)全球二十国集团(G20)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的进展
  
  
2008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了世界G20峰会。峰会的主题是如何面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本次会议的与会国在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看法上主要分为两派,或者称有两个方向的诉求:一派是以美国为代表,要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有人戏称“保皇派”,支持者是英国以及“半个日本”(半支持);另一派属于“改革派”,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和俄罗斯,不满美元主导世界,借美国引发金融风暴的时机发难,欧洲要跟美国抗衡,提出不能由美元主导全球经济,俄罗斯也不满美国在各方面的霸权行为。中国属于变革派,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言同虽然并不激烈,但立场鲜明,提㈩的口号是:公平、公正、包容、多元。多元化的口号,也就意味着不能由美国独立主导世界。
  此次峰会,中国政府提出了四点建议:(1)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这次金融风暴就是源于金融监管问题,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后果,要吸取教训,加强监管,因此中国提出要加强金融监管。(2)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中国政府提出要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两个国际性金融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两个金融组织中的位次要上升,要有更多的发言权,需要制度性的安排来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得到表达。在这一点上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同意,可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比例,增大其话语权。(3)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即全球经济按照地理区域来加强金融合作。欧洲、亚洲、非洲、南美、北美都应该形成经济合作区域。比如在亚洲,中国就会更多地与日、韩、印度、印尼等国家加强合作;而美国、欧洲的区域事项,则由各自所在区域的国家合作解决。这是中国打出的比较巧妙的一张牌,也是外国人没有想到的。(4)用比较委婉的用语,提出“改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个敏感的问题上,中国没有用过激的词汇,而是强调稳步推进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改革,“改善”现有货币体系。
  分析此次G20峰会,我个人认为,中国政府在此次峰会上既表示要改革世界货币体系,又有具体推进的措施,表现得不卑不亢,可圈可点。在这次峰会上,面对来自欧洲、俄罗斯等重要经济体进取性的姿态,中国表达了原则性的立场,而无意扮演一个领头羊的角色;中国这次打出的牌,有理、有力、有节,还有义,充分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同时,在国家主席出访之前中国政府及时推出了一个4万亿刺激经济的规划,以支持国家主席在G20峰会上的建议和主张。而在G20峰会宴会上,领导人合影的座位排列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转折。
  
  二、中国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政策调整
  
  (一)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最近笔者在国内的6个地区进行了调查。第一个是长三角地区,这是目前在国内总体经济影响力比较大的区域,重点考察无锡、南京和宁波地区;第二个是珠三角地区,总体经济影响力更大,重点考察佛山(顺德)和广州地区;第三个是中部的湖南浏阳;第四个是京津地区和秦皇岛;第五个是山西,产煤的能源区;第六个是甘肃。通过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四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1 出口明显萎缩。2008年1-9月我国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下滑了4.9个百分点。从无锡的调查来看,出口增长较2007年同期下降了6.1个百分点。下滑主要集中在纺织行业,原因在于外订单减少、出口退税减少,导致无锡、江阴等地的轻纺行业下滑。在广东东莞,主要是玩具、皮革、鞋帽的加工行业,这些行业负面影响也比较大,显示出口明显萎缩。
  2 增长势头减弱。各地增长势头减弱,尤其是2008年9月中旬之后。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比较厉害,工业增速只有8.2%(2007年10月为17.9%),部分中小企业已经破产倒闭,特别是位于珠三角(如东莞)的一些企业。比如,香港的合俊集团在东莞设立的两个玩具加工厂已经倒闭,波及面很广,不单纯是7000名员工的直接失业,还包括上游供应商由于合俊的订单没有,也不景气,为这个工厂配套服务的企业包括商店也受到影响。
  国家有关部门认为,2008年1-9月份GDP的增长率是9.9%,比1978-2007年增长率平均数的9.8%高出0.1个百分点,由此证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我认为这个算法有诸多可商榷之处。
  第一,不能孤立地看2008年前9个月GDP增长9.9%这个数字,应该把9.9%放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中国目前处在什么阶段?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处在经济周期的上升期。2003年我国GDP增长率是10%、2004年10.1%、2005年10.4%、2006年11.6%、2007年11.9%。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是2位数,超过10%;而且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2008年1-9月份经济增长率为9.9%,与2007年11.9%的增速整整相差了两个百分点,形势不太乐观。
  第二,分析宏观经济的趋势,不能笼统地看1-9月的累计情况,因为2008年一直到8月份的时候形势还不错,9月份开始情况不妙,不详细研究分阶段的走势,针对性不够。比如,单独分析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是9%,较之9.8%少了0.8个百分点。特别是到了10月份,经济增长的势头下滑得更为厉害,10月份工业增速只有8.2%(2007年10月为17.9%)。如果数据较虚的话,可看几个实物指标信息。首先,是电力供应,因为了厂生产是需要能源、电力的。2008年6、7月份的时候供电确实紧张。而目前,几个省报告用电量降低,对电力部门的用电需求已经下降。其次,看电煤。6、7月份时电煤价格很高,发电厂缺煤,甚至出现了客户找煤、发电厂“代客加丁”的运营模式。而目前秦皇岛的煤堆积如山,高时一天出港80多万吨,我调查时(11月份)一天下水才20万吨,因为发电量减少,电煤积压,电煤价格下滑。再次,看运输,过去铁路叫铁老大,车皮运力很紧,大家求他运输,最近已有地方铁路局提出:“走出铁路局,进人企业去揽活。”运输也到了比较寒冷的地步。
  3 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资金周转困难在中小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2008年1-9月份无锡市实际资金短缺220-300百亿元,企业普遍反映资金周转困难。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是2007至2008年初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银行严格控制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企业资金来源减少;二是市场销售不旺,产成品占压资金;三是国内银行在经营决策吋观望气氛浓厚。这里面蕴含了一个很深刻的体制性因素:现在的银行仍主要是官办的,企业只有找官办的银行去借款。如果银行不肯放贷,企业就无路可走。假定有非官办的私人金融组织存在的话,如果小企业缺钱,官办银行不愿贷,可以找私人银行借款。银行官办,这是制度上的缺陷。形势好时掩盖了这一问题,形势不好就暴露出这一制度上的问题。
  4 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人力成本上升。我在无锡调研时了解到,人力成本约上升15%。这是源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劳动合同法》,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还有其他很多相关措施。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讲,这是无可非议的,而且具有“人文关怀”的意义,但从经营者、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就比较严重。特别是对外资企业而言,劳动力政策性成本上升这么快,直接导致外资撤离到更为便宜的国家和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出口退税减少、土地资源缩减、资金紧缩,同一个时间段内诸多因素汇集,企业经营就会出现问题。
  最近,中央决定停止企业最低工资水平的上涨,这跟先前鼓励的政策取向不同,主要就是考虑到短期内企业成本上升太快这一原因。关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问题,原本是《劳动合同法》的重要内容,现在看来在具体执行上需要做一些调整。当然,停止企业最低工资水平的上涨,不等于停止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上调,尤其是在扩大消费之时。
  
  (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宏观政策已经作了相应调整。由于2008年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频繁修正。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两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货膨胀,简言之“一防热,二防胀”,具体方式就是紧缩银根、控制通货膨胀等等。
  至2008年6月,所谓“经济过热”的问题已经颇不适合。2008年6月底,修正宏观调控政策为“一保一控”。“一保”,就是保增长,无论如何要保住经济增长速度;“一控”,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当时国际市场石油价格140多美元一桶,国内上半年CPI上涨7.9%,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
  到2008年10月底、11月初,鉴于国际经济形势更加恶化,国内经济迅速下滑,通货膨胀已经不太严重(表现为部分原材料价格开始下跌,有的跌幅还很明显;CPI增势也大大放缓,到了10月份只有4%,较2月8.7%的增幅下降了4.7个百分点),宏观调控政策修订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年初的“两防”政策对照,完全是相反的:一个是收缩性的货币政策,一个是刺激性的货币政策。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国家对宏观政策有三种样式,“两防”--“一保一控”--“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个转弯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保一控”是过渡性的。虽然可以说是“审时度势,灵活应对”,但也暴露出对形势估计的不足。
  
  三、应对金融危机的即期对策
  
  (一)税收方面:减税
  
  
减税,从理论上来讲是属于财政政策的一部分,或者叫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一部分。2007年财政收入5.1321万亿(其中各种税收4.6万亿),2008年按照20%的增长幅度来看,可能要到6万多亿。在当前局势下,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老百姓也困难,因此有必要减税。现在已经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比如利息税暂停征收;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涉及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投资于公共设施的营业税免3年等等。这其中,值得重视的是增值税转型,这不仅是一个政策优惠,更是一个制度性的变迁。什么是增值税转型?以前我国实行的企业增值税制度,称生产型增值税,具体表现在一个企业购置生产设备,是全额征税的。前几年,为了扶植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中央在东北试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即把企业用于购置新的设备、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更新的这一块进行增值税扣减,这是政府向企业让利、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购买先进技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一个制度性改革。该政策适用范围后来放宽到中国中部、西部一些资源枯竭型的个别地区。现在,明确提出,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的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经过测算,这个改革大约减少企业税收负担1200亿,减税力度比较大,将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
  
  (二)投资拉动
  
  
经济萧条、经济下滑期间,制止下滑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增加投资,二是拉动消费。增加投资,上项目,经济就可能迅速地制止下滑;拉动消费,老百姓多消费产品,企业就多生产,多生产经济也会快速增长。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去刺激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我认为,从理论上和战略上,应该将经济工作的基本点放在扩大消费上。但是,启动消费难度比较大,见效慢。原因在于启动消费,必须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物质基础,也就是职工涨工资、务农收入提高,这在短期内较难;另外,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老百姓有后顾之忧,没有可靠、完善的社保体系,是不会贸然消费的。因此,我认为,扩大消费是个“慢变量”,扩大投资是个“快变量”。
  在当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把钱投到项目上,可以迅速地见到效果。但是,我们也并不是不去启动居民消费,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它逐步地启动起来。以投资刺激经济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它基于一个经济学的理论:投资乘数。“乘数”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提门、的。就是说加大投资以后,会带来相关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带动一系列产业的上游、下游部门。现在中央政府决定启动4万亿的投资规模,4万亿将投向以下7大领域。
  1 安居类。这次把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的安居类工程投资放在第一位。加快建设保障性的安居住房,属于保障民生的住房,不是指商品房。这里有四个重点:第一是廉租房;第二是棚户区改造;第三是游牧民的定居;第四是农村危房改造。拟投资2800亿元,占7%。
  2 农村类。农村是这次投资拉动的重点。中国2007年的城镇化率是44.94%,“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也就是还有大约7亿多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这次投资里面农村投资规模比较大。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对全局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投向农村的投资的主要方向是什么?第一是沼气,农民过去烧柴,要导向清洁能源;第二是饮用水,中国还有3000万农民没有喝上清洁的饮用水;第三是农村的公路;第四是农村的用电,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以后,农民才有条件去提升内需,改善生活质量。拟投资3700亿元,占比超过9%。
  3 基础设施类。这一类比较关键而且直接的就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网(电网)。10年前朱镕基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扩大内需的时候是把高速公路放在第一位。现在高速公路虽然整体还不够,但是发展已经比较快,而铁路的发展就相对比较慢,因此这次把铁路放在第一位。最近中国有若干铁路线已经开工。比如,我到甘肃了解到,从甘肃兰州经岷县到宕昌、到陇南市(武都)、到重庆的兰渝大铁路,是打通西南和西北的一个通道。铁路项目一经大规模启动,首先就给水泥行业带来好消息,其次是钢铁行业,再下来是设备行业。这三个行业现在已经看到了效果。2008年11月14日,笔者考察了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2007年这个镇的钢材产量是1040万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全国的奋斗目标也不过1070万吨。2007年,全国的钢材产量已经达到5.6561亿吨),前一阶段,村里的丁厂萎靡不振。(从全国看,钢铁行业前三季大幅亏损11.54亿元,已经有众多钢企处于破产边缘,钢企纷纷以减产、减薪甚至裁员的方式来节省成本抵御“寒冬”)这次我在调研中看到,当地政府和企业家又振作起来。钢铁业这个板块的股票最近也有所回暖。当然,其实施和传导到细分市场,仍然需要很长时间。基础设施类规模最大,拟投资18000亿元,占45%。
  4 公共服务的投资。这个方向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其中公共教育是第一位的,特别是义务教育);另一个投资方向是医疗卫生、文化建设以及科技投资等等。公共服务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了一个服务型的平台。国家不能长期依靠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投入来拉动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需要促进技术进步,重要的基础就是教育。拟投资400亿元,占1%。
  5 生态环保类。这是新的发展观的要求。传统发展模式在这方面不太重视。例如,2007年5月底、6月初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痛定思痛,决定治理太湖,关闭不少企业。我在无锡考察当地的饮用水源工程,原来的取水口就在太湖边上,现在投入几个亿的资金,将取水口推进到太湖的湖中心去,水源质量有一定的保证。这次特别强调要加大环保的投资力度。包括污水处理、国土整治、新能源等方面。生态环保类拟投资3500亿元,接近占9%。
  此外还有更新改造类,拟投资1600亿元,占4%,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灾后重建类拟投资10000亿元,占25%。
  上述七个方面的投资,将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从现在开始,中央政府在2008年年底前财政先拿出1000亿,连同地方政府会同企业投入3000亿,拉动总投资4000亿,相信经济掉头的局势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经济将逐步走出困境。
  在4万亿投资的启动之际,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讲质量和效益。最近26个省提出18万亿的投资计划(仅云南一个省提出3万亿)。这么大规模的投资,有点“大干快上”的味道(我估计不可能批准这么大的规模)。这个时候千万要小心。每个投资项目都要进行必要的、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更要有项目投人、产出的比较,不能盲目建设,不讲效率。日前,杭州地铁项目就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
  二是征地问题。落实总投资40000亿投资规划(减去自主创新不占土地的部分),按每亩地承担资产投资量266-400万元计算,约需120万亩建设用地,如何解决缺口,并非易事。特别是涉及农民利益问题。既要尽快开展项目建设,又要保护农民利益,防止酿成事端。
  三是防腐败。权力介人经济以后如何克服腐败?10年前高速公路建设是重点,国家投资集中在公路上。公路建起来的同时,全国省一级交通干部,倒了17个。未来几年高达4万亿的投资规模,权力能否经得起诱惑,企业为承揽工程,会有行贿的冲动。因此,效率、征地、反腐,这是目前需要警惕的。
  
  (三)货币手段
  
  
从国家货币政策的趋势看,贷款利率要降低,进入下降通道,同时,又要大胆地取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在过去的10年中,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有一个限制,目前第一次出现取消规模限制的政策导向,这就是在松动银根,让企业有钱可贷。另外,货币政策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金融创新,这涉及民间私人银行创建等体制改革问题。
  
  (四)外贸政策
  
  
外贸政策之一就是加大退税力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为控制出口,降低了退税的税率,眼下出口大幅萎缩,因此要加大退税,特别是纺织业退税。外贸出口退税一般就是先征后退,退税后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大,等于让企业多挣钱,刺激企业生产。我们相信涉及的相关企业,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经营相对困难的纺织企业,退税的消息对他们将是一个很大的利好。
  
  (五)增加居民收入
  
  
增加居民收入的重点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有两个途径。(1)提高农业务农收入。就是适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政府规定最低标准。日前,已经做出决定,南方稻谷的收购保护价提高到1.88元/公斤。我在广东和湖南了解到,保护价提高到1.88元/公斤,广东农民反映已不赔钱,而湖南浏阳农民反映由于务农成本较低,有钱可赚。(2)保证打工的收入。中国是以农民为主的国家,农民要增加收入,大体上一半是来自务农收入,一半是来自打工收入。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应提高城镇职工的收入和低保人员的收入。
  
  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几条建议
  

  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除了救急的措施外,还要有长远的考虑。从长远来看怎样发展经济?怎样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宏观经济应由“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主导型”
  
  
中国经济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主导,是国家的一个战略。前些年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的国家,下一步要逐步转到内需主导型,就是说整个国家经济主要驱动因素是内需。内需包括两块:一个是消费内需,另一个是投资内需。
  我们在关注宏观政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微观基础的建设和升级,关键在于建设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品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东莞和顺德的比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两地同样面临金融危机,同样在珠江两侧,但是结果却不一样:东莞企业倒闭比较厉害,顺德虽有挫伤,但是产业大体完整。同样在珠三角地区,为什么东莞反应很厉害而顺德反应不强烈?经过实际调查研究,我认为有四点原因。
  第一,技术档次不一样。东莞多是“三来一补”,技术层面比较低;而顺德有自有技术、自有知识产权,包括格兰仕微波炉、美的空调、科龙电器、万家宝热水器等等企业,他们有自己的技术。因此,有无专有技术,企业差别很大。
  第二,品牌拥有情况不一样。东莞的企业一些是OEM模式,贴牌生产,自己的品牌比较少;而顺德的企业是自己的品牌,而且有的是国内驰名品牌、甚至世界级的品牌,比如美的、科龙等等。
  第三,企业产权结构不一样。东莞的企业主体部分是外资,包括港澳台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主与当地的经济文化融合不足;而顺德基本上都是本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跟周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企业资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融资要比外资企业顺畅。
  第四,市场发展取向不一样。东莞的企业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两头在外;而顺德的企业“内外兼修”,相当一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有较高的占有率,比如一些白色家电产品,在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占有率。
  东莞和顺德的现实比较,给我很大的启示:技术、品牌、产权、市场的不同策略,明显带来不同的结果。说明我们的民营企业还是需要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打铁还要本身硬”,这需要广大企业家要关注微观经济层面的企业再造,要打造有竞争力的、自主创新的企业集团。既要有有竞争力的产品、有良好美誉度的品牌,还要有良好的细分市场的战略,这些是企业在扩大内需方面应自己做好的事情。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首先分析一组数据,这是2007年我对台湾地区进行调研时搜集到,并与大陆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的对比:
  在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只占1.7%,农业基本上微乎其微,从业人员约有60万;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占25%;第三产业占73.3%。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产业中的教育很发达,一个3.6万平方公里的岛屿上拥有为数众多的大学,某些镇上也有大学,其他第三产业的医疗、金融、航运、旅游都非常发达。
  大陆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11.7%,比台湾多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48.9%;第三产业占38.4%,比台湾地区少30多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大陆目前的整体发展水平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台湾地区已经经历过,也就是说两者的发展阶段不同。同时,两者经济体的规模也不一样。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里面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大陆的第三产业比重比较低,不到40%,不但和台湾地区相差30多个百分点,与全世界平均水平的64%来比较,也是比较低的。因此,国家在宏观方面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既要提高现有第三产业的经济水平和规模,又要研究产业链的细分,开拓新的第三产业模式。
  我认为,在第二产业的产业链中,有一些环节可以进一步剥离,制造业服务化。比如在苏南的无锡、苏州等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在55%-60%间,就需要在他们的产业链中“工业服务化、制造服务化”。在汽车制造领域,就可以将汽车设计、研发、销售剥离出来,不要混同在加工制造业中,让它们各自专业分工、独立发展,就会培育㈩一个新的、有效的第三产业来。同样售后服务、维修,也能够剥离出来发展成为现代的服务业。这其实是工业化进一步的深化。
  目前,社会上把创意产业狭隘化了。一谈到创意产业,就等同于文化创意,一谈到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动漫。我们应该看到,创意产业是个比较广泛的产业门类,什么叫创意产业?简单地说就是10个字:“头脑为车间,知识为原料”,就是用人的智慧、智力来进行加工、制造,创造有新意的产品,最后规模化形成产业。因此,创意产业应该是一个范围比较宏大的业务领域。未来应有更多高科技的企业,更多的是科技创意、创新。我认为全面的创意产业化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趋势。
  
  (三)以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为重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995年制定的“九五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一个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另一个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向“三低一高”的方式转变。粗放是什么意思?集约是什么意思?这是马克思《资本论》里面的一个很准确、很科学的提法。粗放就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以及低效益;集约就是“三低一高”--比较低的投入、比较低的消耗、比较低的污染创造比较高的效益。如何才能达到“三低一高”的状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怎样寻求新的技术增长点?对这些问题应有大的思考。
  这次金融危机带给我的启发,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诸如货币体系、美国发展模式、监督、管理体制等等外,我认为应该“跳出经济看技术”。
  从与技术相关的更长周期波动看,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下滑,与前一段时期的技术红利减少有关。原因在于,源起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的信息革命,给我们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尽管当中有一些IT的泡沫)。美国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抓住了信息革命这个难得的机会,具体地说是克林顿总统上台之前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美国顺应世界潮流,推动了这场信息革命,也领导了这场革命,直接带来了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中排浪式的发展。正是由于这场信息革命带来的技术红利,美国经济体系中固有的货币体系的问题、发展模式的问题,以及金融监管问题都表现得不那么突出。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革命的浪潮孤军深入,其他技术革命浪潮未能排浪式地同步发展。当其他技术的浪潮跟不上时,经济就会衰退,从这个浪潮中得到的红利就会减弱。目前,我们应对金融危机要从这个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要跳出经济看技术。就全人类来说,需要在继续发展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寻找并开启新的类似于信息技术革命那样的革命,获取更大的红利。当然,即使就信息革命而言,中国与美国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我们的信息应用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是差距甚远,美国的信息红利减弱,但中国的信息红利应该还相当丰厚。比如,在手机这一领域,就折射出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是多么巨大:据统计,2007年末我国移动电话用户为5.5亿,这其中包括一些人同时拥有不止一部手机;每个人还有损毁、丢弃、更新的多部手机。这是多大的市场空间!从国家整体信息应用水平,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水平看,发展信息技术的空间还很广阔。即便如此,仍然有值得我们远虑的地方:如何寻找类似于信息技术革命那样规模的大潮,来改变技术格局,给经济增长寻求一浪接一浪的腾飞点。
  具体而言,我个人认为未来的技术革命性的进步,可能会来源于这些方面:第一个是生物工程,这方面能不能开拓出与广大老百姓挂钩的技术和产品。比如说,健康产业。现在通过“一滴血”即可检测人体的基因和健康状况。或许成本高一点,如果能够把生产、检测成本降下来,至少是中产阶层能够运用这样的检测技术,那市场空间就相当巨大。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药品研发,只要和每个人的健康挂钩,医药工程就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个是新材料,尤其是纳米材料。第三是新能源。国家现在很关注新能源,因为从战略上来说国家的资源包括能源是短缺的。中国大陆现在一年耗费石油3.7亿吨左右,自己能生产大约1.9亿吨,需要进口1.8亿吨左右;台湾地区需要5500万吨,其中王永庆先生的台塑就需要3300万吨,其他需求来源于中国石油公司(台湾),但是他们一吨都不生产,全部依赖进口。中国大陆和台湾两个部分加起来就需要每年进口2亿多吨。因此,现在国家缺油、缺能源,极想开辟新的替代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克林顿当年是起家于信息革命,奥巴马先生试图起家于“新能源革命”,这既是美国国家战略,也是中国国家战略。
  
  (四)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为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最后一个是体制创新,为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问题。再好的创意、技术、企业、产品,也得有好的制度来让他们发挥作用,包括金融,企业体制等等。例如金融创新。越南1986年开始改革,目前有38家私营的股份制银行,在金融改革上比我们走得快。我们也有一些新的制度走在前面,互有长短。从国家战略来考虑,中国公司未来的所有制模式是什么样的?我认为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就是要想方设法容纳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关系。
  2008年12月18日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我们改革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中国的现代史是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作为标志开始的,期间近90年的岁月,按照我个人的研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30年,1919年到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个30年,1949年的10月1日到1978年底的29年多,号称30年;第三个30年,1978年底到今年底、明年初,改革开放30年。从明年开始,中国现代史进入第四个30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我认为,下一步中国应当致力于五方面的制度改革,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制度的改革。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形成“五环式”的改革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明年开始,恐怕还需要30年,任重而道远。

作  者:常修泽    
出  处:改革与战略
单  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经济类别:经济走势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2009年价格走势分析 (2009-03-18)
 今年我国经济有望走出U字形态 (2009-03-16)
 2009年:以改革的突破化解经济压力 (2009-03-16)
 2009年:以改革的突破化解经济压力 (2009-03-16)
 "通缩风险有多大"专家笔谈之积极应对通缩的负面影响 (2009-03-11)
 中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独特优势和条件 (2009-03-09)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