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公平和收入差距扩大:“社会问题”全球化
丁元竹  2007-02-02
摘 要: 贫富差距问题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问题,危及人类生存。在这些不平等中,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尤为突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暴露在我们面前的西方经济和社会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完美社会和完美经济。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我们潜意识中的刻板、抽象、概念化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全面、动态、历史和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现实发展中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我们需要针对当前面对的全球性的,以及全世界面临的同样挑战,来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更加完美的办法,赋予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一种全新的意义。
关键词: 收入差距,社会不公平,全球化,和谐社会
  全美发展银行(The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执行副总裁南西·博德塞奥(Nancy Birdsall)说:“自《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经150年有余,全球不平等在不断加剧”。社会不公平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为什么?费孝通道出了一个真谛:“全球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问题’的全球化”。从全球历史以及各国的具体历史看,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非当代中国独有。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利阿诺斯(L.S. Stavrianos)通过对历史和当代的分析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不公平(图-1)。贫富差距问题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问题,危及人类生存。在这些不平等中,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尤为突出。斯塔夫利阿诺斯发现,在过去50年中,世界收入增长了7倍,人均收入增长3倍,但是,无论在各国国内还是在国际社会,这些收入的分配都极其不公平。他引用联合国的报告说“在1960年至1991年间,占世界人口20%最富有的人拥有财富的比例从70%增加到85%,而20%最穷的拥有财富的比例则从2.3%下降到1.4%。”这些不公正不仅表现在全球范围内,而且存在于各国国内社会中。图-2也向我们显示,自1800年以来,世界上的财富在不断向富人手里集中,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这样的。

图1:世界富有和贫穷人口的变化

  资料来源:Nancy Birdsall, Life is unfair: inequity in the world, edited by Charles W. Kegley, Jr. Eugene, R. Wittkopt, The Global Agenda: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1, p 361.
  
  美国经济学家加德·博斯腾(Jared Bernstein)在《同舟共济-公平经济共识》提出包括贫富差距拉大等不平等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美国现象,实际上,也是一个全球现象,回顾过去二百多年人类走过的历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社会不平等不仅发生在贫富群体之间,也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图-2)。过去二百年,贫富差距、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增长而缩小,相反,却在不断扩大。

图2:富国与穷国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Nancy Birdsall, Life is unfair: inequity in the world, edited by Charles W. Kegley, Jr. Eugene, R. Wittkopt, The Global Agenda: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1, p 361.
  
  即便是经济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和日本,它们在其工业化早期就着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福利制度,其当代依然出现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图-3)。
  
  最新调查显示,日本人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担忧,因为日本的贫富差距在加大。日本《朝日新闻》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74%的日本人认为贫富差距在加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中的美国贫富分化状况呈现出两种不同趋势:一方面,中低收入阶层在收入和财富分配中的相对地位稳中有升,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占人口极少数的最富有阶层的收入和财富增长速度远超其他人群。美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美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存在加剧趋势,这与美国二战到20世纪70年代期间收入平衡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英国、意大利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典型家庭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作为经济蛋糕的蛋糕师-劳动力-生产率不断提高,他们也相应从他们的工作中受益: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生产率和真正中产阶级的收入都成倍增长(图-4)。

图3:日本基尼系数变动情况,1979-2004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局家计消费状况调查,2005年。

图4:美国5%高收入阶层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Piketty and Saez, 2003, updated.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便人们的工作更加努力,劳动时间更长,美国家庭收入的增长只是生产率的三分之一。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2003年底,失业者重新找到工作的最长时间周期已经与20世纪30年代一样长。美国经济在增长,但是人们在失去工作。尽管美国经济自2001年发生衰退以来,经济总体上有实质性增长,但典型家庭的收入却持续下降,贫困人口不断上升。不断增长的生产率和缓慢增长的家庭收入之间的差距一直存在。博斯腾把这种现象称为YOYO(You are on your own)经济学特征:即经济本身表现很好,从事经济的人则不见得好。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198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尚不到5000亿元,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8.2万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倍多,几乎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在1995年和1997年我国分别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1993年起,按照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取代国民生产总值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排在世界第4位。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5万亿元,我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问题在于中国也似乎患了YOYO经济病,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属部门的研究认定,目前我国贫富悬殊已经达到了“黄色”警戒水平。如果五年内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的话,贫富悬殊将恶化到“红色”危险水平。国家统计局2005年6月份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10%的富裕人口占有全部社会财富的45%,其中1%的人占有全部社会财富的3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却只占有的全部社会财富的1.4%。
  
  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远,尤其最近几十年,中国和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收入差距扩大,就业不足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近二百年来,西方经济一直处于强势状态,其经济和现代化的成功造成了其社会中的某些势力的自我膨胀,产生了西方模式优势论、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主义思潮,但是在西方世界,也出现了像博斯腾一批这样敢于对西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自我反思的学者。针对美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伽·奥珀罗维特兹(Gar Alperovitz)预言:在21世纪头十年中,美国必须接受一种新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历史性挑战不是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现行政策能够应对的。

图4:美国5%高收入阶层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变化

  新的趋势已经在美国和我国都初露端倪。继比尔·盖茨夫妇捐赠260亿美元成立基金会后,另一位美国首富巴菲特捐赠380亿美元搞慈善,作为一个从资本市场起家的富人,在捐赠仪式上,巴菲特感慨市场不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这个感慨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欣慰的是,在西方政治家和商界举臂联手应对人类发展新挑战的时候,中国也在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迈出了巨大的一步。香港首富李嘉诚日前表示,其旗下公司已经捐出80亿元用于公益事业发展,“未来还将有巨资投入,而‘直到有一天,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作者注)一定不会少于我财产的三分之一’。以李嘉诚的大约1500亿港元财产计算,基金会将增至480亿港元,这将是全球华人私人基金会中金额最高的一个”。中国内地地产商在争论是否要为穷人盖房和是否要考虑穷人的住房之后,已经有一些地产商明确要做“负责任的‘地产公民’”。中国自2005年以来不断深入讨论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标志着这个转型国家在社会发展方向方面进行的新探索和展现的新趋势。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道德约束,一旦通过媒体、舆论进行宣传和传播,就成为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制度约束。要它真正形成事实取决于企业家内心的良心、责任。这样我们又回到了我们在一开始就讨论的和谐社会的第二个核心内容,文化价值。我们总是不能离开社会价值谈社会体制和社会发展。
  
  如前所述,对于西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评价,在西方社会中也存在巨大分歧。作为非西方文明的中国,长期以来遭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凌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经济社会磨难,潜意识中赶超英美的思想和理念不能不说根深蒂固,甚至有人把西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模式。历史已经表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暴露在我们面前的西方经济和社会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完美社会和完美经济。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我们潜意识中的刻板、抽象、概念化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全面、动态、历史和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现实发展中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我们需要针对当前面对的全球性的,以及全世界面临的同样挑战,来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更加完美的办法,赋予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一种全新的意义。这也许就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作  者:丁元竹    
出  处:中国发展观察
单  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经济类别:收入与消费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01-10)
 以购买力平价测算基尼系数的尝试 (2007-01-01)
 精神消费环境与社会和谐 (2006-11-20)
 收入分配的一个倾向与另一个倾向 (2006-11-14)
 收入差距过大的症结 (2006-10-23)
 破解收入分配难题的路径 (2006-09-30)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