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出人意料地出现了加速反弹态势,中央政府适时启动“二次调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入下半年以后,经济指标运行态势出现转折,回落趋势明朗。那么,明年我国经济将如何运行?这一问题已经开始成为各界关心的一个焦点。
应该说,受各种数据尤其是今年全年经济数据的制约,对明年全年经济增长具体指标进行预测难度还较大,但是综合各个环境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定性结论:速度下调,质量提升。
一、2007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机遇
1、政府职能将进一步转变
今年以来,我国已经启动或加速了多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其中包括人民币汇率、收入分配制度、财税制度、价格体制、医疗、社会保障、银行等一系列改革。明年,不仅这些改革仍将持续,而且一些新的改革(比如邮政体系)又将陆续展开。当然,其中重点仍是政府本身的改革,即如何用法律来约束政府行为。在9月4日的一次讲话中,温家宝总理强调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指出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到权责一致,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政府在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在防止滥用权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三个方面下功夫。
2、国民经济仍处于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经济周期共有四种类型,分别为短周期(1~7年)、中周期(8~14年)、中长周期(15~25年)和长周期(26~50年)。其中,短、中、长周期分别也叫基钦、朱格拉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唯有中长周期由于是后人“补上”的,没有用某个经济学家的名字来作为别称。中国经济自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截止1999年,按照“谷-谷”法划分,共经历了9个周期,前8个周期长度都在4~6年之间,平均为4.75年,属于基钦周期。第9个周期有所拉长,历时9年,为朱格拉周期。进入新千年,我国经济又开始了新一个周期。那么,它又将是什么周期呢?通过对近几年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我们得出一个初步结论,中国经济运行开始步入一个长周期,其中的一个主要依据在于,六大动力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推动中国经济往前发展。这六动力分别是:国内经济国际化、消费结构高级化、民营经济扩大化、城市化、工业经济重工化以及各类改革的不断深化。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已经持续加速增长了4年,创造了我国经济持续加速增长的新记录,明年经济即使有所回落,但是由于受到长期上升通道的支撑,其回调幅度将不会太深。
3、多元化的宏观调控格局初步形成
今年以来,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宏观调控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调控手段多元化。综合调控开始变成常态,在强调市场手段为主的前提下,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今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意见的通知》时附带了20多个法规文件,涵盖了准入、土地、信贷和环保四个方面,是国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投资调控的一次实践。而处理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违规建设事件时,政府使用了法律和行政手段。与此同时,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日趋丰富。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对与土地流转有关的各环节加紧管理。为了管住信贷和减少过剩的货币流动性,人民银行使用了一些金融创新手段。引人注目的是,最近商务部正式提出了要让关税在宏观调控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国内短缺商品进口,特别是利用税收政策对棉花进口进行了成功调控,保证了国内市场稳定;制定了一系列与农产品有关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了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特别是为确保农业生产用肥,加大了对进出口化肥的调控力度,对尿素出口实行了季节性暂定税率,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步预计,在有关改革尤其是政府改革没有到位之间,明年这种格局依然将继续存在。
二是调控目标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四大调控目标,今年以来,我国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调控目标。主要包括: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人民政府要将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市、县以及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强调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绿色GDP的增长,并利用绿色GDP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境税收、生态补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等环境经济和管理政策;根据《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制订的主要目标,安全生产将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要求制订和实行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
三是调控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是发改委和中央银行,国家环保局、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商务部、国家税务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等部委也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4、资源价格改革将逐步加快
资源价格改革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今年以来,许多改革已经陆续出台与实施。改革目的是,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和市场供求状况,以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行政管制,我国现有的资源价格与合理市场价格相比已经偏低,这一调整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一是矿产资源价格改革。我国将全面实行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煤炭行业作为试点明年率先进行改革。基本思路如下:一是改革矿业权的分配机制,将目前矿业权无偿和有偿取得的“双轨制”统一改为有偿取得,新设置的资源开采权都要通过规范的市场程序和方法有偿取得;二是改革税收和价格机制,把目前矿产资源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过低税费标准调整为合理标准。第三,建立规范有效的矿业权交易市场,国家垄断矿业权一级市场,建立矿业权战略储备制度。
二是土地价格改革。新的土地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以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为开始,以今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31号文”)为结束,目前基本构建完成。在经过一段时期磨合之后,有关政策将在明年全面铺开。根据31号文的相关规定,征地补偿安置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都将提高1倍,城镇土地使用税将提高2倍,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也将有所提高。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则将提高40%-60%,恢复到基准地价(基准地价为正常市场条件下,各级别分用途法定出让最高年限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的水平。
三是水价改革。我国是世界上所有大国中缺水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需要以占全世界7%的淡水资源养活超过20%的人口。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水价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严重地偏离了其使用价值。从今年起,政府将花上数年时间,分阶段、分地区地逐步调整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价格。另外,为了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一方面将在城市水管理、污水处理、污水再利用、饮用水处理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投资总额将高达3000亿元;另一方面也将相应提高污水处理费用标准,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建设部提出力争年内所有城镇征污水处理费,根据“谁用水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普通居民与工业企业用水都要收取污染处理费。其中,工业污水或将根据污染程度不同,收取差距可能高达2至3倍费用。
5、利用外资将有追求数量转为注重质量
今年以来,我国外资利用速度明显下降。前7个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772家,同比下降了7.6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27.07亿美元,同比下降1.16%。展望2007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将止跌企稳,但投资质量将明显提高。
一是四大因素抑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快速回升。首先,人民币升值的长期预期意味着来华投资的成本将逐步加大,一些原本希望来华长期投资的境外投资者改变了自己的计划。尤其是因为外资在中国投资领域主要还是在制造业,并以出口为主,人民币的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外商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国内出台了一些规范外资利用的政策。比如,7月商务部、建设部等6部委出台《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严控外资炒房。8月商务部、国资委等6部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完善对外资并购的规范。再次,国内两税合一政策的讨论,让一些原本有投资计划的境外企业转而采取了观望态度。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中,尤其是在前十年,政策优惠一直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动力,而对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又是各地政府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近二年来,国内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呼声日趋高涨,而且实际立法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客观上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城市企业预期投资收益出现下降,来华投资的步伐因此相应放慢。据推算,由于实行内外资企业有别的税收政策,我国在外资企业方面大约每年少收入2000亿元的税收。加上我国每年对出口商品的退税,估计至少有3000亿元的税源让利给了外资企业和境外消费者。最后,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内产业政策调整加速,在环保和能耗方面的投资门槛越来越高,在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当地政府不仅不欢迎外资企业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而且明确鼓励已有的相关企业向外迁移。
二是在三大因素支持下,外资增幅再次出现大幅下挫的可能性同样也很小。首先,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的估算,即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净资产和利润计算净资产回报率,从1999年以来,我国投资回报率处于不断攀升状态,从1999年的6%左右一直上升到了18%以上,处于空前高涨的水平,是全球各主要国家最高的投资回报水平。即使考虑到可能存在着高估等因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真实投资回报率肯定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依然能够获得较大利润。其次,从目前的有关立法进程看,两税合并有可能在10月份进入全国人大初审,如果进展顺利,明年人大会通过之后,就能够批准实施。在政策明朗之后,许多现在采取观望态度的企业尤其是产品面向中国本土的投资企业反而将开始进入中国。最后,明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实质上也是“有保有压”,在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境外投资对环保、节能、污染处理、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等领域的进入将加速。
总之,明年我国利用外资形势应该呈现一个平稳发展态势,对缓解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宏观调控压力都有明显的帮助。与此同时,受有关政策引导,外商投资的结构将更趋合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的转变。
二、2007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隐忧
1、地方政府的内在投资冲动难以根除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是政府体制改革不彻底的必然现象。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通常只考虑地方经济增长的“内部性”问题,而把保持宏观平衡、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这些“外部性”问题甩给了中央政府。近几年,中央再三强调宏观调控,中央投资项目的比重下来了,在总规模中的比例不到20%,但地方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却上去了,占全社会固定资产规模的比重均在80%以上。地方政府成为了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乃至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热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官员追求投资的热情成正比。
正如专家指出,从全国范围,地方政府实际上如同企业,彼此间进行经济增长速度的竞争;而在各自的辖区中,地方政府又如同垄断企业。这些特点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为了增加当地的GDP和财政收入,会不遗余力地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明年,在多元化的宏观调控之下,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将受到明显的抑制。但是在现行的考核体系有效转变之前,尤其是GDP指标对干部的升迁具有“一票否决”的情况下,以招商引资和经营城市为工作重心的“项目市长”、“项目县长”仍将普遍存在。政府官员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创造地方就业机会和实现地方社会稳定,依然会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再加上,到明年,各地政府班子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很有可能会寻求各种方式来力求突破宏观调控的边界,以继续推动投资的快速增长。
2、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就业问题不仅是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难以回避的主要矛盾。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但由于中国的GDP就业弹性系数处于不断下降状态,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应地受到影响。数据显示,“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加94万人。“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80万人。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目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有700多万,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800多万,每年新增劳动力900多万,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达2400多万, 农村尚有1.2亿至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就业岗位;在劳动力需求方面,即使明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左右的水平,弹性系数按0.10计算,新增的就业人员规模只能达到700~8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可能在前二年稳定在4.2%的基础上再次出现回升。
3、产能严重过剩隐患仍在
“产能过剩”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运行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个重点。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部署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电石、煤炭、铝、水泥、铁合金、焦化等多个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从今年以来经济实际运行状况看,产能过剩问题虽然总体上有所好转,但并没有得到根除。生铁、粗钢和水泥等过剩行业今年前7个月的投资增长速度依然超过了20%。个别行业比如电解铝过剩现象甚至与年初相比更趋严重。然而,由于上半年固定投资出现了出人意料的高增长,特别是住宅投资的持续增长,导致一些重化行业的市场需求规模扩大,产能过剩在较大程度上被掩盖起来,一些人因此而产生了麻痹大意思想。下半年以来,在多元化宏观调控的作用之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下降趋势基本形成,并至少将持续到明年上半年。由此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一方面来自投资的需求相应减少,另一方面新增项目大批投产,再加上明年的出口可能减速,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将重新浮出水面。
从上述分析可知,2007年我国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份量比较重。在多元化导向下,宏观调控将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些特色。受其影响,经济加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但发展步伐毫无疑问将更趋稳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