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的现状与对策
金萍  2008-12-08
摘 要: 文章作者首先分析了中国服务业FDI现状及其走势,而后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的对策建议: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服务业开放;正确引导外资投向;建设有利于更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特殊区域;全面贯彻落实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增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善服务业吸收外资政策措施;深化服务业改革,创造高效便捷的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实施CEPA为契机,通过港澳承接服务业转移和加强服务业合作;顺应国际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积极采用跨国并购方式。
关键词: 服务业开放,FDI,服务业转移,国际竞争力,吸收外资,服务业合作
  一、中国服务业FDI现状
  
  (一)总体概况
  
  1、服务业吸收外资成为我国FDI的新增长点
  

  据外资统计,2005年,中国服务业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 916家,合同外资金额5 078 475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 491 400万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9.35%,26.86%和24.72%。另外,随着中国服务领域的逐步对外开放,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在内的金融业,包括批发、零售、外贸、物流在内的流通业,增值电信和基础电信在内的电信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计、管理、公关等业务在内的专业咨询业等行业成为外资进入的热点。
  

图1:我国服务业外资比重变化表

  

表1:截至到2005年底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情况表(金额单位:亿美元)
产业分类 项目个数 合同外资金额
个数 比重% 金额 比重%
总计 552 942 100.00 12 856.73 100.00
第一产业 15 521 2.81 251.44 1.96
第二产业 411 728 74.46 8 830.73 68.69
第三产业 125 693 22.73 3 774.56 29.36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
  
  2、生产性服务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
  

  随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成熟的规模化生产不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向,而是为生产提供服务的领域成为效益产出的主要领域。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过程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其规模也随之不断增加,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发达国家以通信、金融、专业服务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总服务业的50%以上,而且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2005年,我国金融业、房地产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服务业外商投资总额的80%左右。
  
  3、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地位和比重增加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增加,增幅111.01%。同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47000多亿元,比2003年增加46%。2005年,外资占固定资产比重达到4.54%,同期增加44.31%。与此相反,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603.25亿美元,下降了0.05%,06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又下降了3.2%。当前,中国利用外资的“一升一降”现象,说明我国利用外资趋向理性,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即将到来的是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又好又快发展阶段。

表2:2003年-2005年中国服务业固定资产实际使用外资比重
行 业 名 称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外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 3.14 2.82 4.54
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亿美元) 127.93 140.53 269.95
中国服务业固定资产(亿元) 32562.7 39846.2 47613.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商务部外资统计,人民币美元汇率假定8。
  
  (二)主要行业特点
  
  1、05年金融业成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最大的服务业
  

  截止2005年年底,金融业新设立外商企业149家,合同金额19.92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0.12%,0.53%。2005年,金融业实际使用金额位居第三产业之首,达到123.01亿美元,同比增长4781%.
  2005年,银行业新批7家机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实际使用外资118.69亿美元;保险业新批设立4家中外合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1.5亿美元;证券业新批设立7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实际使用外资0.62亿美元。

表3:2005年和截至2005年中国服务业外商投资结构(金额单位:亿美元)
行业名称 截至2005年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2005年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项目数 比重 合同外资 比重 项目数 比重 合同外资 比重 实际使用 比重
服务业总计 125711 100 3774.56 100 12916 100 507.85 100 269.95 1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607 5.26 314.1 8.32 734 5.68 52.24 10.29 18.12 6.7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 3115 2.48 65.33 1.73 1493 11.56 45.12 8.88 10.15 3.76
批发和零售业 27867 22.17 356.86 9.45 2602 20.15 43.45 8.56 10.39 3.85
住宿和餐饮业 2381 1.89 49.06 1.30 1207 9.34 27.37 5.39 5.6 2.07
金融业 149 0.12 19.92 0.53 58 0.45 5.51 1.08 123.01 45.57
房地产业 44828 35.66 2137.85 56.64 2120 16.41 194.01 38.20 54.18 20.0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1080 16.77 454.93 12.05 2918 22.59 85.8 16.89 37.45 13.8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查业 5083 4.04 69.21 1.83 926 7.17 17.55 3.46 3.4 1.2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03 0.24 17.43 0.46 139 1.08 9.22 1.82 1.39 0.51
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 10913 8.68 182.28 4.83 329 2.55 13.66 2.69 2.6 0.96
教育 1592 1.27 29.18 0.77 51 0.39 1.6 0.32 0.18 0.0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247 0.99 57.45 1.52 22 0.17 1.65 0.32 0.39 0.1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44 0.43 20.82 0.55 272 2.11 10.69 2.10 3.05 1.13
其他 2 0.00 0.14 0.00 45 0.35 0 0.00 0.04 0.01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
  
  2、房地产建材行业利用外资规模最大
  

  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房地产建材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4828个,合同外资金额达到2137.85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35.66%,56.64%,是服务业中利用外资规模最大的行业。
  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房地产开发合同项目个数达到2113个,同比增加19.58%,大型项目388个。合同外资金额为156.14亿美元,同比增加15.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9亿美元,同比减少9.41%。
  
  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利用外资持续快速增长
  

  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607个,合同外资金额314.1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5.26%,8.32%。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12亿美元,年均增长13.17%。
  2005年,水上运输业、交通运输辅助业总体增势迅猛,开始形成规模。水上运输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家,与2004年持平,合同外资金额18.13亿美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1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09.98%,133.41%。同期,交通运输辅助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家,合同外资金额7.9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0.83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77.78%,208.04%,107.94%。
  
  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利用外资增长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115个,合同外资金额65.33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2.48 %,1.73 %。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15亿美元,同比增长9.75%。
  近年来,发达国家快速掀起了将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等环节转移到亚太等更低成本国家的浪潮。据预测,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软件产业在中国是新兴行业,规模由1999年44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元,年均增速40%以上,未来几年借助全球软件产业转移之际,从接包中低端软件开始继续大力发展。但是,目前中国软件业利用外资增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原本比重就小,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外资效益。
  
  5、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势强劲
  

  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1080个,合同外资金额454.93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6.77%,12.05%。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45亿美元,年均增长48.4%。
  2005年,我国租赁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个,合同外资金额21661.1万美元,同比增长107.1%,实际使用外资3896万美元,同比增长56.78%。商业经纪和代理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5家,合同外资金额12.8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0.6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28%、260.65%、44.3%。
  
  6、商业利用外资继续快速增长
  

  截至2005年底,批发与零售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7867个,合同外资金额356.86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22.17 %,9.45%。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39亿美元,同比增长45.87%。
  随着入世开放外资商业领域的承诺实施,零售商业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新登记的外资企业、其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和外方出资额都呈增长趋势。2005年,零售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7家,合同外资金额12.8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5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3%,94.1%,14.3%。
  
  7、居民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增长
  

  截至2005年年底,居民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913个,合同外资金额182.28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8.68%,4.83 %。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亿美元,同比增长64.56%。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以为民、便民、利民、安民的居民服务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正是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的大好时机。
  

图2:2003-2005年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对比图(金额:亿美元)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
  
  

图3:2003-2005年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对比图

  
  

图4:2003-2005年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对比图

  
  

图5:2004-2007年(预测)中国服务业主要行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增长图

  
  二、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的发展趋势
  
  (一)服务业外商投资继续快速增长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2年,服务业的外资存量翻了两番,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由47%上升到67%,2002年服务业FDI流量为4523亿美元,约占当年FDI总量的70%。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较快增长,2005年服务业跨国投资比重仍占2/3以上。其中,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从1995年的469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4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借助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新兴浪潮,以及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当前的快速增长形势和长期持续增长的潜力,以及从2006年起我国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等国内外大好环境,中国服务业外资直接投资趋势继续快速增长。
  
  (二)中国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发展前景广阔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管理、经营日益专业化,保留核心优势业务,将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许多非核心业务活动外包给新兴发展中国家。目前,国际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尚处于初始阶段。据GARTNER预测,近年来软件外包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2008年全球软件外包将达2000亿美元,以美、英为主的英文软件占80%以上。
  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承接软件外包规模已经达到了9.2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28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增长超过50%。我国软件外包以日本市场为主。2005年中国承接日本软件外包金额为5.58亿美元,日本离岸外包增速达50%,估计50%以上将转向中国。另外,"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是欧美企业选择外包合作伙伴时为了规避外包风险,不再局限于印度、爱尔兰,而是扩展到中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
  
  (三)投资方式多样化,收购兼并投资增加
  
  
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有股权投资和非股权安排两种方式,非股权安排可分为特许经营、管理合同、许可证协议等方式,在服务业运用最为成功的是特许经营。住宿、餐饮、商务服务业等采用用非股权安排的方式比较普遍,例如国际著名餐饮企业麦当劳、肯德基在国外的经营方式。
  股权投资有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随着我国服务市场全面开放,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中国法律、政策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等发展环境,以及利用本土企业的营销渠道、网络等经营资源迅速扩大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需求,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出现了从合资、合作等新建投资向收购兼并投资方向发展。加大跨国并购外资比重,有利于加快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当然,外资并购话题会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焦点,争论将显现"贱卖论"、"恶意并购论”和知识产权方面等问题。
  
  (四)投资研发中心的趋势持续加强
  
  
向中国转移研发能力,提升其在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共识。据商务部研究院统计,截至2004年9月,著名跨国公司以各种形式在华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约有750家,其中仅2004年1-9月份就设立了298家,同比增幅达到48.2%。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等外商投资集中的地区。
  随着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地位的逐渐形成和加强,投资研发中心的趋势还会持续和加强。在商务部就研发投资进行的调查中,61%的跨国公司明确表示在未来三年内将继续扩大对华 研发投资。其中,46%的企业倾向于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33%的跨国公司倾向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引进中国进行研发,同时有25%的企业计划扩大在中国原有的研发人员数量,24%的企业选择合作研发。
  
  (五)投资地域差距较大,大中城市是吸引服务业外资的集中区域
  
  
由于服务业特有的性质,外商在投资地域的选择方面,更加注重当地的基础设施、区位特征、产业配套能力等因素。而东部地区在以上几方面均有优势,因而已成为服务业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区域。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与服务业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落后,外资投入的比例较低。此外,服务业外资集中进入的区域是大中城市,城市化水平越高,吸引外资的能力也就越强。2005年,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城市的服务业FDI都超过了50%。
  
  (六)外资服务业由制造业追随型逐步向服务业自主扩张型转变
  
  
服务业进行跨国经营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向已经从事跨国生产经营的顾客提供服务,留住原来的顾客,占住已有的市场份额。许多大型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了推动产品在国外的销售,建立了相应的服务业子公司,比如,汽车制造商建立服务业子公司提供信贷、维修服务等。1999年美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服务业占41%,2001年日本、英国制造 业对外投资服务业占20%以上。与此同时,咨询、设计、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专业服务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转移也逐步向自主扩张性转变,不仅为原来的客户服务,还可以为东道国其他公司提供服务,甚至向第三国服务出口。
  
  三、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的对策建议
  

  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新时期发展要求,继续坚持积极有效利用服务业外资的方针,增强外资政策与服务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的协同性,把吸收外资同服务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统筹吸收外资与自主创新,着力提高对服务业外资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外资企业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效应。
  
  (一)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服务业开放
  
  
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合理开放我国服务业:第一,依据市场准入原则,逐步提高服务市场准入程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人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第二,依据透明度原则,完善服务市场政策环境。对有关政策、规定(包括地区性的政策规定)尽力做到规范、统一,并及时给予公开,为国内外服务提供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依据国民待遇原则,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竞争力较为薄弱,因而在服务业市场开放问题上,应充分利用WTO中的一般和特殊例外条款,对我国服务业市场实行适度的保护政策:第一,根据《GATS》中“例外条款”,对可能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公共道德或公共秩序、国家安全等的服务部门采取适当限制措施;第二,依据“逐步自由化原则”中的规定:自由化进程取决于各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目标及整体和个别部门的发展水平。这使得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可根据内部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逐步进行;第三,利用“保障条款”,合理保护服务市场。
  
  (二)正确引导外资投向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在我国服务业外资主要投向金融、房地产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而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行业和资金短缺行业,如交通运输、电信通讯、地质勘探、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行业,外资所占比重很低。我国必须要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为调整服务业结构服务。比如,国家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享受优惠政策。这项政策有利于我们正确引导外资流向,进行宏观调控。
  
  (三)建设有利于更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特殊区域
  
  
在我国有条件地区打造若干个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特殊区域,加大开放力度,给予先行先试的权利,以迅速增加我国承接能力。印度、新加坡、韩国、爱尔兰等在承接服务业转移过程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其中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来吸引各种离岸服务,建立针对服务业的科技园区,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给予税收、外汇等政策优惠,以及人员往来、清关等便利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基础特点,在现有高新技术区、保税物流区和科技园区等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和转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专业服务、物流运输、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建立若干面向全球的服务中心。
  
  (四)全面贯彻落实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增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国际竞争力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当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为我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
  
  (五)完善服务业吸收外资政策措施
  
  
在深入分析服务业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及其重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国全面参与服务业全球化和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吸引外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服务业投资准入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二是加快研究出台规范服务业并购的政策,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服务业的重组,推动垄断性服务行业改革的深化;三是尽快出台服务业吸引外资的行业导向政策,将生产性服务业列入优先鼓励范围,给予优惠政策,加大开放和引资力度;四是加强对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活动,着力提高引资质量,重点引进其先进的技术、组织形式、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市场网络;五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完善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监管体系,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六)深化服务业改革,创造高效便捷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是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进一步加快电信、金融、保险、运输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开放,提高通讯、会展、旅游、商务服务业等的对外开放,降低外商规模、注册资金的要求,放宽对其业务品种、对象和经营区域的限制,逐步放宽服务业投资的所有权限制,取消在服务业投资中所设置的限制条件及其适度给予外商国民待遇。深化专业分工,允许市场主体多样化,提高经营效率,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制订和实施行业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服务业大力推广国际标准组织体系认证,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加速服务业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七)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印度成为软件技术强国的经历来看,其根本优势是人力资本优势,拥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IT的专业人才。因此,促进我国服务业FDI发展,必须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首先在全省创办一批如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物业管理、金融、保险、旅游、国际贸易、会计、律师、投资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专业,同时逐步增加目前紧缺专业的招生规模,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服务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次,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最后,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机构,广开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聘用那些具有国外现代化管理经验、熟悉国际惯例和资本运作方式的海内外专业人才来就业,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八)以实施CEPA为契机,通过港澳承接服务业转移和加强服务业合作
  
  
香港作为世界金融、运输、信息、商贸等服务业中心地位为一体的国际大都市,积累了市场经济运作的丰富经验,商务服务业运作水平高,具备我国在短期内难以赶得上的资金、信息、人才、法制、语言环境等综合优势。CEPA的签署和实施,内地服务业首先向港澳开放,为通过港澳承接服务业转移和加强的服务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特殊渠道。充分利用港澳发达的专业服务业优势,加快我国专业服务市场发育和成长;充分利用港澳现代化理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方面的优势,提升我国服务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使我国服务业的运作更接近国际规则和国际水准;充分利用港澳服务业在管理经验、技术手段、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积极改造传统服务业,优化新兴服务业,改善我国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水平,扩大我国服务业的产业规模,从而推动第三产业全面升级实现快速发展。
  
  (九)顺应国际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积极采用跨国并购方式
  
  
在服务贸易跨国投资发展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跨国并购的迅速发展,并成为直接投资最主要形式。据《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服务产业的跨国并购在全球跨国并购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87年所占比重仅为34%,1990年就上升到45.44%,2000年则高达72.8%。之后有所回落,但都保持在60%以上。从国际经验来看,跨国并购对于拓宽国有企业发展的资金渠道,一定程度上满足该类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的资金需求;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逐步提高国内外的竞争水平;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行业水平等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强化跨国并购投资,并作为未来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首选模式,从而保证广东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扩大广东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

作  者:金萍    
出  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单  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经济类别:服务业经济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服务业:现状、国际比较、对策及展望 (2008-09-05)
 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2008-06-02)
 北京服务业利用FDI实证分析 (2008-04-01)
 中国提升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能力的政策建议 (2007-10-01)
 中国广告产业:羊与虎的博弈 (2006-07-04)
 我国将建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 (2006-02-20)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