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再分配效应研究简述
刘子兰,周熠  2010-08-20
摘 要: 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是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两种基本类型。近年来,关于养老金制度优劣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资本回报率、劳动力供给效应、管理成本、储蓄效应以及收入再分配效应等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养老社会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基本度量方法和相关研究论。我们首先介绍了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养老社会保险计划的代内和代际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结论,然后介绍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评述了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养老社会保险,收入再分配,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
  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是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两种基本类型。近年来,关于养老金制度优劣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资本回报率、劳动力供给效应、管理成本、储蓄效应以及收入再分配效应等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借助迭代模型(OLG模型)或者通过计算给付缴费比、内部收益率、回收期等方法来定量分析再分配效应。所谓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是指养老保险促使财富在同一代人不同收入人群之间或代际之间转移的效应。一般来说,收入再分配效应可以分为代际间( Intergeneration)再分配效应以及代内( Intrageneration)再分配效应。
  
  一、现收现付制再分配效应研究方法及结果
  

  现收现付制是指通过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养老金的制度安排。在现收现付制养老社会保险计划下,参保人一生中获得给付的精算现值与其缴费的精算现值不一定相等,两者之差不但反应了参保人所获取的净收益,而且体现了通过制度运行所进行的收入转移。
  
  1、关于现收现付制代内再分配效应
  

  代内再分配效应是指大致出生在同一时期的人之间、特别是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终身预期收入的转移。现收现付养老保险计划的代内收入再分配效应可以通过计算给付缴费比、内部收益率等方法来进行度量。
  
  给付缴费比,即员工获得的终身养老金给付与养老金缴费的比值。以个人收入、家庭收入和潜在收入作为划分收入阶层的依据,Gustman&Steinmeier(2000)测算了美国养老社会保障计划所具有的再分配效应。他们发现,当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测算时,养老金给付公式具有累进性,且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收入再分配现象;当以家庭终身收入为基础进行测算时,若将配偶给付和遗属给付纳入计算范围,则养老保险计划的再分配效应就减弱50%;若以家庭潜在收入为测算论据,则只存在微弱的由高收人家庭向低收人家庭的再分配效应。
  
  内部收益率、终身净转移和终身净税率。内部收益率是指雇主和雇员缴费的贴现值等于养老金未来给付贴现值时的收益率;终身净转移即为参保者终身缴费贴现值和终身给付贴现值的差额;终身净税率即终身净转移除以终身收入贴现值。Liebman(2001)选取1925年到1929年出生的群体为样本,对当时的美国养老社会保险计划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Liebman的研究表明,在2001年总给付水平下,若以1.29%作为贴现率,与年收入相关联的养老保险计划向低收入阶层发生的转移支付只达到养老保险总给付的5%-9%;若选择更高的贴现率,通过对不同指标(内部收益率、终身净转移、终身净税率)的测算得到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也不尽一致,并且不同群体寿命的不同、家庭次要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变动、婚姻状况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测算结果。此外,Baeg-Eui Hong(2001)也通过计算终身净转移以及终身净税率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了测算。
  
  2、关于现收现付制代际再分配效应
  

  一般认为,现收现付养老社会保险计划都具有代际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特别是当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或养老保险计划的规模急剧膨胀时,会产生巨大的代际收入再分配。
  
  分析代际再分配效应最常见的方法是由阿莱(1947)、萨缪尔森(1958)以及戴蒙德(1965)等建立和发展的代际迭代模型。该模型假设,在任何时候都生活着不同的两代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每一代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代的人进行交易,这些人在其年轻工作期内进行消费和储蓄,而在老年期则仅仅进行消费。
  
  通过对OLG模型的推导,Samuelson发现,在动态无效的经济中(当人口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之和小于市场利率时),每一代都会通过下一代的缴费而获得高于市场利率的报酬,从而增加福利,但并不会有任何一代蒙受到福利上的损失(Samuelson,1958)。这仅仅只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在代际之间并没有造成收入的转移,因而也就不存在收入的再分配效应。
  
  当处于动态有效的经济阶段(当人口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之和大于市场利率时),除了在时期无偿获得养老保险给付的第一代老年人,之后的各代人都有福利上的损失,而各代人损失的现值之和相当于第一代退休者所获得的意外收益(Feldstein and Libman,2002)。
  
  Blanchard(1992)利用OLG模型分析了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对资本积累和福利的影响。他认为,如果引入养老社会保险计划(OASDI计划)前的利率小于人口增长率,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可以通过减低或消除动态无效而实现帕累托改进;若引入养老社会保险以前利率大于人口增长率,那么这种安排会使第一代老年人获益(得到正的收入转移),而第一代老年人所获得意外收入正好相当于其后各代人的福利损失。Blanchard的这一结论支持了Samuelson和Feldstein分析的结论。
  
  除OLG模型外,内部收益率等方法也可以用来测算养老社会保险的代际再分配效应。Leimer(1994)通过测算各代内部收益率,模拟分析了美国1875年到2050年之间各代人的代际再分配效应。根据Leimer的测算,养老社会保险的内部收益率将由1875年的37%下降至2050年的1%左右。而在1900年与1925年两年,代际净转移分别达到了112亿和99.6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处于大萧条时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正是通过它的代际再分配机制来缓解老年人的贫困。
  
  二、完全基金积累制再分配效应研究方法及结果
  

  所谓基金积累制,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以固定的缴费率在养老金账户上积累资金,由基金管理机构对私人账户进行统一投资管理,劳动者退休后根据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数量从个人账户上领取养老金。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基金积累制计划不存在任何代内收入再分配效应。因为参保者老年期获得的给付完全依赖于年青时期的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不存在横向的高低收入者之间的转移支付(陈工,2007)。
  
  如果做出一些特定的制度安排,比如对高退休金给付者的给付进行征税并对低退休金给付者进行补贴,那么,完全基金积累制计划也会具有一定的代内再分配功能,其收入再分配程度则依赖于征税税率及补贴幅度。运用改进的OLC模型,封进描述了完全基金积累制下老年一代和年轻一代的状况。在完全基金积累制下,参保人年轻时期的缴费将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市场,他们老年时将以市场利率获得养老金给付,老年期获得的养老金来自于年轻时的储蓄,养老保险计划不具有代际再分配功能(封进,2004)。
  
  巴尔(2000)运用OLG模型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完全基金制养老保险计划的代际再分配效应取决于宏观经济波动情况。如果发生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利率降低,则会导致一部分收入由前一代参保者向后一代参保者的转移。因此,如果经济发生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会造成从老年人向年轻人的收入再分配;反之,若发生非预期的通货紧缩时,则会发生从年轻人向老年人的收入再分配,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可预期的,则不存在收入的代际再分配。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效应研究方法及
结果
  
  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一个由社会统筹(现收现付)与个人帐户(基金积累)相结合的制度的建立。在总结东北三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国务院再次公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适时调整了个人账户规模,并逐步做实了个人账户,2005年“决定”还就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对1997年和2005年两次改革前后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
  
  郑伟、孙祁祥(2003)运用A-K模型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他们通过对收入再分配净值的计算来衡量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他们认为,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积累制后,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有所减小,即改革前的现收现付制收入再分配效应不如改革后的部分积累制。
  
  通过对高低收入者给付净现值和缴费净现值的比较,彭浩然、申曙光(2007)模拟分析了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再分配效应,并对我国1997年和2005年改革前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模拟分析,他们认为,2005年的改革虽然强化了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但其代内再分配效应已经明显减弱。而且,如果高工资增长率、低利率水平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发生改变,现行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还会造成严重的代际不公平,下一代的平均负担要重于当前一代,进而影响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长期有效运行。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的城市住户调查数据,何立新(2007)分别估计了城镇参保职工在1997年和2005年改革方案下的养老金纯受益额,并比较分析了广东、四川、辽宁三个省份不同群体的终身净转移率(即终身养老保险纯受益额除以终身工资收入额)。他们认为,2005年方案提高了隔代人的代内不平衡,缩小了高、低年龄组之间的代际不平衡,但加大了高年龄组的代内不平衡,加深了逆向收入转移的程度。
  
  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人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杨震林、王亚柯(2007)估算了企业职工家庭的养老金财产对家庭其他财产分布的影响,从而考察了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养老金财产是指人们未来养老金给付扣除未来缴费后的折现净值。他们采用了基尼系数、十等分组法以及基尼系数分解三种方法来分析现有养老金财产及其分项对家庭财产分布的再分配效应。他们的研究表明,养老金财产对中国城镇地区职工家庭的财产分布产生了再分配效应,它使得家庭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下降了八个百分点,使得家庭财产分布的不平等程度下降了20%。
  
  四、简要评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再分配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贴现率、不同的测算方法、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不同的收入阶层划分根据,都有可能影响到最后的分析结果。
  
  关于计算累积缴费的贴现值时,是否要考虑雇主缴费会直接影响分析结论。就大部允养老社会保险计划而言,雇员和雇主通常会按照一定比例共同缴费,因此,在考虑个人缴费时,有学者认为应该将雇主的缴费部分一并计人个人缴费中,因为雇主缴费最终还是通过低工资增长率以及较高的商品、服务价格转嫁到劳动者的身上。Robert Myers(1993)则认为,将雇主所缴纳的部分一并计入个人缴费是错误的,因为雇主缴费是用来给付给所有被计划覆盖的群体的。由此可见,若通过给付缴费比、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涉及计算缴费现值的测量方法来分析再分配效应时,缴费部分界定的不同会导致所得出的结果有所不同。
  
  关于贴现率赋值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到再分配效应的测算结果。一般而言,贴现率越高,则制度运行具有较高的累进性,存在较高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Don fullerton&Brent Mast 2004).关于不同群体期望寿命的差异性,是否会影响实证分析的结论。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种族、性别、职业类型、婚姻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会对寿命期望产生影响。工资水平高的群体比工资水平低的群体寿命长,其领取养老金给付的期限也相应较长,制度运行会导致相对贫穷群体向富裕群体的逆向再分配,削弱现收现付计划的正向再分配功能,美国一些学者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就美国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而言,低收入者获得较高的替代率,较高收入者获得较低的替代水平,由于高收入者相比低收入者有更长的寿命,因而其能获得更多的养老给付,这样部分地削弱了由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收入再分配效应(Corona-do,Julia Lynn,Fullerton,Glass ,2000;Gustman,Stein-meier,2001)。
  
  此外,养老社会保险费税(费)率、退休年龄、特征群体的分类方法等都会对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所导致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产生直接的影响。

作  者:刘子兰    周熠    
出  处:《消费经济》2010年第2期
单  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经济类别:公共管理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社会保障再分配理论及其政策实践 (2006-10-2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 (2006-10-11)
 税收制度与收入再分配 (2006-08-03)
 适应我国公共需求变化,加强政府社会再分配职能 (2005-12-25)
 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及消化 (2002-02-01)
 关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思考 (2002-01-16)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