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币外债增长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得益彰
管涛  2022-04-07
摘 要: 2021年,中国外债继续稳步增长。其中,本币外债增加是外债增长的主要来源,这有利于降低中国外债的币种错配风险。本币外债属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范畴,有助于摆脱新兴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人民币汇率浮动对本币外债负担具有调节作用。2021年,中国外债继续稳步增长。年末,本外币全口径外债余额27466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3458亿美元。其中,本币外债余额12367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357亿美元,贡献了外债增加额的68%;本币外债占外债余额的45%,较上年末上升3.3个百分点。
关键词: 本币外债,币种错配,人民币国际化

  2021年,中国外债继续稳步增长。其中,本币外债增加是外债增长的主要来源,这有利于降低中国外债的币种错配风险。本币外债属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范畴,有助于摆脱新兴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人民币汇率浮动对本币外债负担具有调节作用。
  
  2021年,中国外债继续稳步增长。年末,本外币全口径外债余额27466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3458亿美元。其中,本币外债余额12367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357亿美元,贡献了外债增加额的68%;本币外债占外债余额的45%,较上年末上升3.3个百分点。本币外债占比提升,有利于降低中国外债的币种错配风险。
  
  本币外债属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范畴,有助于摆脱新兴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本币不可自由兑换、本地金融市场欠发达,新兴市场常常面临国际清偿能力约束,同时要到海外市场筹资特别是中长期融资,导致了货币错配、期限错配。这使新兴市场既害怕本币汇率升值,影响出口进而影响偿债能力,又害怕本币汇率贬值,增加偿债负担。
  
  人民币汇率浮动对本币外债负担具有调节作用。如2015年6月底至2020年6月底,人民币汇率累计下跌14%。同期,中国本币外债余额由50357亿元增至56899亿元,新增6542亿元人民币。然而,折美元的本币外债余额由8237亿美元降至8037亿美元,其中汇率折算的负估值效应达到1110亿美元。可见,人民币贬值起到了“减记”以美元计值本币外债的作用。再如2020年6月底至2021年底,人民币汇率累计上涨11%,由此产生的正估值效应达到1126亿美元,贡献了同期本币外债新增额的48%。这部分外债增量并非境内主体真正增加了海外举债,只是账面变化,未来会随人民币汇率变化而变化。
  
  本币外债是境内主体的负债,却是境外投资者的资产,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长期低利率、零利率、宽流动性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全球负收益债券盛行,2020年末高达18.38万亿美元。人民币债券特别是10年期人民币国债还有2%-3%的正收益,大大增加了全球安全资产供给,增强了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披露的数据,到2021年末,全球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资产余额3361亿美元,较2016年末增长了2.7倍;在全球已披露币种构成的外汇储备资产中,人民币储备的份额为2.79%,提高了1.72个百分点。
  
  从2018年四季度起,人民币连续13个季度蝉联全球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独立智库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2021年的最新调查表明,全球约30%的央行计划在未来24个月内增持人民币储备,70%的央行长期内考虑增持。
  
  当前,面对多年来少见的通胀,全球大部分经济体加快货币紧缩步伐,新兴市场面临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的压力。为防范化解外债风险,政府和市场层面,有必要加强对国内外形势边际变化的研判,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拟定应对资本流向反转的预案。此外,还应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发挥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作用;继续稳慎推进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制度型金融开放,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可预期性,提高交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吸引中长期资本流入。

作  者:管涛    
出  处:新浪财经
单  位:中银证券    
经济类别:对外经济
相关文章
 人民币国际化意义深远的“一小步” (2022-03-14)
 人民币国际化意义深远的“一小步” (2022-03-14)
 从外汇市场交易时间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 (2022-02-27)
 碳排放权国际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机遇与实现路径 (2021-12-24)
 粤深“组团”发行首批离岸地方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21-09-28)
 “水到渠成”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央行报告透露这几大信号 (2021-09-22)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