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对策 |
王国跃,李海海 2009-03-12 |
摘 要: |
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有较强技术能力的大型企业对技术进行集成和创新,通过大企业的结构升级,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要引导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网络链接模式向基于价值链主导的模式发展,在装备制造核心企业之间搭建开放性、网络化的生产组织;要使社会网络层成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支撑,让区域社会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形成成为集群发展的外部动力。 |
关键词: |
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
|
|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衡量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任务,“十一五”规划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6年,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政策。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波特指出:“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忧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08年1月公布的信息显示,2007年机械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近32%,连续5年以超过20%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机械工业的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7万亿元。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低度化、专业化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及制度环境不配套等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产业集群视角下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装备制造业及其产业集群特征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关于其定义、内涵及分类标准,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机械科学研究院(2000)、国家发改委(2002)、金碚(2003)等学者及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国外尚未使用“装备制造业”的概念,也很少以装备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更多的是考察装备制造业中的某个具体行业(如电气机械制造业)或更加宽广的制造业。国内至今对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范围仍缺乏严格界定,我国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名称,是为区别于一般“加工制造业”(金碚,2003)。目前,许多学者参照国家发改委的权威报告《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2002)来定义装备制造业。尽管在装备制造业研究界定上有所区别,但都存在着许多共性。装备制造业范围广、门类多、产品杂、技术性强、服务面宽,涵盖了主机产品、维修配件和技术服务等。装备制造业产品范围包括两个大类: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中的投资类产品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
装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集群特征:产业链长,对产业关联要求程度高,紧密的产业关联是装备制造业的显著特征;技术含量高,要求产业的集聚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技术存在内在关联性(体现为工艺的衔接、技术同源),需要通过产业的集聚来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及技术研发的合理化分工与协作。
装备制造业集群符合一般产业集群共有的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轻加工业相比,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复杂,配套零部件多样化,需要有较强技术能力的大型企业进行技术集成和创新。大企业在集群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这已从国内外大量成功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得到证实。如,丰田汽车产业集群、斯图加特机床产业集群及国内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等等。中小企业由于技术能力的欠缺,不仅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实力从外部引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创新。在我国集群内部普遍缺少专业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大量中小企业“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难以为集群提供持续创新的平台,客观上需要通过大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及集成创新,并通过技术外溢带动整个集群技术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即使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意大利式产业集群中也已出现大企业逐渐增多、在集群中作用越来越显著的趋势。
二、产业集群视角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分析
装备制造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地理集聚体,集群内部通常以大企业为核心,具有显著的地域相关特征与本地根植性。装备制造业集群反映了制造企业之间各种经济与社会关系,要深入分析集群的网络架构,就要全面地认识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部的结点和联接方式,也就是研究集群网络系统要素之间的链接模式。一个成熟的装备制造业集群是以大企业为核心,依据“钻石”模型可将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归纳为两种基本模式: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和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
(一)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有比较明确的专业生产分工,并由此分化出三级成员:直接配套企业、二级以下配套企业、服务企业和最终客户。上述成员通过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密切的上下游链接关系,使用相似的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并共同分享区域内部的基础设施。该链接模式具有明显的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产品复杂、集成度较高,技术含量高,核心制造企业的规模优势明显,固定资产存量很大,生产系统复杂,而配套企业在单件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一定的规模或技术优势。大企业通常作为总装企业,中小企业则作为供应商分散在其周围,这些处于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在技术能力上存在差异,大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大,一般拥有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更先进的硬件设备、更规范的管理体系、更发达的关系网络及更充裕的财务资源,相对于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处于优势地位。通过内部成员之间的集体学习,核心大企业能带动各级供应商技术能力的提高,弥补企业间的纵向技术能力差异,将促进集群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推动集群的结构升级。如,在大连冰山制冷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协助引进设备等方式,带动开关厂、轧丝厂等配套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推动了集群的结构升级。
(二)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
在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中,制造企业之间往往不是“供应商--用户”关系,而表现为“竞争--合作”关系。各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相似,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同时各企业均有自己的优势产品和技术专长,存在优势互补的可能性和内在动力。企业之间的技术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处在同一价值链环节上的企业之间的技术能力差异。集群内大企业由于较中小企业拥有更多的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因而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强的实力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比中小企业拥有更雄厚的技术基础。因此,大企业在集群中处于技术能力优势地位,也是集群中重要的技术源泉,其产品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高的高端产品领域。集群是一种有利于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经济组织形式,大企业的技术通过集群内部的人员流动、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等途径,不可避免地外溢到集群之中,从而产生“技术扩散效应”,带动整个集群技术能力的成长。通过拉动效应,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获得提高,通过模仿和集成创新实现产品结构升级,依靠生产成本低、销售方式灵活的优势,正面地与核心企业展开竞争,对核心企业产生“挤压效应”。这种挤压效应反过来迫使核心大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以保住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其中,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摆脱与区内其他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装备制造业集群与国外成熟装备制造业集群有着较大差距。我国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较晚,其结构仍然不够稳定,而国外成熟装备制造业集群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集群企业之间以竞争为主,企业间合作关系少,而国外集群企业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由于装备制造业自身的特点,各装备制造业企业都比较注重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这在国内外集群中几乎没有区别,但与国外成熟装备制造业集群相比,我国的集群内供应商企业在数量、质量及构成等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
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的形成依赖于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任何一方面条件的缺失都将阻碍产业聚集的形成。通过产业集群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与轻型加工业相比,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复杂,配套零部件多样化,需要有较强技术能力的大型企业对技术进行集成和创新,通过大企业的结构升级,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因此,要深化大型装备制造业的改革,通过这些企业的重组和技术改造实现结构升级,通过企业间的技术外溢和分工协作带动周边企业的发展,推动国有大企业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和融合。第二,引导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网络链接模式向基于价值链主导的模式发展,在装备制造核心企业之间搭建开放型、网络化的生产组织。增强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和知识交流,强化生产企业与外部主体要素的互动,形成高效的装备制造企业协作模式。在集群内部建立以制造企业为主导的知识共享平台和装备制造业集群主体要素交流平台,推动本区域内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力资源流动和技术扩散。第三,使社会网络层成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支撑,让区域社会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形成成为集群发展的外部动力。研发是装备制造业的灵魂,加强对技术创新源头--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是集群网络发展的基础。推动本地各类机构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参与,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扩散营造通畅的渠道。促使对装备制造行各业都有牵动作用的虚拟制造、嵌入式系统、成套设备集成、网络远程并行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