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型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侯万锋  2024-12-23
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通过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组合,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人才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畅通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机制,以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文章探讨了优化创新型人才的改革机制、培养机制、使用机制、引聚机制和评价机制,指出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改革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措施,加速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与应用,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支持。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人才,人才机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其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为以创新型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发挥掌握现代技术、适应高端设备、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端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作用。
  
  一、优化创新型人才改革机制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人才发展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的创新。盘活创新型人才资源,最根本的是要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除阻碍颠覆性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新兴技术顺利转化的体制机制,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堵点卡点,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结构,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相关制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以完整的创新链条拓宽创新型人才的创新领域。二是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战略统筹和规划布局,瞄准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产业领域,强化各类科技计划的统筹协调,遴选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经济条件成熟的战略性数字领域,强化体制跟进、政策支持和场景培育,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利发展条件。三是要坚持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相结合,以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为主线,深化创新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协同联动,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及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范竞争行为与秩序,优化新技术准入等制度。四是要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战略的决策机制,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和政策制定,联合企业试点设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挥产业链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优势互补的创新联合体,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五是要健全创新型人才集群与创新型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整合高校、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企业等多个主体的优质资源,打通创新型人才基础前沿最新成果向创新链下游渗透的创新通道。六是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比例,激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向大数据、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脑科学等未来产业倾斜,重点建立激励高端创新人才创新投入的税费减免机制,促进创新型人才自主创新实现良性循环。
  
  二、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围绕国家重点布局,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通过多方协作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二是要针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产业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科技人才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和渠道,探索交叉融合、产业协同育人新模式,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三是要分类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动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四是要探索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社会多元力量一体共建、高度贯通的培养体系,以多种形式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五是要实施技能强企行动和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加快实施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培养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能工巧匠和行业翘楚,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康养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之家,搭建技艺传承和展示交流平台。六是要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世界一流拔尖人才培养高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资源为高端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平台和技术供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提供有利条件。
  
  三、优化创新型人才使用机制
  

  用好用活创新型人才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一是要聚焦束缚创新人才创新创造的堵点痛点,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为高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二是要遵循人才发展规律,优化高端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励高端创新人才发展,促进高端创新人才成就事业。三是要涵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在全社会倡导弘扬科学精神,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支持使用高端创新人才的正向舆论,厚植高端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沃土。四是要主动为高端创新人才排忧解难,着力解决好高端创新人才安居、教育、医疗等重要关切,为高端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提供基本保障。
  
  四、优化创新型人才引聚机制
  

  汇聚世界范围内创新资源,加大引进和聚集创新型人才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一是要建立健全全球高端人才常态化引进机制,着力打破地域边界限制,引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的“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科研团队。二是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有创新潜力的海外高端创新型人才来华留华发展。三是要探索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积极搭建全球学术交流与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鼓励支持创新型人才参与国际前沿科技合作计划,鼓励在华外资企业、外籍科学技术人员等承担和参与科技计划项目,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储才蓄能。四是要以创新型人才布局抢占未来创新型产业发展先机,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未来产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前沿交叉领域,优先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数字经济等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储备能够产生颠覆性技术变革、引领未来创新发展的人才资源和人才集群。五是要加强与教育、科技、文旅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开辟引进国际高端创新型人才“绿色通道”,为引聚国际高端创新型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五、优化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
  

  持续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人才支撑。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产业组织多元评价的主体作用,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评价机制与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需求合理匹配。二是要全面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型人才创新活力,围绕重点核心技术攻关领域,依托重大项目组建专项科研团队,给予充分研究和财务自主权。三是要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科技任务的创新型人才激励力度,重视以知识价值、能力和创造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四是要探索实行弹性工资和绩效工资等薪酬激励方式,做好培养创新型人才、吸引创新型人才、留住创新型人才的全链条保障,以创新型人才可持续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质态跃升。

作  者:侯万锋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单  位:甘肃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    
经济类别:公共管理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4-12-23)
 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 (2024-12-19)
 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12-19)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12-18)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4-12-18)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2024-12-18)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