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要顺利落地必须要把事权做实 |
| 聂日明 2022-02-23 |
| 摘 要: |
2月22日,人社部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国统筹制度实施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将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分担机制。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呼声由来已久。2014年末人社部就提出将在次年出台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但最终未能出台,其中的难点就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责任以及地方和地方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和调整。 |
| 关键词: |
养老保险,事权分配,责任分担机制 |
|
|
|
2月22日,人社部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国统筹制度实施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将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分担机制。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呼声由来已久。2014年末人社部就提出将在次年出台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但最终未能出台,其中的难点就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责任以及地方和地方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和调整。
全国统筹最终在今年落地源于几个重大的改变。首先,中央财政在地方养老金的支出责任逐年递增。2010年的时候,各省基本养老金的收支差额较小,各级政府对基本养老金的财政补贴为2076.7亿元,中央财政在基本养老金、就业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合计为1429亿元,中央的支出压力不大。但随着部分省区基本养老金收支失衡加剧,财政对基本养老金的补贴迅速攀升,到2020年的财政支出决算已经高达9406亿元,而中央对地方的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也高达7885亿元。
其次,中央财政对地方基本养老金支出责任的上升,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想办法平衡收支。由于地区间养老金收支呈现巨大差异,对地区间当期余缺进行跨省调剂成为政策选项。2018年中央调剂养老金落地,从当前地方政府负责征收的养老金中切出一块,由中央按退休人员的分布进行再分配,其直接效果就是收支盈余地区补贴收支亏空地区,其中2021年跨省调剂的规模达到2100多亿元。中央调剂金和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合计1万亿元左右,与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金补贴金额相当。中央财政补助和调剂行为事实上对全国基本养老金进行了兜底。这是养老保险能实现全国统筹的基础。
最后,全国统筹存在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当中央对养老金发放承担兜底责任的时候,地方征缴社保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养老金支出的积极性会上升。2018年以来,通过中央调剂金等制度,省级统筹已全面铺开,中央也摸清了全国养老金征缴和发放的基本数字情况。在征缴方面,社保全面由税务部门征缴,同时国地税合并,税务实行垂直管理,这些重大调整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障碍。
尽管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但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之处。第一,全国统筹没有改变政府间事权结构,退休和养老金发放依然是地方事权,由地方负责,只是中央承担一定支出责任,并对经办服务、信息系统等进行“统一管理”。这意味着,虽然全国统筹会降低养老保险区域分割的程度,但劳动者仍未能完全无障碍参加养老保险。中国目前有6000万以上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他们流动性较高,这些障碍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参保积极性及待遇享受。
第二,中央调剂金制度出台时,文件就强调“中央政府在下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拨付中央调剂基金后,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由地方政府承担”。此次,人社部也指出将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分担机制,压实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后,中央对基本养老金发放的兜底责任事实上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可能会有着深远影响,未来需要持续关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