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债券结算代理业务
王锋,程璐  2011-09-23
摘 要: 我国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发展迅速,但也逐渐暴露出结算机制不够完善、客户服务意识不强、产品单一等问题。借鉴美国经验,本文建议建立以中央对手方(CCP)和净额结算为基础的债券结算机制,完善证券托管清算机构组织模式,培育独立评级机构,发展机构投资者,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 债券结算代理,服务业经济,结算机制,服务体系
  2002年以前,由于债券结算代理业务仅限于金融机构法人,使得代理帐户数、代理托管量和代理结算量基数较小,且发展缓慢,到2002年末,我国债券结算代理户、代理托管量和代理结算量分别为148户、71.83亿元和154.22亿元。2002年以后,人民银行将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范围扩大到了非金融机构法人,对债券结算代理业务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2年、2003年代理账户数、代理托管量和代理结算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0%。2004年后增速放缓,代理托管量和结算量的市场份额仍然偏低,截至2007年末,代理托管量和结算量分别占整个债券市场份额的1.6%和3.32%。
  
  一、我国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扩大了交易主体,增加了市场交易机会
  
  
结算代理业务的实施,使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机构可以更加频繁和深入地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逐渐渗透,尤其是一些比较偏远、经营环境比较闭塞的中小金融机构和一些不了解债券市场的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在结算代理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步采用新的投资理念,积极利用债券市场,挖掘新的盈利空间,逐渐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一支新的活跃队伍,提高了市场流动性。
  
  (二)为委托人提供了资金投资理财的新模式
  
  
为债券结算代理人扩展了业务范围,提高了委托人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扩大了委托人的信息来源。提高了结算代理人的中间业务收入,提高了结算代理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地位,扩展了结算代理人的其他业务。结算代理业务的开展使代理人突破了原有自营的债券业务,不但自己办理债券业务,还替委托人办理债券业务,进而为银行的存贷款、外汇等其他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三)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在既定的货币政策范围内,央行直接参与公开市场业务,通过适时增减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影响债券回购利率和债券价格,结算代理人为广大中小金融机构和企业等非金融机构法人代理债券业务,通过债券投资、回购和现券交易将委托人的价格传导到社会,通过债券市场影响企业等社会机构的资金供求,从而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和效率。
  
  二、我国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债券市场的结算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中央结算公司的债券结算系统实现了无纸化托管结算、DVP和直通式处理,但基本的结算机制仍然是传统的场外交易结算机制:债券结算和资金清算两条线处理,这种方式的后台作业过程复杂、缓慢而不可靠;全额结算:与净额结算相比,全额结算方式所需资金较大、风险较高、效率低下;一对一结算:使得市场成员必须自己去控制对手方的结算风险,从而丧失了很多交易机会。
  
  (二)结算代理业务定位过窄,产品单一,缺乏市场创新
  
  
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虽然起点较高,基本统一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但尚不成熟,表现在债券市场中的业务品种还十分有限,主要以传统债券代理业务为主,缺乏新品种,这样不利于债券结算代理业务长期发展,也不利于结算代理业务收益率的提高。
  
  (三)服务客户意识不强,债券经纪人制度缺失
  
  
在开展结算代理业务过程中,结算代理人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没有建立有效的客户服务平台,不注意挖掘客户的潜在能力,这使得结算代理业务发展的前景和后劲不足。债券代理业务多数仅局限于代理层面上,尚没有明确的债券经纪人制度的运作框架和业务规程,不利于债券经纪人制度向纵深开展。
  
  三、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状况
  
  (一)分层次的市场交易体系,发达的电子交易系统
  
  
美国债券交易分为场内和场外交易,并以场外交易为主。在美国债券场外市场交易中,报价经纪公司、做市商和一般投资者形成了分层次的市场体系。债券交易均通过电子平台成交,非电子平台的成员如需以所报价格成交,就必须通过电子平台的成员作为经纪人。这样的市场安排,既确保了市场的高效、透明,又适当地形成了分层次的市场体系,并保障了经纪人的权益。在美国有9大做市商经纪公司(如ICAP公司、Maxcor公司等),分别提供各自的电子经纪系统,同时,做市商也开始自行提供或者通过电子报价平台成交。报价平台电子交易高效、透明、便捷的特点已经成为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美国不下70个电子交易系统为交易商或机构通过电子系统同时进行买卖提供了可能,为市场流动性的提高提供了技术平台。
  
  (二)以中央托管和净额结算为主的债券托管结算体制
  
  
美国证券托管采用中央托管方式,按照证券工具类型划分,分别在两个中央托管机构集中托管。其中:政府债券托管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电子划付系统(简称Fedwire)”,除此之外的股票、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等证券全部托管于全美证券托管公司(DTC)。美国的债券结算主要是净额结算,为美国证券市场提供净额清算服务的机构主要有:美国证券清算公司(NSCC)和美国固定收益清算公司(FICC)。两者都是美国证监会批准的清算机构。
  
  (三)债券品种十分丰富,投资人结构多样化
  
  
作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债券市场,美国债券市场的品种类型十分丰富:从政府信用基础的国债到投机型的垃圾债券;从简单的附息债券到复杂的衍生产品;从短期的货币市场工具到超长期限的国债与抵押债券;从正常赋税产品到免税产品;从本国发行的债券到外币债券,再到扬基债券等等。丰富的产品满足了不同参与者的投资需求,为债券市场的活跃创造了基础条件。美国债券投资者结构丰富,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投资偏好。例如,外国投资者和联邦储备投资者倾向于国债的投资,而共同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则倾向于市政债券的投资。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差异,是由法律规定的可投资范围、风险偏好、税收制度等具体原因造成的,投资者的差异性有利于促进债券市场的多样化和流动性。
  
  (四)行业自律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美国债券市场协会在债券市场建设和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债券市场的全球化以促进债券市场的公平和效率。该协会的主要作用在于:影响立法活动,通过一系列有效途径和措施在债券的政策法律制定方面发挥作用;协助财政部、美联储、纽约证券交易所等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市场监管;制定行业标准,供市场成员遵照执行,以促进交易、减少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风险;通过设立论坛和专门委员会等,对市场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指导;从事行业人才培训服务。
  
  四、完善我国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以中央对手方(CCP)和净额结算为基础的债券结算机制,完善证券托管清算机构组织模式
  
  
参照美国的债券结算机制,以中央对手方和净额结算为特点,把交易环节、证券结算和资金清算联为一体的电子经纪业务。可以考虑由中央结算公司作为法律上的中央对手方,在拆借中心交易系统开设特别交易席位;同时总行可赋予中央结算公司特别清算会员资格,愿意参与CCP方式交易和结算的所有市场会员均需在公司开立清算帐户,中央结算公司集市场成员的债券帐户和资金帐户于一身,这种一站式处理方式将大大提高债券交易的后台作业效率,降低结算和清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提高市场流动性。同时,建议中央结算公司考虑实行股份制或会员制模式,这样可以更好地协调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关系,增强机构透明度,防范风险等,市场化的结算机构为市场服务,接受市场监督,努力提高清算机构的整体水平。
  
  (二)培育独立评级机构,发展机构投资者
  
  
应大力培育独立评级机构,对市场流动性形成信息支持;给债券业务经纪人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并通过完善的业务规章及严格的监管,以保证其健康发展。发展机构投资者,建立多元化市场成员,进一步繁荣结算代理市场。此外,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尤其是增加债券市场公共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以进一步增加市场的透明度。通过“中国货币网”或“中国债券信息网”开发相关的平台和软件,使客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结算代理人。
  
  (三)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2007年9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机制开始建立。可以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市场与政府,更好的发挥桥梁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债券结算代理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设立论坛和专门委员会等,对市场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指导;适时推出新产品,组织会员培训。
  
  (四)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建立呼叫中心,准确高效地提供客户咨询支持。在呼叫中心基础上提供多层次服务。呼叫中心能够解决的是日常性、标准性的问题咨询,对于特殊性、专业性的问题则由专家和客户经理负责解决,既保证服务支持的一致性和标准性,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成本,还为客户提供多层次的高效服务,使客户更加满意。重视良好的客户关系。应设立专门的客户经理,负责与客户定期的交流、走访、调查,以便在第一时间掌握客户动向,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服务。

作  者:王锋    程璐    
出  处:《西部金融》
单  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经济类别:服务业经济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低碳服务业概念、分类及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2011-09-16)
 我国网上旅游产品零售发展对策 (2011-09-14)
 文化旅游产业保文化促旅游 (2011-09-05)
 发展服务经济不可错失当前宝贵战略机遇期 (2011-08-31)
 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1-08-25)
 我国航运业遭遇国际环境严峻考验 (2011-08-24)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