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山区共富的两山转化机制 |
吴亚君 2025-09-08 |
摘 要: |
在我国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山区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已成为破解"生态富庶与经济滞后"发展困境的关键。本文以"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山区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其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的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及产业升级实践。浙江通过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机制,打破了传统生态保护的思维局限,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
关键词: |
生态价值转化,两山理念,乡村振兴,数字治理,特色产业 |
|
|
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生态价值转化成为山区发展的关键。浙江山区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亟待破解"生态富庶与经济滞后"的困境。浙江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产业升级,构建了"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机制。安吉的竹林碳汇交易、庆元的甜橘柚产业链、余杭的数字治理等实践案例,不仅验证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可行性,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借鉴。
一、"两山"理念的转化机制创新
浙江在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淳安县聚焦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资源整合与生态价值转化,累计完成33.41万亩集体林地流转,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8万元以上,户均增收600余元。同时,构建市场化交易体系,作为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的丽水,一直在全力打造全市统一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已累计收储林权、林业碳汇、山塘水库等生态资源3710宗,成交2318宗,成交额102.89亿元。
这套价值实现机制打破了传统生态保护的单一思路,通过产权界定明晰权益归属、市场体系促进资源流动、数字技术提升管理效能的三维突破,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正向循环。各路径并非孤立运行,而是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产权改革为市场化交易奠定制度基础,数字技术为交易安全提供保障,三者的协同作用促成了生态产品价值的高效转化。这一实践表明,山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必须构建包含制度创新、市场建设和科技支撑在内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庆元县通过这套体系发展的甜橘柚产业是典型案例,以数字科技赋能甜橘柚智慧果园,培育了一个农业产业的"黄金果",辐射带动4万多人就业增收,产业链产值超30亿元,充分展现了系统性改革的乘数效应。
浙江山区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典型的转化模式,展现出不同的机制特点和经济效益。安吉县通过市场化定价机制推动竹林碳汇项目,将87万亩毛竹林的生态价值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累计分红近5亿元,带动167个村集体均增收100万元、5.1万户林民户均增收6500元。庆元县采取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发展甜橘柚产业,从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形成种植面积2.6万亩、产量1.9万吨、产值2.2亿元的产业集群。余杭区运用数字技术重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村级数据集成和智能分析,提升了管理效率、垃圾分类参与率等,构建起数字赋能生态治理的新范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色:直接交易型快速变现生态价值,产业融合型实现持久收益,数字治理型重在提升整体效能。安吉模式注重单个生态产品的价值挖掘,庆元案例强调多环节价值叠加,余杭实践侧重系统性价值提升。这些差异化的转化路径表明,山区生态价值的充分释放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配模式。三种模式在实践中往往相互融合,如安吉碳汇交易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可信度,庆元产业开发融入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益,体现了创新模式的协同效应。从宏观视角看,这三种模式共同揭示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基本规律:明晰产权是前提,市场机制是关键,技术创新是支撑。
二、特色产业发展实践
浙江山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构建起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产业发展体系。在生态产品价值挖掘方面,庆元县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对甜橘柚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果酒、果酱等加工产品,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德清莫干山采取"民宿+"模式横向拓展产业边界,形成涵盖850余家民宿的集群效应,带动村民人均收入突破8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增长30%。"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统一营销,实现农产品溢价率35%,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
数字技术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常山县依托"产业大脑"系统对胡柚种植进行全程数字化管理,通过土壤监测、气象分析等技术实现精准化种植,精品果率和产量均提升30%以上;松阳县引入区块链技术建立茶叶全流程溯源系统,使消费者可实时查询生长环境、加工环节等数据,大幅提升产品溢价率。这些实践表明,数字经济不仅能优化生产管理流程,还能通过可信度建设显著提升产品市场价值。数字赋能贯穿产业链各环节,从种植端的智能决策到流通端的价值凸显,形成"技术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生态+产业+数字"的融合模式,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创造了金山银山。
三、治理现代化的创新突破
浙江山区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创新活力,通过多元共治与数字赋能相结合的路径取得显著成效。余杭区小古城村创新推出"四议六步法"民主议事机制,通过户主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民主决策程序,配合决策听证、方案公示等六个实施步骤,实现村级事务100%的办结率,保障村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浙政钉"平台的"村民说事"模块打通线上民意表达渠道,年处理各类民生诉求3.2万件,平均响应时间压缩至48小时内,形成"线上说事、线下办事"的新型治理闭环。
数字治理工具的应用重构了乡村管理效能。全省推广的乡村"一张图"系统整合282类基层数据,实现跨部门数据互通共享,使村级报表编制时间由3天缩减至2小时。在环境治理领域,智能监管系统通过AI图像识别和物联网称重技术对垃圾分类实施全程监控,推动垃圾减量30%,相关经验已复制到全省2300个行政村。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治理现代化既需要传统协商民主的机制创新,更需要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小古城村的议事规则保障治理的民主性,"一张图"系统提升治理的精准性,两者共同构成"科技向善"与"制度创新"互促共进的山区治理新范式。这些突破改变了以往治理资源分散、响应滞后的局面,形成数据驱动、多元参与的现代治理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制度创新经验。
四、对全国山区发展的启示
浙江山区的实践探索为全国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在制度创新方面,应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建立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体系,量化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同时,试点推动用能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的跨区域交易机制建设,激活山区生态资产,使生态环境保护者获得合理经济回报。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需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东部发达地区可借鉴余杭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产业集群,带动山区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应立足资源禀赋,参考庆元甜橘柚等特色产业发展路径,通过"一县一业"精准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无论东部还是中西部,都应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原则,既不能因循守旧错失机遇,也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山区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发力点:东部发挥技术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中西部深耕特色资源促进价值跃升,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浙江山区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展现出一条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以数字技术重塑治理效能、以特色产业激活内生动力、以共建共享凝聚发展合力的山区共富新路。这既是对传统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对生态文明理论内涵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地构建了从生态价值发现到生态资本转化再到生态收益分配的完整制度闭环。
山区治理现代化今后还需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化数字技术在生态监测、产品交易等领域的应用,构建全过程、智能化的生态资产运营体系;二是探索建立基于流域治理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形成"生态保护者受益、生态受益者付费"的省际协同格局;三是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推动形成可量化、可推广的山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全球后发地区破解"保护与发展"二元困境贡献中国智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