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渔业开拓高质量向海之路
徐乐俊  2025-09-19
摘 要: 中国远洋渔业自1985年起步,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从初期的探索走向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远洋渔业国家。在起步阶段,以过洋性渔业为主,重点区域在西非等地;快速发展阶段,得益于"走出去"战略和政策支持,船队规模和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调整与规范阶段,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监管制度逐步完善,作业海域拓展至全球重要海域;当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则侧重于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和提质增效,并显著提升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优化了区域与产业布局,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关键词: 中国远洋渔业, 发展历程, 高质量发展, 国际合作, 海洋资源

  1985年3月,由中国水产总公司13艘渔船、223名船员组成的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建马尾港出发赴西非海域渔场开展作业,我国远洋渔业正式起步。经过几代远洋渔业人的艰苦奋斗,我国已成功跻身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行列。目前,远洋渔业作业区域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和南极海域,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管辖海域。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为丰富我国水产品供给、促进渔民增收、推进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出重要贡献。
  
  整体来看,我国远洋渔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985年至1990年初,是起步与探索阶段。这一时期以过洋性渔业为主,主要作业海域分布于西非、西南大西洋及南太平洋等。远洋渔业企业和渔船是从事渔业生产的主体,中国水产总公司、烟台远洋渔业公司、舟山远洋渔业公司、湛江海洋渔业公司等渔业企业,是远洋渔业发展初期的开拓者。截至1990年,我国与2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远洋渔业总产量近20万吨。
  
  1990年至2000年初,是快速发展阶段。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远洋渔业在信贷扶持等政策支持下快速发展,经营主体从国营企业扩展到众多有实力的地方渔业企业,形成竞争性市场格局。同时,大力引进和建造大型拖网加工渔船、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等现代化渔船,船队规模迅速扩大,装备水平显著提升,2000年远洋渔业总产量超80万吨。这一时期大洋性渔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公海作业区域延展至日本海、中西部太平洋、印度洋及南太平洋等海域。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我国先后加入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等组织,积极履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框架下的成员国义务。
  
  2000年至2010年中期,是调整与规范阶段。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大洋性渔业比重不断增加,至2006年大洋性渔业与过洋性渔业的产量大致相当,作业海域涵盖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公海以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属经济区。2009年,我国首次派渔船赴南极作业渔场探捕南极磷虾,远洋渔业对全球重要捕捞海域实现全覆盖。2010年拥有经批准的远洋作业渔船1900余艘,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另一方面,提高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2003年《远洋渔业管理规定》施行,对完善远洋渔业管理制度,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中期至今,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严格遵守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关于捕捞渔船数量和吨位限额制度、分鱼种捕捞配额制度,在控制远洋渔业规模的同时,持续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一方面,推进远洋渔船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远洋渔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监管、完善机制等措施,有效治理渔船监控等难点问题,保障远洋渔业生产秩序总体稳定。远洋渔业发展重心从初期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规范管理、提质增效。2014年,我国远洋渔业总产量202.73万吨,比1985年起步时期增长近800倍,此后多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综合治理能力稳步提升。我国加快完善远洋渔业管理制度,修订《远洋渔业管理规定》,制定《远洋渔船船位监测管理办法》《远洋渔业国家观察员管理实施细则》等配套法规,与渔业资源养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实施远洋渔业企业履约评估制度,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国际履约;实施远洋渔船电子渔捞日志,远洋捕捞全程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渔情预报,生产管理和渔船监控效率大幅提高。
  
  二是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从"十四五"开始,我国系统规划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为科学养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渔业提供科学和数据支撑。2020年,我国在西南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公海相关海域试行自主休渔,2021年正式实施,2022年进一步将印度洋北部公海纳入自主休渔范围,这一创新举措有力促进了公海渔业资源的养护和长期可持续利用。严格实施远洋渔业监管,派遣执法船赴北太平洋公海开展渔业执法巡航,并于2020年6月获得北太平洋公海渔船登临检查权。我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
  
  三是区域与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渔业企业加快向捕捞环节上下游延伸,在海外建立加工基地、冷链物流,开拓终端销售市场。2024年,我国远洋渔业总产量218.91万吨,渔船规模、装备水平、管理水平、科研水平等跻身世界前列。截至目前,已建立5个国家远洋渔业基地,30多个远洋渔业海外基地,100多个海外代表处、合资企业和后勤补给基地,全产业链集聚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增强,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进一步夯实。
  

作  者:徐乐俊    
出  处:《经济日报》
单  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经济类别:公共管理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为全球远洋渔业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2025-09-19)
 苏超何以赋能城市国际合作 (2025-09-19)
 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的文化科技融合 (2025-09-19)
 把握壮大县域经济的方法方向 (2025-09-18)
 形成推进合力,建设好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5-09-18)
 三维联动发展格局激活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活力 (2025-09-17)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