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及2009年政策取向
樊彩跃  2008-10-20
摘 要: 2008年,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转折之年,国民经济增长由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自一季度开始增速逐季放慢的态势十分明显,但全年经济增长仍将达到10%左右。由于担心经济增长下滑过快,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微调,调控目标由“两防”转为“一保一控”。展望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经济增长将会继续向下调整。
关键词: 宏观调控,财经政策,国民经济增长
  2008年,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转折之年,国民经济增长由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自一季度开始增速逐季放慢的态势十分明显,但全年经济增长仍将达到10%左右。由于担心经济增长下滑过快,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微调,调控目标由“两防”转为“一保一控”。展望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经济增长将会继续向下调整。为防止经济过度下滑,我们建议,2009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对去年以来的“偏紧型”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中性偏松的政策,即在“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下进行结构性松动。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将达9%左右,通胀压力明显缓解。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及全年增长预测
  
  (一)经济增长由繁荣期转为调整期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逐季回落的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从季度看,二季度GDP增长1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同比大幅回落2.5个百分点;一季度增长10.6%,比上年四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逐季惯性下滑趋势非常明显。经济运行呈现出“四落两升”特点。“四落”即GDP、工业、净出口、投资(实际投资增长率)增幅均明显回落;“两升”即消费增幅上升和物价明显攀升。四大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增长出现“拐点”性变化。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直接影响我国外部需求减弱,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降低;二是持续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为抑制“三过”问题,国家近两年调整了外贸政策,采取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作用今年开始明显显现;三是内生需求增长放慢,主要是房价长期过快增长及能源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明显上升抑制了需求增长,投资增长的拐点显现。四是重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对经济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从今年开始,我国经济由繁荣期开始进入调整期,估计这种态势将持续两至三年左右时间。
  
  尽管当前经济下滑态势十分明显,但从目前状态看,这种调整是适度的,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首先,全年GDP增速仍达10%,且每季均在9%以上,属于大家普遍认可的9%-10%的潜在增长水平内。其次,三大需求中,内需增长仍然较为强劲。1-8月份累计,投资需求名义增长达27.4%,高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名义增长率达到20%以上,实际增长超过13%,这是自1998年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方针以来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今年经济增长放慢的主因是实际出口增长的明显放慢和顺差的减少,预计因净出口增长放慢而导致GDP增长放慢1.8个百分点左右。本轮增长周期以来经济增长由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开始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从长期看主要是消费内需)转变,符合我国宏观调控方向和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其三,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前七个月已完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任务的76%;截止6月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与2007年持平。
  
  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中小企业受出口受阻、生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二是成本压力增加和需求减弱将导致企业利润明显下降,这会大大降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也对就业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形成较大的压力。三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风险日趋加大,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以及整个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以上三方面问题已构成未来宏观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对此,宏观调控应加大政策的微调力度,突出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以确保今后经济增长回落不至过猛。
  
  (二)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1、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但通胀率创出新高。初步预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96513.4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1%,比上年增速放慢1.8个百分点。全年CPI增长将创新高,达6.3%左右,但月度下降趋势明显,CPI增长已连续4个月回落,未来几个月将继续小幅回落,其中食品价格回落是主因。
  
  2、三大需求增长“两落一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明显回落,1-8月累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长27.4%,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名稳实降”,初步预计全社会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实际投资增长15%左右。实际出口增长明显回落,且顺差减少。预计全年出口143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8%,进口11852.5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全年贸易顺差2520亿美元,比去年下降3.9%。消费增长创新高。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以上。初步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0.7%左右,实际增长13.3%。
  
  3、工业增速明显回落,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受国内多重自然灾害和出口放缓以及奥运期间个别施工企业停工等因素影响,今年工业增长呈明显回落趋势,1-8月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比去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奥运后工业增速有望反弹,但在总需求可能继续有所收缩的情况下,工业整体回落趋势不会改变,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效益在成本上升和需求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将可能继续大幅下滑。
  
  二、2009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建议
  
  
针对明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比较严峻的局面,为了防止本轮经济出现过度调整,我们建议:2009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对去年以来的“偏紧型”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中性偏松的政策,即在“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下进行结构性松动。“双稳健”政策其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从战略上实现短期增长目标与长期稳定发展相结合,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
  
  我们之所以主张“双稳健”,即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而不是扩张性政策,主要因为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环境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好的多。一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是“保8%”,而目前我国经济仍保持在10%的较快增长区间,其政策目标应该是“防”止过度下滑或是“保9%”,不需要采取扩张性政策。二是1997年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有效需求不足,面临通货紧缩的局面,不仅出口增长大幅度放缓,而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目前我国内需增长依然强劲,即使明年投资和消费增速均有所回落,但也不大可能出现大幅下滑。更为重要的是,短期内全球以及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宜采取扩张性政策。三是尽管目前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依然较好,但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及经济增长放缓,其影响、深度、持续时间可能要大大超过亚洲金融危机,对此我们必须要作好充分的应对准备。而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我们应对危机,便于政策的上下微调,灵活把握调控力度,有利于引导社会预期,同时不至造成全面放松后的“一哄而上”。具体建议:
  
  第一,财政政策在稳健的前提下可采取有针对性地结构性松动措施。如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及社区医疗等薄弱环节及弱势群体的支出,尤其要加大对灾后重建以及中西部县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对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保以及就业的支出。要加大税收政策调控力度,在东北成功实行的增值税转型政策应该尽快向全国推广;要通过财政贴息和税收减免加大对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支持力度;对创新型企业和一些小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政策;为了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和保持财政税收稳定增长,建议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同时提高税率水平,这样也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保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适度稳定增长。今年信贷规模预计增长14.5%,明年信贷增长应保持在14%以上,并建议取消按季控制信贷规模,根据经济增长变化需要适时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必要时可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两高一资”行业则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第三,针对内需增长面临的压力,明年要重点保持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要采取适当措施稳定住房和汽车消费,避免这两大消费热点出现过度下滑。要努力扩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尤其是旅游消费成本,如降低旅游景点门票费,降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水平,如可考虑对经济型轿车的过路过桥费减半。
  
  第四,加快资源要素价格等领域的改革。本轮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均是由于改革滞后所导致的,实践证明,用宏观调控的办法解决需要通过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只治标不治本,而且效率较低。因此,要利用明年国际国内经济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我国财税、金融、收入分配及资源要素价格等领域的改革,只有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平稳协调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才能提高宏观调控效率,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尤其是明年国际油价可能进一步下调,应抓住这一时机,加快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

作  者:樊彩跃    
出  处:宏观经济信息研究
单  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经济类别:宏观调控
相关文章
 保增长需要繁荣股市和大幅减税 (2008-10-17)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风险和调控问题 (2008-10-16)
 此次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形成的 (2008-10-14)
 资源浪费、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 (2008-10-06)
 关于宏观调控对保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思考 (2008-10-05)
 关于通货膨胀成因与对策的思考 (2008-10-05)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