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好势头
王一鸣  2009-08-17
摘 要: 2009年,我国成功扭转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快速下滑趋势。上半年,经济回升态势逐步形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经济根本复苏和长期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把短期政策与中期调整战略结合起来,推进经济战略性转型,加大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力度,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创造条件。
关键词: 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经济走势,经济回升
  2009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刺激下,我国成功地扭转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快速下滑趋势,上半年经济增长 7.1%,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经济回升态势逐步形成。但在外需严重收缩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内需稳定增长趋势尚未确立、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还不强的情况下,经济稳定回升依然面临不确定因素。在当前经济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好势头;同时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创造条件,为实现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我国经济回升态势基本形成和确立
  

  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今年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呈现上升态势,经济增速回升到7.9%,比一季度6.1%的增速提高了 1.8个百分点。这是自2007年三季度以来同比增速连续七个季度回落后的首次上升。总体判断,我国经济在今年一季度触底后,二季度由“前低”转向“后高”,经济回升的态势逐步形成和确立。
  第一,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回升的主要驱动力。在四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带动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5%,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加快 7.2和 4.7个百分点。投资增长逐月加快,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额累计增速由今年1-2月份的26.5%逐月攀升至6月的35.3%,增速提高8.8 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累计增速由今年1-2月份的87.5%逐月提高至5月的95.9%,增速提高8.4个百分点,预示着未来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速。消费需求持续较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对稳定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成为弥补外需下降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上半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87.6%,比一季度的 33.1%提高 54.5个百分点;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3.4%,比一季度的 69.7%下降 16.3个百分点。
  第二,工业生产增长加快标志着供给面出现积极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逐月回升态势,从今年1-2月份的3.8%,回升到6月份的10.7%;工业增加值二季度增长 9.1%,比一季度 5.1%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行业中 60%以上的行业生产增速加快,特别是汽车生产强劲回升,轻工纺织生产回暖。反映工业生产状况的用电量降幅持续收窄并转为正增长,6月份用电量同比增长 3.8%,扭转了去年 10月份以来的下降局面,铁路货运量降幅缩小,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四个月增长。工业领域库存开始出现增长,标志着“去库存化”过程接近完成。
  第三,市场预期和信心回升预示着市场驱动作用逐步增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3.2%,已经连续四个月越过扩张--收缩分界线,表明制造业正在持续扩张。股市继续呈上行走势,6月末上证综指收于近 3000点,比 3月末高出 600多点,投资者对经济的信心进一步增强。房地产市场销售额、销售面积强劲反弹,前 5个月房屋成交量已超过 2007年同期水平,带动房地产价格和投资企稳回升。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房地产业回暖复苏,预示着经济增长的市场驱动力逐步增强。
  上述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回升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逐步增多。随着正在实施的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逐步到位,特别是新增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经济回升的趋势将进一步确立。
  
  二、经济稳定回升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在经济回升态势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第一,外需收缩的局面仍在持续。虽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趋势有所减缓,但经济复苏仍存在不少不确定性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尚未减弱,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提高出口退税率和加大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等措施,但上半年出口同比下降21.8%,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冲击仍未根本缓解。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主要经济体出口全面下降,上半年分别下降16.6%、20.9%和23.1%,而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大幅回落,上半年对东盟和印度的出口分别下降23.8%和32.3%。由于当前我国外需收缩规模很大,在结构上与内需存在较大差别,短期内依靠扩大内需,难以全面替代或弥补外需收缩产生的需求缺口,外需收缩将在一段时期内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回升。
  第二,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显不足。当前经济出现企稳回升,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政府扩大投资带动的。今年前5个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投资额增长40.6%,明显高于非国有部门27.7%的增长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在总投资额中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个百分点。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1-5月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了86.2%,远高于其他资金来源。这表明当前的投资快速增长受政府投资驱动的作用较大,市场驱动特征还不明显。与此同时,家电、汽车、摩托车、节能等产品的市场销售量激增,促进消费平稳增长,也与政府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和给予消费补贴有密切关系。
  第三,企业利润和财政收支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但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仍下降2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41.5%。今年前四个月全财政收入下降 9.9%,5月份增长4.8%,6月份增长 19.6%,但近两个月财政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非税收入增长和加强征管带来的。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仍下降2.4%。目前我国财政赤字率在3%左右,提高赤字率仍有较大空间。但随着财政收支缺口继续扩大,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扩大政府投资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四,产能过剩矛盾明显增大。由于上一轮经济繁荣期持续时间较长,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当需求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积攒的产能过剩矛盾就凸显出来。据行业协会估计,今年国内钢铁行业过剩产能超过1亿吨,水泥行业过剩产能约7000万吨,到 2010年煤炭过剩产能将达4亿吨。此外,有色、电力、建材、纺织等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随着库存减少和市场形势好转,一些地方闲置的落后生产能力又将重新开工生产,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盲目上项目的倾向可能又有所抬头。若引导不好,就容易引发和形成新一轮重复建设。在总需求尚未全面启动的情况下,产能过剩将影响工业品价格和企业利润增长,并制约工业生产恢复增长。
  第五,通货膨胀预期明显上升。由于总需求仍显不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大部分商品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加之今年夏粮丰收,以及翘尾因素的影响,年内还不足以形成明显的通胀压力。人们担心的美元贬值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对我国的传导作用也因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成为通胀的推动因素。但随着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和向消费价格传递,特别是今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到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 28.5%,比上年末加快 1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24.8%,加快15.7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 4.9万亿元。这些资金的相当大一部分没有注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推动房地产价格和股市指数的快速上扬,明显加大了通货膨胀预期和资产泡沫形成。在经济尚未根本复苏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使货币政策面临促进经济自主回升和防范通胀风险的两难选择。
  
  三、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好势头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回升的关键时期。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好势头,推进经济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主要由内生动力而不是外力推动的经济平稳增长趋势,必须坚持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好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节奏,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应当看到,短期政策对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实现经济根本复苏和长期持续平稳增长,必须把短期政策与中期调整战略结合起来,推进经济战略性转型,加大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力度,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创造条件。
  第一,严格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配合四万亿元投资计划,今年上半年较高的贷款增长有一定合理性。但新增贷款持续高速增长,则可能超出“适度”的范围。在实体经济尚未完全复苏、信贷需求还较为乏力的情况下,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有可能使更多资金流入非实体经济领域,加大资产价格上升压力,增强通胀预期,增大潜在金融风险。因此,要妥善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规模,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使货币政策回到适度宽松的范围。适当控制房贷和可能进入股市的短期贷款,进而调整由此引致的信贷投放。加强市场管理,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回收流动性。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情况,避免对房地产和股市的可能冲击。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改善对“三农”、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服务。促进银行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贷款,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第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促进投资、消费回升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执行好已经制订的投资计划,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提高投资效益。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困难较多,可适当缩短投资战线,集中力量建设好已经开工的项目,按进度施工,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要严格把握“市场准入门槛”,严防出现降低投资准入标准等行为,严禁达不到准入标准的项目建设,坚决控制产能过剩领域的项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与经常性支出的关系,增加对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人力资本的投入,严格控制行政开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在当前外需严重收缩的局面仍在持续、产能过剩压力继续加大的情况下,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缓解因外需下降而加剧的产能过剩问题。要继续鼓励居民以“住行”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房地产价格泡沫,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促进居民住房消费稳定增长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旅游、健身、培训等服务消费。引导居民更新消费理念,鼓励家电、计算机、移动电话、汽车、摩托车等更新换代,完善和丰富现有促进消费的政策内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计划地将经营性国有资产逐步转入社保基金,提高国有企业向政府支付红利的比例,建立政府红利收入主要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规定,降低居民社保缴费负担,有效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快研究和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研究推进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的新体制转换,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扣除制度,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税负水平。
  第四,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改变农民工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工消费结构升级,不仅对扩大消费需求、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有重大战略意义。要以将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农民工和因城市建设征地失去承包地的农民转变成市民为重点,通过“宅基地换廉租房”、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等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改变农民工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工的消费倾向,促进扩大消费需求。
  第五,加大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力度。目前经济回升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政府投资的带动,而要培育内生性增长动力,必须增强民间投资意愿。要加快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生产性服务市场准入。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形成政府投资拉动与民间投资跟进的良性互动。
  第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的新增长机制。抓紧落实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市场需求减缓的时机,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禁止落后产能异地转移,抓紧建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加大金融对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强化科技创新在产业调整振兴中的核心作用,支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对未来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七,积极稳定外贸出口。继续加大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银行增加对外贸企业的贷款,尤其是买方出口信贷,同时应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提供融资时选择合适的担保方式,改善出口企业融资环境。加快实施对外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适当扩大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并试行一些新的结算形式。积极开拓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营造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实施 "走出去 "战略,抓紧制定规划和配套政策,鼓励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生产能力较大的企业到境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带动我国企业扩大对外出口。
  第八,推进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无论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投资与消费结构调整,还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归根结底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要把短期宏观政策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为经济实现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应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在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继续推进天然气、电力、供水和污水处理价格改革。研究建立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推行市场化的资源节约新机制,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继续加快财税、金融、社保、医疗、教育、垄断行业和政府管理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激发经济的增长活力和内生动力。

作  者:王一鸣    
出  处:宏观经济信息研究
单  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经济类别:经济走势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理当充满信心 但不能过于乐观--解读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含义 (2009-08-14)
 以社会政策应对金融危机:近期与长期功效 (2009-08-13)
 经济运行微妙变化 政策微调压力减轻 (2009-08-13)
 中国经济在惊涛骇浪中搏击前行 (2009-08-13)
 全球性衰退中的中国经济:反思与前瞻 (2009-08-10)
 金融危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009-08-10)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