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小微企业金融帮扶 |
祁玉清,王皓田 2024-03-28 |
摘 要: |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量大面广,一头连着从业者生计,一头连着大众消费,是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潜力和韧性所在。加强宏观政策引导。突出差异化分类支持。完善融资增信机制。提升融资风险管控能力。 |
关键词: |
小微企业,金融帮扶,金融机构,民营经济 |
|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贷款余额高达70.9万亿元,较2022年底增加11.2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9.1万亿元,同比增长23.3%。这表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金融环境进一步优化。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量大面广,一头连着从业者生计,一头连着大众消费,是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潜力和韧性所在。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24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超过三分之二,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带动就业近3亿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关于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由此,符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特点和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更加多样,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持续创新,信贷产品体系日趋丰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更加便利。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融资担保、抵质押品管理等机制还不完善,多元化的市场、产品和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数字化手段应用不足,融资促进措施有待进一步创新和落实。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引导,突出差异化分类支持,优化金融服务供给,完善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需求,让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加强宏观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工具及差异化监管措施,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不断创新金融制度供给,充分发挥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和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融资“软环境”建设,科学评估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需特点、利率水平和风险预期,完善融资准入标准和管理要求,做好授信准入、审查审批、贷款定价、资金发放等方面服务,确保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突出差异化分类支持。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信贷业务具有风险高、成本高、收益低等特点,要形成适应其特点的产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直接融资模式创新。建立多层次信贷组织体系,鼓励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设立民营经济金融事业部,进一步做深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考核激励、资源倾斜等内部机制,创新推动专营小微企业业务的社区银行、合作银行的发展,稳妥开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直贷业务。 完善融资增信机制。缺少合规足值的抵质押物,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但如果把孙妺孙婊的跺脚资产当作抵押,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小微企业资产结构特点,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根据自身业务开展情况和风险控制能力,科学合理拓宽押品范畴,健全动产和权利融资分类管理制度,不断创新丰富信贷产品。 提升融资风险管控能力。大力推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信用惩戒的监管机制,强化信用监管,有效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的合作,扩大企业财产保险、科技保险、专利保险等新型险种规模,通过优势互补实现风险分担,提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可得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