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遏制脱实向虚,也要遵循金融规律
张晓晶  2023-02-28
摘 要: 近些年我国经济的确出现了“脱实向虚”、虚拟经济风头压过实体经济、金融自我循环自我服务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调整,二是货币环境宽松,三是缺乏有效监管。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们既要坚决遏制脱实向虚,也要遵循金融规律;这可以说是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要求。只强调前半句“遏制脱实向虚”,或只强调后半句“遵循金融规律”,都是有失偏颇的。
关键词: 制造强国,工业化,脱实向虚,实体经济,金融规律

  今天(2023年2月26日)是中国制造日。专门设立这样一个节日,说明制造业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还处在赶超发展阶段的大国而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二十大重申了这一目标。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里重点谈一下金融如何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我的基本观点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们既要坚决遏制脱实向虚,也要遵循金融规律;这可以说是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要求。
  
  一、制造业何以如此重要?
  

  制造业为什么如此重要?我想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是要站在大历史的角度。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工业革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工业革命为分水岭,此前的社会都是“前工业社会”,而之后的社会,则是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而且,在某一个时期,工业化差不多就是现代化的同义语,工业化一般指的就是制造业的发展。
  
  二是站在科技创新与国家安全角度。一方面,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驱动力。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军事技术和国防力量,科技的自立自强需要依托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般来讲,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一国制造业占比会出现下降,当前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占比总体低于发展中经济体就是很好的证明。不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制造业的重要性。
  
  二、中国制造业的成就和挑战
  

  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是规模突飞猛进。据统计,中国制造业产量占全球比重目前已接近30%,超过美国10个百分点,稳居世界首位,基本“回到”了工业革命爆发前的水平(图1)。其次是部分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比如特高压输电技术、量子工程、航天、高铁、5G技术等等。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能“点到为止”。再次是中国制造的形象大为改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大规模走向世界,中国制造一度是廉价的代名词,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过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故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制造已经向着高质量迈进。比如《流浪地球2》中,在太空电梯的桥段导演给了几处made in China的特写,大家都觉得很自然,因为中国制造已经步入世界前列,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在未来世界中,中国制造一定会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然,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第一是制造业占比过快、过早下降。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制造业占比下降是基本规律。但我们也要警惕出现过早的“去工业化”,防止“产业空心化”,以及经济过快地“脱实向虚”。
  
  第二是成本上升。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税收成本、房价成本、融资成本等等。成本的快速上升使得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一些产业不得不向国外转移。
  
  第三是外部环境恶化。一是国外需求减弱,订单数量下滑,企业利润降低。二是出现全球化逆流,一些产业开始向西方回流或者向他国(如越南)转移。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扼制打压,利用卡脖子技术,严重威胁了我国的产业链安全。
  
  第四是科技创新难度加大。以前我们搞技术追赶,可以模仿学习,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现在是进入技术前沿,甚至进入无人区,技术创新的路线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上可能面临被“技术脱钩”,向国外学习的渠道被堵塞,更是难上加难。
  
  三、遏制脱实向虚,遵循金融规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面临这些挑战,如何建设制造强国?特别是金融如何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近些年我国经济的确出现了“脱实向虚”、虚拟经济风头压过实体经济、金融自我循环自我服务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体经济调整。近些年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制造业面临需求收缩,再加上制造业成本上升与创新不足,导致其利润率低于虚拟经济的利润率。资金具有逐利性,自然而然就会流出实体经济,涌入股市、债市和房地产市场。
  
  二是货币环境宽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范围内货币政策整体宽松,中国也不例外。在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金融市场的利率维持在偏低的水平。低利率导致资产价格攀升,进而引发更多资金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加剧经济的脱实向虚。
  
  三是缺乏有效监管。过去一段时间金融乱象频出。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监管空白“打擦边球”,套利行为十分严重,形成大量资金空转和金融的自我服务;部分实业企业也热衷于“玩金融”、赚快钱。这些乱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监管制度的缺失。经过几年治理,情况有所好转(比如中国类信贷“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大幅压降超25万亿元),但有效监管仍有不足。
  
  鉴于以上问题,金融助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初心,避免经济脱实向虚。1)以降低金融相关成本为抓手,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管好货币总闸门,防止宏观杠杆率持续快速攀升。3)各地方发展不宜将金融业自身的扩张当作“政绩”、以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为荣,不搞超越发展阶段的金融化。4)加强现代金融监管,防止金融搞自我循环、出现过度金融化。
  
  二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讲究“门当户对”,当前以国有占主导的金融体系对于以民营占主导的制造业的融资供给相对不足。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竞争中性,改变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偏好;另一方面,规范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推动金融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金融部门治理结构的优化。
  
  三是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更好支持科技创新。1)商业银行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发展“耐心资本”,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等;2)全面实行注册制,扩大直接融资,促进风险资本发展。3)尊重金融规律。遏制脱实向虚、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金融,或者金融处在一个完全附属的地位。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把计划经济时代金融只是作为出纳的角色解放出来,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储蓄-投资转化以及经济赶超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科技创新面临一系列风险,这个时候,更是要发挥金融体系在应对风险特别是优化风险配置中的关键作用;不能因为怕出现投资泡沫,就把金融的手脚捆绑住。比如科技创新项目需要一百万,理想的金融支持力度最好就是一百万。但现实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可能没有人愿意投资,因为担心项目风险太大;也可能有太多人看好这个项目,因而出现投资泡沫。金融围绕实体经济的这些波动都是正常的。在科技创新中要跨越“死亡之谷”,这时候一定会有资本要“牺牲”,这是风险投资的代价。绝不允许泡沫出现,以及不能容忍投资成功后的高利润(这是在付出投资代价之后获得的),都是不符合金融发展规律的。
  
  因此,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们既要坚决遏制脱实向虚,也要遵循金融规律;这可以说是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要求。只强调前半句“遏制脱实向虚”,或只强调后半句“遵循金融规律”,都是有失偏颇的。

作  者:张晓晶    
出  处:第七届“中国制造日”主题活动
单  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经济类别:财经政策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金融支持实体力度持续加大 (2022-12-23)
 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再平衡 (2022-12-09)
 多元化融资降成本 消费金融公司稳健展业 (2022-12-04)
 持续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为市场信心托底 (2022-12-04)
 适时适度降准助力支持实体经济 (2022-12-03)
 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加力提效 (2022-11-28)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