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以我为主”是总基调
管涛  2022-02-16
摘 要: 日前,人民银行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市场按照惯例字斟句酌地对《报告》进行了解读,试图从中发掘出央行货币政策的新动向。这次市场的一个重大“发现”是,《报告》对“以我为主”的表述不再放在基调位置,而只在汇率部分提及,即由三季度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调整为“以我为主,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关键词: 货币政策,汇率弹性,市场供求

  日前,人民银行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市场按照惯例字斟句酌地对《报告》进行了解读,试图从中发掘出央行货币政策的新动向。这次市场的一个重大“发现”是,《报告》对“以我为主”的表述不再放在基调位置,而只在汇率部分提及,即由三季度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调整为“以我为主,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这或许意味着人民银行对美联储政策外溢影响的关注上升,言下之意,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将掣肘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对此,笔者不敢完全苟同。
  
  一、货币政策“以我为主”是应对此次疫情的中国底牌
  
  
长期以来,市场总喜欢用美联储来套路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但这次大不一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货币政策领先全球央行进入抗疫模式,成功实现“先进先出”,现在又在低通胀环境下重新偏向稳增长。
  
  从2020年1月底起,人民银行通过数量和价格工具、总量和结构性措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走低,支持防疫和企业复工复产。受此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冲高回落,重新跌破7比1。到当年5月底,叠加地缘政治因素,人民币汇率一度跌至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啸以来的新低,但是当月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顺差208亿美元。随着本土疫情传播基本得到控制,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复苏,阶段性金融支持政策到期自然退出,推动下半年境内市场利率逐步走高。
  
  美联储在2020年3月才随着疫情全球大流行转入抗疫状态,采取了“零利率+无限量宽”的货币大放水模式。为支持美国国内经济和就业恢复取得实质性进展,面对疫情多次反复、经济重启受阻,美联储维持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引入了“平均通胀目标制”新框架,导致中美利差不断走阔。到2020年12月份,日均10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差达到231个基点的历史高位,同比上升了100个基点。
  
  在2021年,受经济复苏、通胀上行的影响,尽管美联储矢口否认通胀的可持续性,但货币政策紧缩的预期推动美国市场利率不断走高。直到2021年底,因通胀数据持续“爆表”,美联储才改口“通胀暂时论”,并在11月份正式启动缩减购债规模后,于12月份议息会议上又接着讨论加快缩减购债及缩表的问题。而中国货币政策按照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前瞻性、稳定性、针对性、有效性、自主性进一步提升,主要市场利率继续走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更加稳固。到2021年12月,日均10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差为137个基点,较上年底收敛了94个基点,基本回到了疫情暴发前的水平。
  
  2022年新年伊始,因CPI同比增速连续多月刷新40年来的新高,美国国内全面通胀风险持续升温。面对持续高涨的通胀压力,美联储新年首次议息会议就释放了年内加息并缩表的信号,并表示未来每次会议都可能讨论加息问题。美联储加快货币紧缩进程已经成为了市场共识。市场预期美联储3月份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在50%以上,年内有可能加息4至5次,甚至不排除议息会前紧急加息的可能。
  
  而在中国的货币政策执行方面,去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之后,人民银行多次强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如央行行长易纲在去年底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精准性进一步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再如,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指出,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主动有为。
  
  在此背景下,得益于国内供给充足、CPI通胀温和,人民银行在继续发挥结构性工具定向支持作用的同时,去年下半年两次全面降准,年底定向和全面下调政策利率各一次,今年初又一次全面下调政策利率。
  
  二、中美货币政策重新错位的负面影响有限
  
  
如前所述,去年以来,受中美货币政策重新分化的影响,中美利差快速收敛。2021年全年,10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差收窄了近百个基点。其后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降低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另一个是推高了美元指数。但这对中国来讲,目前都不算是坏事情。
  
  去年,受中美利差收窄的影响,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7487亿元,较上年减少了30%。即便同期沪深港通项下累计净买入成交额较上年翻番,但债券通和沪深港通项下北上资金合计净流入量为1.18万亿元,仍较上年下降了7%。只是在当前形势下,外来证券投资净流入量减少,反有助于促进外汇供求平衡,支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去年,受美国经济率先复苏及通胀上行、紧缩预期等方面的影响,美元指数止跌反弹,全年累计上涨6.7%。根据现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这遏制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单边升值的势头。去年全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仅上涨了2.3%,远低于上年的6.9%,从而缓解了国内企业出口“增收不增利”的财务冲击。
  
  去年,境内外汇市场走出了美元强、人民币更强的独立行情。这主要是受到货物贸易大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市场供求实需驱动。同期,银行代客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结售汇顺差合计4122亿美元,同比增长49%,贡献了银行结售汇总顺差的150%。
  
  值得注意的是,经历去年下半年以来多次降准降息的操作后,人民币强势不改。今年初,在全面降息且中美利差收敛到80至100个基点的舒适区以内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境内外交易价还创下2018年4月以来的新高。到1月底,尽管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较去年6月底仅上涨1.3%,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口径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涨了5.5%。

作  者:管涛    
出  处:新浪财经
单  位:中银证券    
经济类别:宏观调控
相关文章
 财政政策透支、货币政策隐忍,如何稳增长? (2022-02-09)
 2022年货币政策将重点围绕四方面开展工作 (2022-01-28)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不影响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健 (2022-01-24)
 “稳”“进”统一才是宏观杠杆率的本义 (2022-01-21)
 中国货币政策大步迈向宽松 (2022-01-21)
 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有深意 (2022-01-21)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