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碳减排效应评估来自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经验证据 |
| 薛飞,周民良,赵政楠 2022-12-21 |
| 摘 要: |
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政策对于推动工业园区低碳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显著降低了所在城市碳排放水平,且国家级开发区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低碳工业园区建设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三种渠道减少碳排放;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在取得碳减排效应的同时,对经济增长并未产生抑制作用。鉴于此,应将低碳工业园区建设作为碳减排的重要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绿色技术创新投入,结合园区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 |
| 关键词: |
低碳工业园区,碳排放,双重差分法,绿色低碳转型 |
|
|
|
一、引言
应对气候变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内涵。在此背景下,如何打赢、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不仅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当前,中国各类园区已达15000家,对全国经济贡献达30%以上,[1]同时也贡献了全国近31%的碳排放量,[2]加快推动工业园区低碳转型已迫在眉睫。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央以工业园区转型为抓手,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等一系列试点政策,力图探索出一条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的低碳发展新模式。那么,一个亟须回答的问题是:这类“自上而下”的工业园区低碳转型政策是否已取得预期的减排效果?有鉴于此,本文以“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政策为切入点,考察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碳减排效应。通过系统而严谨的实证研究,尝试回答如下问题: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能否减少所在城市碳排放量?其政策效应是否存在异质性影响?减少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和渠道又如何?此外,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政策的成本收益状况如何?厘清上述问题,不仅有助于推动工业园区低碳绿色化发展,而且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既有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讨论。一部分学者聚焦于研究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愈演愈烈,与碳排放相关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诸多有益的结果。相关研究主要聚焦清洁能源、经济集聚、研发投入等变量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3,4,5]此外,另有文献聚焦评估低碳政策效果,相关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合成控制法等因果推断方法考察了碳税、低碳城市试点、碳交易试点等低碳政策的实施效果。[6,7,8]还有一部分学者重点考察了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效应。工业园区是各个国家或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考察,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各类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效应,而且对其产生的创新效应、结构效应、环境效应展开大量实证考察。[9,10,11,12]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乃至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大趋势。但令人遗憾的是,鲜有文献从经济学视角系统科学地评估这一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献均是对低碳工业园区进行定性分析。[1,14]Li&Zhou(2021)虽考察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政策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但并未聚焦于低碳工业园区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15]因此,有必要系统合理地评估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效果,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提供经验支持。
已有文献多采用定性分析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进行讨论,采用定量方法分析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对其所在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系统科学地评估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碳减排效应,较好地缓解内生性问题。同时,基于双重差分法框架,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异质性影响以及成本收益状况进行系统考察。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各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方案政策实施细节可知,低碳工业园区影响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低碳化。利用物料替代、工艺更新等方式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低碳化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低碳产业和企业,推动低碳型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高碳企业进行强制性淘汰,对入园企业和新建项目实行低碳门槛管理。二是能源低碳化。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管理,降低煤炭使用量;加快淘汰小型燃煤锅炉,推广集中供热和热电冷联产联供,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构建分布式能源以及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等方式优化能源结构。三是低碳技术创新。组织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低碳工艺和低碳装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以促进重点行业碳排放减少。四是基础设施低碳化。对园区能源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倡导厂房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在厂房建筑中安装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五是管理低碳化。搭建园区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并完善入园企业碳减排数据管理系统;支持入园企业参加碳排放交易试点,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等。据此,笔者提出假设1:
假设1: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能够减少所在城市碳排放。
根据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政策的任务目标可知,低碳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碳减排的方式包括能源低碳化、产业结构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低碳技术创新和管理低碳化等五方面内容。同时,结合既有文献的研究,本文认为,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能够通过减少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四个渠道影响碳排放。
第一,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可能通过降低能源消费来减少碳排放。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试点过程中,各园区通过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通过与用能单位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低碳工作进行考核,从而推动能源消费总量下降。低碳工业园区不断提高碳管理能力,要求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碳审计,据此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平台、编制碳排放清单,这不仅有助于地方政府深入了解工业园区和企业碳排放现状,也有助于地方政府制定更加有效、更具针对性的低碳政策。据此,笔者提出假设2:
假设2:低碳工业园区试点通过降低能源消费减少所在城市碳排放。
第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区域碳排放的重要方式,因此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可能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碳排放。在试点过程中,试点园区通过推行分布式能源、淘汰低效功能设施、推广集中供热和热电冷三联供设施,逐步实现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试点园区通过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鼓励清洁能源与新型能源的生产和利用,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试点园区还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传统能耗产品的使用效率。据此,笔者提出假设3:
假设3:低碳工业园区试点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所在城市碳排放。
第三,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可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降碳目标。在试点过程中,通过低碳技术改造和健全企业准入及退出机制,有利于推动工业园区产业低碳化转型。一方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低碳工艺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同时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低碳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制定和实施园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禁止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发展。同时,通过完善企业退出机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腾笼换凤,发展低碳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据此,笔者提出假设4:
假设4:低碳工业园区试点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减少所在城市碳排放。
第四,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可能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来减少碳排放。国家级开发区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高地,而在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工业园区绿色转型有利于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试点过程中,由试点园区牵头,通过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低碳能源技术发展。同时,试点园区还完善相关推广配套政策,制定低碳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如建立节能低碳发展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与应用推广,带动高碳排放企业碳排放量下降。据此,笔者提出假设5:
假设5:低碳工业园区试点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减少所在城市碳排放。
三、研究设计(略)
四、实证结果分析(略)
五、进一步分析(略)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1)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量。具体而言,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能使所在城市的碳排放量下降2.94%,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成立。
(2)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对其所在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国家级开发区低碳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大于省级开发区。
(3)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工业园区建设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而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的作用有限。
(4)成本收益分析表明,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还能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且并不会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2、政策建议
第一,本文实证研究发现,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显著减少了所在城市的碳排放量,且国家级开发区低碳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大于省级开发区。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将低碳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逐步扩大低碳、零碳工业园区的试点范围,有序推动传统工业园区实现低碳转型。同时,给予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相应政策,积极总结推广低碳工业园区的试点经验,完善对于低碳工业园区的考评体系,切实发挥其引领区域碳减排的作用。
第二,基于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低碳工业园区建设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量,而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的作用相对有限。因此,地方政府需切实加强工业园区节能管理,利用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加强对工业园区耗能的监管;发展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推动园区交通、物流低碳化转型。
第三,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表明,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在取得预期减排效应的同时,并不会牺牲经济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地方政府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低碳可持续之路,坚决遏制为了短期经济利益盲目发展“两高”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园区内企业应积极参与环境权益交易,利用市场化机制降低企业的减排成本,从而一定程度上抵消低碳转型潜在的经济损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