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
杜蕾  2010-05-19
摘 要: 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很快地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除了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外,也与某些国际传导机制有关系。而在这种传导机制中,国际资本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资本流动明显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诸多前所未有的崭新趋势和特点。这些新的趋势和特点,都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利于我们应对这些变化和趋势。
关键词: 资本流动,金融危机,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服务业,跨国并购
  2008年9月,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在世界各国蔓延开来,学界一些权威人士认为,这场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很快地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除了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另外也与某些国际传导机制有关系。而在这种传导机制中,国际资本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资本流动指的是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作单向、双向或多向流动。
  
  一、国际资本的流动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明显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诸多前所未有的崭新趋势和特点。这些新的趋势和特点,都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利于我们应对这些变化和趋势。
  
  (一)发展规模
  
  
从规模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FDI经历了一个迅速增长然后见顶回落的过程。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双位数,并且不断提高,甚至最高达到50%以上。但是进入新世纪后的前三年,FDI总额一直下降,直到2004年才又重新回升。这主要因为现代的FDI大多通过企业跨国并购,而非传统的绿地投资实现。从历史经验来看,企业的跨国并购也是起伏波动的。尽管几年来有时回升,有时下降,但其规模仍然是巨大的。中国,在2004-2006年,全球FDI流量(Flows)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1.57%、27.44%、38.07%,在2006年,全球FDI流量再次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3058.5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131.5%。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深化,世界经济整体进入衰退状态,使国际投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全球FDI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幅减少了FDI流量。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FDI流量和跨境并购交易额都出现急剧下降,2008年全球FDI流量为1.66万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15%,2009年第一季度,FDI的下降趋势仍在持续。但是FDI的作用在新世纪以来绝不是缩小了,而是大大扩展了。另外一个特点就是,FDI已不在是发达国家才能做的事情,现在在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FDI也变得普遍起来,已经演变成全球现象。发达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依然主导着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格局,它们是资本最主要的输出国也还是最主要的资本流入的目的国。也有很多国家在区域选择上更多地关注投资安全性及所持有资产的质量。当然,全球市场的开放,也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作用也逐渐增强。另外,国际间接投资在这些年的增长速度很快,甚至超过了同期国际直接投资的速度。在国际间接资本流动规模扩大的背后是机构投资者的极大发展,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以及银行的跨界经营都使得国际间接资本的流动更为迅速。
  
  (二)资本结构
  
  
首先,从国别结构上来看,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在当前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FDI流入和流出日益多样化。2004-2005年,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FDI分别达到3156亿元和3740亿美元,占全球FDI流入量的44.4%和41.8%。同期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流出的FDI分别是1266亿元和1312亿元,占当年FDI流出额的15.6%和17%。另外,在国别结构方面,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南南投资的出现,FDI更多地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仅在亚洲地区,每年就有近500亿元的区内相互投资。另外不可忽视的就是,离境金融中心在FDI中所扮演的角色。当有些国家对流动资本的管制比较强时,投资者就会借用离境金融中心进行投资。从资产结构的角度看,国际证券市场融资规模的迅速扩大,证券投资已成为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国际商业贷款地位相对下降。2009年1月份,中国非金融类实际使用外资75.41亿美元。并且,随着投资市场容量扩张,私人资本取代官方资本在世界投资市场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并呈上升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目前活跃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游资大约为72000亿美元以上,每天约有12000亿美元的游资在金融市场上寻找机会。另外,金融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对流动资本相继放松管制,这就加速了短期资本流动的发展。
  
  (三)产业分布
  
  
从FDI所分布的产业来看,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服务业。这种变化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的产业比重持续增加,而以前值得发达国家骄傲的制造业发展优势已渐渐被发展中国家取代。2004-2008年,FDI产业升级较为明显,制造业投资比重持续下降,而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其中,制造业投资比重已由2004年70%的比重大幅下滑至2008年46%;而服务业中的房地产投资比重由2004年不足10%上升至2008年的17%,银行、保险业由2004年的不足1%上升至14%,批发零售业与信息、电脑及软件服务业比重也明显上升。此外,FDI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大幅上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由2004年的2.96%上升至2008年的5.71%。另外,全球经济繁荣对初级产品特别是能源和资源的需求猛增,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获得稳定的资源和能源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于是,许多国家鼓励自己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大举对海外能源、资源企业投资,收购兼并,形成了能源、资源企业的投资收购潮。这也使得FDI在初级产品的比重也有所增加。
  
  (四)投资方式
  
  
从投资方式上来看,不像之前大多都是传统的绿地投资,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采用并购现有企业的方式。这种趋势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并购高潮期达到顶峰。1998-2000年间,跨国并购投资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比重的80%,发达国家的投资几乎全都是并购投资。进入新世纪后,并购规模有所下降,但近几年又有所回升。2003年跨国并购占FDI的53%,2005年则上升至78%,仅在2007年上半年全球并购的总额就高达5810亿美元。另外一方面就是投资基金也作为一个新的并购主体出现在了跨国并购中。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04年和2005年投资基金的跨国并购额分别达774亿美元和1346亿美元,2006年私募投资基金金额更是高达4320亿美元。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的迅猛发展,为全球金融活动尤其是经济的发展繁荣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FDI的涌入,我们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拥有弥补了我们初始时资金方面的不足,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且也帮助我们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并且在近些年中国也渐渐变成资本输出国。而随着国际间接资本的流动,我们获得了多种灵活的融资来源,金融市场得以活跃和发展,金融深化得以大大推进,为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国际资本的流动也是把“双刃剑”,在充分国际资本流动的积极作用时,也应该看到它消极的一面。大量外资注入中国,会使中国的内部市场产生激烈的竞争,也容易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被动状态,忘了扩大内需才是中国经济发展崛起之根本。外商通过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对中国的企业进行各方面的限制,譬如说,通过股权控制、市场控制、技术控制、品牌控制、一体化控制等来限制中国自主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很多民族品牌,在实力强大的外资挤压之下,会自动放弃自主品牌,专为跨国公司贴牌加工。另有一些则长期作为地域性的小品牌存在,寻找和填补市场缝隙。哪些具备成长潜力并可能对跨国公司构成竞争威胁的品牌,最终会成为跨国公司兼并或收购的目标。并且,国际间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虚拟经济发展迅猛,这会导致经济泡沫的产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虚拟经济的产生,也为中国中央银行利于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提出了难题;这种频繁的流动还会导致中国外汇市场、借贷市场、利率、汇率的不稳定。这就加大了中国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风险,不利于中国经济保持长久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向好,2010年国内市场的稳定有可能再次遭到“热钱”冲击。从2009年8月以后FDI在中国又开始处于迅速增加的状态,而正是这个时候也有很多人在炒作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问题,加上最近FDI在中国的增加态势十分迅猛,我们不可排除里面会有大量的热钱。短期资本的大量出现对中国市场而言,并不是太好的事情,它对中国的金融市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应该从中国国内管制热钱和国际金融监管两个层面上去预防热钱可能带来的市场动荡。作为新型崛起的国家,我们要学会在与外部世界的这种合作和竞争中“进退自如”、“趋利避害”,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利用适合自己的经济来源,可以集全球之力造福于本国的经济和人民,在不久后的将来,中国的名字将作为另一个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在世界的舞台上散发它应有的光彩。

作  者:杜蕾    
出  处:经济研究导刊
经济类别:国际金融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美国企业研究所:关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五大误解 (2010-05-18)
 欧盟金融监管一体化的演变与发展 (2010-05-18)
 后危机时代主权财富基金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我国的对策 (2010-05-14)
 关注新元升值 (2010-05-13)
 信用衍生产品:系统性风险与政策选择 (2010-05-13)
 超主权货币: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 (2010-05-13)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