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潘蒙红  2011-09-02
摘 要: 随着中国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在汽车零部件产业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竞争能力仍然相对较弱,大量依赖进口。本文分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进口和出口状况,并提出了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形成规模化的零部件企业集团等提升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汽车零部件,工业经济,对外贸易,汽车产业
  自2002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特别是随着私人消费的兴起,轿车需求量开始迅速攀升,并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2010年,我国全年累计生产汽车1826.47万辆,同比增长32.44%,销售汽车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37%,在全球市场占比从2001年4.3%上升到2010年的15.6%。随着中国日渐崛起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的市场也得到了拓展。从2002年至2010年,中国零部件行业的规模年均增长了约30%。预计到2015年该行业规模将增长到2.5万亿元,生产的零部件出口比例将从目前的约25%提高到30%。通过对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及来源结构的变化,寻找提升中国汽车零部件贸易变化产生的原因,找到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政策,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特点
  
  (一)出口规模大,增速快
  
  
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出口额为396.5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了10倍。出口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11.6%,与2006年的13.0%和2007年的12.3%相比有所下降。出口额增长速率一直较快,特别是2004年出口增长率达到了82.3%。由于出口额基数逐渐增大,同时并未出现强力刺激出口的有利因素,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环境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外市场需求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2008年行业出口额增长率出现明显下滑。但是即使存在这些不利因素,2008年的出口增长率仍达19.7%,相对其他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二)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的价格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例如车桥、车架、转向、制动、电子与电器、饰件、乘客保护系统、排放系统等零部件的制造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可以满足国外汽车生产商的要求,而制造成本却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由于价格优势显著,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在国际市场颇具竞争力,已经成为国际汽车零部件出口大国。目前,我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已经出口到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其中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加拿大和意大利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国,出口至这些国家的产品总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6.3%。
  
  (三)出口零部件附加值低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中国汽车配件企业生产的零部件中,关键零部件较少,产品附加价值较低,而且缺乏核心技术,导致汽车零部件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出口的发展。
  
  在八类汽车零部件中,发动机零部件、制动系统零部件、电子电器零部件、行驶系统零部件等四类出现贸易顺差;而传动系统零部件、发动机总成、车身附件、转向系统零部件等四类则出现贸易逆差。据统计,贸易顺差最大的是行驶系统零部件。2010年,行驶系统零部件出口额为100.09亿美元,进口额为9.33亿美元,贸易顺差达90.76亿美元。贸易顺差第二大的是电子电器零部件,出口额为51.68亿美元,进口额为11.98亿美元,贸易顺差达39.70亿美元。制动系统零部件和发动机零部件分别有13.28亿美元和4800万美元的贸易顺差。贸易逆差最大的是传动系统零部件。2010年传动系统零部件出口额为14.51亿美元,进口额为60.81亿美元,贸易逆差达46.30亿美元。贸易逆差第二大的则是发动机,2010年发动机出口额为7.09亿美元,进口额为19.29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2.20亿美元。车身附件和转向系统零部件也分别有5.4亿美元和3.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四)外资企业居于主导地位
  
  
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汽车轮毂、玻璃、蓄电池、鼓式制动器、汽缸体、滤清器、水泵、散热器、飞轮、连杆、喇叭等多项汽车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但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能力仍然相对较弱。外商独资及合资企业在EMS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ABS系统、自动变速箱等系统和部件方面,基本控制了70%以上的出口份额,部分产品出口几乎全部为外资所垄断。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10多个领域仍占绝对竞争优势。从现阶段来看,中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仍然缺乏同步开发能力,多数企业仅能做到“按图索骥”,具备按样件开发或按图纸开发的能力。同时,由于在高科技零部件领域的研发投入巨大,开发成本过高也使得本土零部件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局面。另外,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还缺乏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的机会。
  
  二、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特点
  
  
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进口额为270.8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143%。国内需求的9.0%由进口满足,与2006年的13.2%和2007年的10.9%相比有所下降。随着国内汽车制造商加大国产化力度,加之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为了保持其价格优势和利润率,提高国产化率是必然趋势。
  
  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外需求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国内零部件生产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中国的价格优势在不断缩小,其中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对中国企业冲击较大。另外,由于中国零部件配套体系的核心技术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为降低成本,抢占市场,一些零部件的跨国公司纷纷向国际化发展,已有多家跨国零部件厂商在中国建立了公司。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汽车公司采购更加开放,这给中国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机遇,国内零部件企业应提高配套水平、研发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
  
  2010年,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进口国,占中国总进口额的45,3%的。其他重要的进口国家依次是德国、韩国、美国和法国,所占比例份额分别为27.8%、9.8%、4.0%、3.5%。这些主要进口国家的产品占整个中国2008年进口额的90.5%,进口国家相对比较集中。由于日本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其中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发动机零部件、转向系统零部件比重相对高,日本地震对中国进口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一旦日本汽车产业短期内难以恢复,不仅国内合资企业将受到影响,大量使用日本发动机技术的国内自主品牌也将受到波及。
  
  三、提升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重视汽车零部件的发展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这一点已经在国内达成了共识,然而对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要地位还没有从战略上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要从战略上真正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端正那种“重整车、轻零部件”的思想,使整车与零部件同步得到发展,偿还历史欠账,使中国零部件产业发挥出提高下一步汽车工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性作用。
  
  (二)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形成规模化的零部件企业集团
  
  
囿于人才、资金、研发能力所限,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多停留在研发阶段。实现规模化是增加科技投入,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国内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研发能力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零部件产业若想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兼并重组,形成规模化的零部件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效应。这其中需要政府综合运用优惠的财税政策,多方面扶植、帮助中小汽车配件企业解决困难。
  
  (三)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国际化战略
  
  
鼓励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快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指导他们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引导和帮助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标准化发展规划,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标准化人才,加快专利和自有技术转化成技术标准步伐;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信息系统;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对重大科研成果,政府予以奖励。

作  者:潘蒙红    
出  处:《中国经贸导刊》
单  位: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    
经济类别:工业经济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低碳经济下我国矿权市场建设研究综述与分析 (2011-08-31)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2011-08-25)
 煤化工乱象丛生的背后 (2011-08-18)
 我国资源开采行业可持续发展浅析 (2011-07-28)
 装备制造业内在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 (2011-07-22)
 我国农药行业技术创新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1-07-19)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