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产业选择
刘秀莲  2010-06-13
摘 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应成为制定城市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出发点。本文认为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应呈现四种趋势。根据城市化产业发展转变趋势和特点,创意产业、生态旅游业、城市农业、工业设计业、“银发”医疗保健业等几个新兴产业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政策应该侧重社会化和人文化,将产业化与社会化和人文化有效结合起来。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新型产业,结构调整
  继本世纪初提出加快“城市化”发展战略以来,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推进城镇化”建设。为了扩大内需,中央会议明确提出2010年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推进城镇化”等重要议题。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新引擎将锁定在“城镇化建设”。对此,银监会政策法规部相关人士也认为,“城镇化”一方面可以落实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消化过剩产能;第三方面可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此次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2002年以来中国所启动的“城市化”进程不周,当时的概念更注重于大城市的外延或无限扩容,而现在则更注重中小城市群的发展。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再次掀起有关城市化建设问题的讨论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应成为制定城市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出发点。
  
  一、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应呈现四种趋势
  

  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问题,首先,不仅要明确城市化的基本含义与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产业选择应该符合节能减排要求,即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宗旨。其次,应该从对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国际竞争力和就业吸纳能力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若干发展潜力大、就业吸纳能力强的行业,并指出这些行业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重点扶持。
  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呈现以下四种趋势:第一,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第二,向服务功能型转变;第三,向生态节约型转变;第四,向社会人文化转变。
  
  二、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型产业选择
  

  根据上述城市化产业发展转变趋势和特点,以下几个新兴产业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一)创意产业
  
  
研究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发展路径和促进政策,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二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适时地调整产业比重,进一步推动三次产业特别是高科技支持的创意产业类高端产业群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创意产业既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也包括非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因此,发展创意产业既有助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扩大内需和推动消费升级,又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以及促进就业的增长。创意产业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当前创意已成为继技术、管理和资本之后又一个推动经济社会成长的有力要素。此外,创意产业是依靠智力而不是过度消耗能源、水和土地来创造财富,既符合知识型社会的要求,又符合创造节约型社会的本质要求。
  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不断变化,其中,文化产业在经济上显得非常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创意产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以制造业为中心;九十年代,世界经济以服务业和知识产权为基础;本世纪则是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内容产业经济(包括文化创意和数字经济)即创意产业为推动力。从全球看,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生产效率比制造业和服务业要高得多,文化产业内很多行业的规模超过了制造业,比如动画产业比造船业规模还大。以动漫、影视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改变着传统经济模式。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首届文博会举办的专题演讲中称,“包括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内,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未来全球发展趋势,各国由创意产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正在逐渐增加。”以北京为例,到201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将达到10%,解决20万人就业。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只有40%被开发,这也就意味着还有60%的发展空间。
  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领域广泛,为解决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包括科技和艺术设计、文化娱乐等在内的创意产业的劳动力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12%上升到目前的30%-40%。在英国,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该国雇佣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最近几年来,新加坡创意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就业人数的增长率,估计到2012年,创意产业所雇佣的员工将增加到11万人。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创意经济创造的价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1%,这还未包括它推动其他产业创新所作的贡献。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逐渐从工业化转移到信息化,从依靠规模经济的制造业转移到依靠创意的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作为最新的产业形态,自然成为当今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创意产业把创意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提高了产业自身的附加值,具体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以独立的产业形态存在;二是渗透到传统产业,延长其生命周期和产业链。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形成知识产权(如新型设计、品牌和版权)。各行各业都可借助创意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策划,实施新的“蓝海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目前在各个国家流行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文化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引入经济体系内,形成新型产业,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文化的含义,推动着各个经济领域的创新。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兴起是推动产业创新的两大引擎。
  
  (二)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此外,在生态旅游过程中人们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从这一角度出发,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特征主要有: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这一点符合构建以大城市建设为中心的区域性生态旅游带。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放在首位,将历史与现代有效地融合,将自然与文化和现代化的元素有效结合起来,以提升生态旅游业的质量和水平。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地造成大的破坏。这一点符合小城镇建设中具有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如将建设宜居城市与当地民风、民俗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观光产业。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因此,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真正认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还是近两年的事情,因此,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统筹规划、法律、法规的制定等等。
  
  (三)城市农业
  
  
按照2003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定义,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是指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目的,采用集约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废弃物,在分散于城市或郊区各个角落的土地和水体里种养各种农产品,并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产业。根据城市化建设的自身特点,以及在解决城乡结合部如何发展问题上,城市农业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城市园林园艺农业。是利用城市社区内的空间来发展的农业,在社区内的公用土地上栽花、种草、植树,不仅可以吃到新鲜水果,欣赏到鲜花,在绿色中养目,也可在劳动中修身养性、愉悦身心,更能享受到植被增加所带来的社区小气候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还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
  城郊旅游农业。它有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教育农业等四种经营形式。农业公园就是经营者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经营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城郊公园;观光农园就是城郊农户将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观赏或采摘活动成片开发为供市民旅游的场所;体验农园就是城郊农户用租种方式将耕地转化为供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劳动乐趣的场所;教育农业是郊区农业经营者或市政府为了给城市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会而开发出来的都市农业经营模式。
  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
  例如,现在北京有316个郊区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户达13819户。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大兴区的庞各庄镇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的国内首家西瓜博物馆。大兴区于1988年首创性举办了西瓜节,至今已举办18届;大孙各庄镇举办葡萄采摘节;北务镇举办蔬菜采摘节;李桥镇举办西甜瓜采摘节;北石槽镇举办鲜杏采摘节;龙湾屯镇举办果品采摘节等,他们以节庆方式招揽人气,以城区市民的广泛参与来实现农产品的促销。现在,北京农产品文化节已成为全国各市仿效的范式。
  在发达国家,城市农业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如英国想通过发展都市生态防护和园林园艺农业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目前英国在20多个城市的原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上实施所谓的“城市农庄计划”;德国采用生态保护农业措施恢复城郊矿山废地生态;城市国家新加坡就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改善了国家生态环境,把新加坡变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园国家,而且已经改变了国家农业食物生产短缺的现象,实现了肉类供应完全自给和25%的蔬菜的自给。
  由此可见,发展城市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都非常显著,它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满足了城市居民对食品的要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而且经济效益显著,体现在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居民消费,增加了就业,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等产业的迅速发展。
  
  (四)工业设计业
  
  
长期以来,中国多数制造企业都在两种困境间徘徊,一种是长期位于产业链最低端从事加工贴牌业务,一不掌握核心技术,二不拥有资金实力,只能依靠低成本参与竞争;另一种是由于缺乏自主品牌,长期无法与外国企业抗衡。因此,应该把通过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0DM生产模式在产业链中进行竞争,作为制造业技术升级突围的一种途径。工业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产品的包装上,应该提高到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上,提高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造具有竞争力的自有品牌上。而工业设计对产业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一种软实力,能够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紧迫任务。目前,制造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产能过剩。然而,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由于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使建筑市场再度繁荣,同时,将推动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为此,很多人担心,中国城镇几乎所有行业的工厂都已充斥过剩产能,而加快向城镇移民只会加重生产过剩。实际上,如果中国制造业在保留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在城镇化建设中注重从制造型向设计型转变,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形成“制造+设计”和“生产+服务”的一种新型制造业发展模式,无疑是制造业登上高端产业链地位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挖掘传统制造工艺技术,将传统的工艺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中去,融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工业设计对其进行建设与改造,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并且可以明显改善城市总体形象,培养和提高市民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此外,城市中的设计服务业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将设计与文化、旅游和衣食住行结合起来,将设计与园林建设结合起来,创造出工艺水平高又有文化艺术品位和民族气质的产品,将制造工艺和技术延伸到各项服务领域中去,那么,制造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银发”医疗保健业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型社会,60岁以上人口已达1.34亿,而且每年仍在以3.2%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2.4亿。人口快速老龄化使得老年人对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成倍增加,对医疗卫生保健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抽样调查显示,就医仍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城市老人担心没钱治病的比例为56.7%,农村为49.8%。因为老年人中慢性病患者较多,病程较长,导致老年人群医疗费用的上涨幅度较大,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由于老年人经济问题导致老年人减少或放弃医疗服务的比例也在增大。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及医院的挑战表现在:一是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大;二是医疗服务质量要求高;三是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四是医院管理相对滞后。总之,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特殊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卫生服务方面有着特殊需求。
  美国2004年4月19日公布的一份相关报告提到,“35年前,中国年轻人是老年人口的6倍,从现在起的35年后,折椅关系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年轻人口的2倍”。这份名为《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的人口报告,由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出版。它阐述了中国未来的人口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问题,并警示中国,如果不准备充分,中国将在本世纪后半叶面临一场危机。报告中指出,“到2040年,中国将有3.97亿老年人,比目前法、德、意、日、英五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其增长速度令人惊讶”!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银发中国》报告建议,中国应将老龄化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考虑。对此,社会上已经有不少呼声,认为中国目前主抓的国家战略重点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房地产中出现的问题,而要未雨绸缪,力争主动,尽快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国家战略,像抓计划生育一样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从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看,“银发产业”是未来社会发展中最有潜力的朝阳产业,这其中包括老年大学、养老院,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各种机构和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有知识的人进入老龄期,他们不仅需要医疗救助,同时也需要娱乐和知识的更新。因此,老年大学和养老院是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产业之一。
  但是,中国目前在解决老年人医疗保健方面的政策支持如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力度缺口很大,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在艰难地支撑着。当前,确立并推行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所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与老年人特殊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庞大的老年人群和有限的卫生资源条件下,必须探讨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保障每个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应该在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对医疗保健业的行业管理、加强老年病防治以及护理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落实。
  
  三、简要结论
  

  实际上,中国绝对不是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在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一定就多,而以上谈到的产业和行业中所需求的投资和创造的就业具有很大的潜力。从投资来讲,上述行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就增加就业来讲,上述各行业不仅能够吸收大量从低到高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即可解决知识密集型人才的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可以解决劳动密集型的人才就业,如农民工就业。其中,仅医务人员的比例来讲,中国每千人拥有医生1.6名;美国超过23名,要想达到美国的比例,中国需要增加近3000万名医生,更不用说相配合的护士、疗养专业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和组成现代医疗行业的其他数百种细分专业,他们的数量还要从目前很低的水平增加好多倍。
  因此,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政策应该侧重社会化和人文化,将产业化与社会化和人文化有效结合起来。

作  者:刘秀莲    
出  处:经济要参
单  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经济类别:城市发展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金融支持湘潭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2010-05-28)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世界城市建设 (2010-05-16)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城镇化 (2010-05-13)
 低碳经济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 (2010-04-28)
 上海如何更快“转方式” (2010-04-26)
 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2010-04-26)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