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 |
李汉君 2010-08-31 |
摘 要: |
采用我国1994-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发现我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扩大了收入差距。但是,在对进口和出口贸易的细化分析中发现,出口贸易能减少收入差距的扩大。因而,在政策方面,一要促使中西部出口依存度较低的地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二要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使资本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移动,缓解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资本积累差距而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三要提高资源价格和资源税率,缩小自然资源密集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
关键词: |
对外贸易,,收入差距,面板数据,财政转移 |
|
|
--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的问题。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会使得要素价格的平均化(Heckscher,1919),即在出口商品中长期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价格会提高,在进口商品中长期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价格会降低(Stolper&Samuelson,1941),因而对外贸易会导致各国间同一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但在一国内部,对外贸易对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产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由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等方面的差异,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Bourguignon和Morrisson(1990)认为贸易保护会降低发展中国家非技能工人的工资水平,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恶化。Stiglitz(1997)认为对外贸易将加大教育和技能回报率的差异,进而使得收入差距扩大。此外,Birdsall(1999)、赵莹(2003)、万广华等(2005)、戴枫(2005)、王少瑾(2007)等人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认为对外贸易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对外贸易不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原因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Krugman(2000)的研究认为造成美国收入差距的真正原因是“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可能对美国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延缓作用。而魏尚进(2002)、徐水安(2003)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认为对外贸易没有使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地域和城乡间的收入上。在地域间的收入差距方面,1994年,全国人均城乡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和最低的甘肃省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4.7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22;2008年,这两个指标分别变化为4.2和2.43。两地间农村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但两地间城镇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在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方面,199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86;2008年,该指标变化为3.31,整体上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在扩大。
那么,我国对外贸易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如何?目前,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就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直接采用相关面板数据就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变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收入差距变化是经济增长不均衡的表现,因此,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总的说来,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自然禀赋、劳动投入、投资和对外贸易等,而这些因素也是影响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
自然禀赋与收入差距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整体的收入状况。一般而言,自然资源禀赋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这样就会产生收入水平在地区间失衡。此外,开发自然资源需要雄厚的资金保证和规模经济,这又使得相关行业容易出现垄断,进而造成收入水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人群间产生分化。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财政税收杠杆来调节自然禀赋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但这些措施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具体到我国而言,现有的转移支付措施也是远远不能弥补自然禀赋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因而,笔者认为自然禀赋会使得收入差距扩大。
劳动投入不光是指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还包含劳动效率的提升,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效率的提升都对收入增加有正面作用。然而,地区和部门间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效率增加的速率是不可能一致的,因此,地区和部门间的劳动力收入水平就有可能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劳动投入对收入差异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
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武剑,1999;张华嘉和黄怡胜,1999),因此,投资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收入水平的变化。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的增长由储蓄(或投资)决定,而储蓄又由收入决定,收入又必须受资本决定。这个资本再生产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拥有较多资本的人就能获得更多的投资,进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一个包含自然禀赋、劳动投入、投资和对外贸易等影响因素的收入差距决定模型如下:dit=αito+αit1Xιt1+L+αitn+Xitn(1)
其中,dit表示i地区t年的收入差距,Xitn为该地区t年的第n个影响因素,α为参数。
由于城乡间收入差距可以解释我国整体收入差距的一半以上(WorldBank,1997;林毅夫等,1998),因此,笔者将采用各地区的城乡间收入差距来表示各地区的收入差距情况。由于自然禀赋和土地面积紧密相关,因此用人均土地面积衡量自然禀赋。由于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是比较缓慢而稳定的,劳动投入的增长主要还是源于劳动效率的增加,而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劳动效率,因此选用高校毕业生人数来表示劳动投入的增长。投资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采用货物进出口贸易数据。除对外贸易数据采用商务部官方网站的进出口统计数据外①,其余数据均源于1995至2009《中国统计年鉴》。
三、经验分析
由于面板数据结合了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特性,能更好地解决不同地区间的异质性问题。此外,面板数据将所有地区的数据放到同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有助于寻找出各地区间共同的规律。因而笔者拟用1994年至2008年间各省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为保证数据的延续性,剔除了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数据)。
采用面板数据建立模型通常面临着模型类型的选取,在实践中一般通过Hausman检验来确定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的选取问题。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所有方程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将数据带入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的Eviews6.0软件中,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的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
方程1-4的拟合优度都在0.8以上,F统计量均通过了1%水平的统计检验,多数变量都具备统计意义,这表明模型的整体状况比较理想。
在方程1中仅考虑了对外贸易一个影响因素,回归的结果显示,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显地扩大了收入差距,变量在1%水平下显著成立。这样的结果于前文的分析假设相同,我国的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在同方向发展,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向外贸部门集中,收入差距也在此时不断扩大。
方程2引入了自然禀赋变量,回归的结果显示对外贸易仍然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根源,而自然禀赋对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显著。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自然资源都是归国家所有,因此大部分自然禀赋带来的收益就变成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自然禀赋差异对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明显。此外,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禀赋差异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
方程3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投资,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仅有投资变量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均不具备统计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投资的差异才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最重要的原因。
方程4引入了劳动投入变量,由于该变量采用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因此这里的劳动投入也可以看成是教育和人力资本的增长情况。回归的结果显示,方程中投资和劳动投入变量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和5%的显著性检验,具备统计意义。因而,我国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在于投资和教育所产生的劳动生产率变化状况。
以上四个方程的结果显示,我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主要根源并非对外贸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方程3和方程4中对外贸易变量并不具备统计意义,但在方程3和方程4引入投资变量后,对外贸易变量的符号发生了变化,从明显促使收入差距扩大转换为缩小收入差距。这表明对外贸易中的某一部分有可能会使得收入差距缩小。因此,有必要将对外贸易变量进行拆分,进一步分析进出口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对外贸易拆分为进口和出口,将其带入模型中得到分析结果(见表2)。
方程5中仅考虑了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因素,方程6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自然禀赋。虽然这些方程的拟合优度都在0.8以上,F统计量也通过了1%水平的统计检验,但是这两个方程中的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而不具备统计意义。这也表明对外贸易在细分的情况下对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与前文的分析也相吻合。
方程7引入了投资变量,方程中投资和出口贸易分别通过了1%和10%显著水平的t检验。回归的结果显示,投资对收入差距扩大起到了正面作用,而出口抑制了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扩大。加工贸易出口为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使得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虽然进口在方程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由于对外贸易整体上对收入差距扩大有积极作用,因而认为进口对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
方程8引入劳动投入变量后,出口贸易的符号仍然为负,虽然出口贸易在方程中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t检验值非常接近10%显著水平,这表明出口贸易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在方程8中,投资和劳动投入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对收入差距扩大产生了促进作用,由于其状况与方程4类似,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表1:对外贸易对我国收入差距影响实证结果(一)

表2:对外贸易对我国收入差距影响实证结果(二)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采用我国1994-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发现我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扩大了收入差距。但是,在对进口和出口贸易的细化分析中发现,出口贸易能减少收入差距的扩大。基于这一结论,提出减小我国收入差距的三点建议:
第一,促使中西部出口依存度较低的地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因素在于,东部地区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带动了其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则由于区位、交通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落后于东部地区,因而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因此,要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就必须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第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使资本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移动。中央财政投资应该重点照顾中西部地区,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投资,缓解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资本积累差距而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
第三,提高资源价格和资源税率。我国的自然资源基本上都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提高资源价格和资源税率,不仅能够保障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而且还能够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但是,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国有经济应该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以缩小收入差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