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
敖蓉  2024-07-05
摘 要: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目前,我国就业人数已达7.4亿人,超过发达国家就业人口总和。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就业人数由2012年的3.7亿人增加到2023年的4.7亿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绿色改造,产业高端化,经济增长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做好新时代就业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千方百计稳定和促进就业。人民群众的饭碗越端越稳,劳动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月15日,D1831次列车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东站驶出,奔向1100公里外的广州南站这是今年首趟东西部劳务协作免费返岗专列,600多名贵州籍务工人员搭载着"通往春天的火车"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追求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2005年,为适应春节后农民工大规模集中进城求职的需求,第一次"春风行动"吹响了这个公共就业服务项目20年接力长跑的号角。2016年,人社部和原国务院扶贫办启动粤湘鄂劳务协作试点,推动近1000万中西部地区贫困劳动力赴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务工。2020年建立农民工"点对点"服务保障机制,在新冠疫情后也成为帮助劳动者尽快返岗复工的一种重要方式。
  
  20多年前,务工人员背着蛇皮口袋出门,在火车站、工地附近临时找活干。如今,他们在手机上就能随时查找各种岗位信息,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便捷的招聘服务……劳务协作这一促进区域就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自发到有序、从结对帮扶到产业合作、从大规模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我国就业工作坚持增进民生福祉的价值底色,见证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工作在实践中创新的过程。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促进就业摆在优先位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成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国就业人数已达7.4亿人,超过发达国家就业人口总和。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新形势下,在劳动力供给仍处高位、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就业工作仍保持了较高质量
  
  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就业人数由2012年的3.7亿人增加到2023年的4.7亿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
  
  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城镇就业人员比重从2012年的48.9%提高至2023年的63.5%,其中2013年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乡村。
  
  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2012年的33.5%、30.5%、36.0%转变为2023年的22.8%、29.1%、48.1%,非农就业比重达到77.2%,民营经济吸纳就业比重超过80%。
  
  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2012年增加22708元。人社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七成、脱贫家庭收入的八成,都来自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二、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就业优先战略是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一边是人口发展进入新常态,另一边是“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就业两难问题并存。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坚持将就业摆在“六稳”工作、“六保”任务之首,把就业作为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基准,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近几年来,党中央总揽全局、果断出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及时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拓展吸纳就业补贴范围,优化稳岗返还政策,实施稳岗扩岗专项贷款,重启一次性扩岗补助,更好释放政策红利。仅2023年,全年失业、工伤保险援企稳岗就为企业减少成本超过2000亿元,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超过1000亿元。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据测算,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约180万个就业岗位。也就意味着,突出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要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企业,加大对就业容量大的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大力培育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的就业增长点。
  
  这几年,通过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更多劳动者不断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202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6.2万元人,比2012年增长1倍多。与此同时,劳动者工资水平提升明显,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2012年的46769元增加到2023年的120698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28752元增加到68340元。
  
  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普惠金融持续推进,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额度明显提高,创业培训和服务扩大覆盖范围。四川德阳将“家门口”的老旧厂房、集市等场地资源改造成微型创业园,为创业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以及政策扶持、项目孵化、创业指导、融资对接、事务代理、法律咨询等服务。浙江安吉针对不同层次创业者开展分类创业培训,邀请专家进行创业指导,打响“乡村创业首选地”品牌。山东青岛创新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贷个人借款全额贴息、创业孵化补贴和奖补政策,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初创企业扶持力度,2023年,青岛市共发放各类创业扶持资金7168.3万元。
  
  三、坚持扩容提质并举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拟增加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网络主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云网智能运维员等19个新职业、29个新工种。在此之前,从2019年到2022年,人社部已陆续发布了5批共74个新职业。
  
  随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步伐加快,大量新职业形态纷纷涌现,出现了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此次拟增加的19个新职业中,"数字职业"约占一半。
  
  在招聘市场,今年二季度,人工智能行业平均招聘薪酬同比上涨5.3%。智联招聘副总裁李强表示,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和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在催生新商业模式、赋能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方面爆发出极大潜力,企业用高薪吸引人才,带动人工智能行业人才需求和待遇上涨。
  
  职业新趋势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过,适应就业新需求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以确保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科学性、有效性、可持续性。
  
  全力提升就业技能是关键之举。近年来,政府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800万人次,推进技能中国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加大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力度,大力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已累计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3000多人,有效增加了技能劳动者供给。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表示,下一步,要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大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构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大力培养更多的特级技师、首席技师。

作  者:敖蓉    
出  处:《经济日报》
经济类别:人口与就业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 (2024-06-30)
 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2024-06-29)
 为讲好中国故事凝聚新时代青年力量 (2024-06-24)
 多类型教育塑造高质量人才 (2024-06-19)
 职业教育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4-06-17)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从五个方面发力 (2024-06-11)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