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储蓄与投资失衡问题的思考 |
俞建国 2007-08-27 |
摘 要: |
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也是一个常热常新的话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存贷差产生的缘由,以及央行在应付存贷差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总供给总需求的框架内来讨论储蓄如何大于投资,并得出一个应有的含义――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并对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应做对策做了分析 |
关键词: |
金融政策,储蓄存款,存贷差,投资 |
|
|
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也是一个常热常新的话题。从早期的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西斯蒙第等一批古典经济学家,到奥地利的边际学派,都想破解储蓄与投资是否相等这一难题。
马克思从一个侧面也涉及过储蓄和投资问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在进行必要的扣除后,才谈得上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这些“必要的扣除”,大部分是生产资料的分配,既是储蓄,也是投资。显然,在马克思那里,储蓄和投资是直接统一的,因为是共产主义社会。
当代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批重要经济学家则把储蓄与投资问题看作是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关键。
另外,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储蓄和投资的缺口,即储蓄小于投资,也就是说贫穷的国家缺乏用于投资的资金,应该使进口多于出口,即由外汇缺口来平衡。这就是钱纳里等人提出的“两缺口模式”。我国已经不是储蓄小于投资而是大于投资的问题了,显然已经超出了发展经济学讨论的范畴。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储蓄与投资恒等,就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言,也表现出这种恒等,因为储蓄是投资的资金来源,投资是储蓄的资金使用,两者相等,而且年年相等。只是每个经济主体的投资和储蓄并不相等。
有人说,银行有严重的存差,而且越来越大,表明储蓄没有用完,储蓄大于投资,资金闲置严重。
实际情况是金融机构的存差部分基本上已经作为外汇占款使用了,不可能再作为贷款发放了,也就是说,银行系统并不存在所谓的“资金剩余”。因此,存贷差只是表明银行的资金使用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不反映“资金的闲置”。或者说,它只是表明外汇的“闲置”,反映了我们对外投资能力的不足,而不是国内人民币资金的闲置。
这几年我国每年增加2000多亿元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当于2万亿元人民币的购买能力留在了国内,这大约相当于GDP的10%。
为了避免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而导致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央行这几年用发行债券的方式对冲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这两年每年都发行了近1万亿元的央行债券。今年头四个月又发行了差不多1万亿元,把由于外汇储备上升被迫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部分(73.6%)都收了回来。毫无疑问,这一措施对减缓通胀压力、减少货币的流动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既然储蓄等于投资,既然银行系统不存在“剩余资金”,那么,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来谈论储蓄大于投资的呢?只能是在总供给总需求的框架内来讨论它。社会总供给超过了总需求,有一部分产品未能实现,因此储蓄大于投资,也就是说出现了总需求不足。总供求不平衡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物价,一国际收支。这里我们可对储蓄投资失衡的概念作如下定义:通货膨胀表明总需求过剩,通货紧缩表明总需求不足;净出口为正表明总需求不足(亦即储蓄大于投资),净出口为负表明总需求过剩(亦即投资大于储蓄)。
在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储蓄大于投资情况下,一般都会减少投资以至于不再投资。但在我国,由于市场主体还不成熟,在明显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却仍然有很强的投资冲动。我们的地方政府,也有强烈的投资冲动。
因此,近几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增长很快,每年达25%左右。在一个内需不足、消费不足、储蓄大于投资的年代,竟有如此高涨的投资热情,足以发人深省。而我们部分经济界人士却仍然主张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加大投资力度,以消化“多余”的储蓄,似乎有些南辕北辙了。
从我国具体国情看,从宏观上看,目前应该降温。从长远看,要以收入分配为中心,改革20多年来形成的利益机制,主要是财政体制。但是财政体制刚性太强,会给近期的宏观调控带来极大的困难。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2%,分省看,有30个省区市超过了10%,最高的内蒙23.8%,最低的云南也有9%。假如说全国增长合理水平是8%,那么按正态分布,在31个省区市中,10%、8%、6%的速度大体各占1/3左右。到了县一级呢?这么一级一级推想下去,就会感到一筹莫展。大家都要过日子,都要奔小康,8%成了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增长的底线,这样的财政体制哪里还有宏观调控的余地呢?地方财政的支出对当地的收入依赖太大,而收入又对投资的依赖太大,成了“土地财政”。一些地方过去说是“吃肚皮”(计划生育罚款),现在开始“吃地皮”了。
这样的财政体制决定了高投资率的必然。2005年全国投资率(资本形成)为42.6%,低于40%的只有三个省(黑粤湘),而超过50%有15个省区市,超过60%的有6个,超过70%的3个,最高的宁夏为78.5%(2004年甚至高达85%)。经济增长全靠投资拉动了!只要我们知道投资和土地的关系,土地和财政的关系,就知道压投资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这个角度讲,不改革财政体制,不触动现存的利益格局,很难解决储蓄投资不平衡的问题,很难解决投资过旺的问题,很难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很难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将引发什么后果还很难预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