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西部大开发战略创新的八点建议
刘英  2009-10-12
摘 要: 本文建议以民勤为代表,在其三小时半径内成立生态经济特区,打破现有行政区划,以石羊河流域为主体,将流域周边的区域(甘、青、蒙)整合规划,综合治理,打造以生态保护、沙产业、现代生物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生态经济圈。示范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生态效应。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改革与发展,生态环境
  一、建议在国家支持下打造生态经济特区
  

  20世纪 80年代,国家着力推进开发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带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以深圳、广州等九个城市为主体的经济区域,形成第一增长极(南海);90年代又着力推进开发建设上海浦东新区,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16个城市在内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形成第二增长极(东海);进入21世纪,中央把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形成第三增长极(北海--环渤海)。南、东、北三大增长极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引领中国经济--大国崛起。东、西、南、北四极中亟待最后一极崛起--第四增长极(西部)
  
  建议以民勤为代表,在其三小时半径内成立生态经济特区,打破现有行政区划,以石羊河流域为主体,将流域周边的区域(甘、青、蒙)整合规划,综合治理,打造以生态保护、沙产业、现代生物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生态经济圈。示范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生态效应。
  
  二、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城乡统筹,实施工业反哺生态战略
  

  建议国家在甘肃河西新型工业区制定工业反哺生态、工业受益区保护生态受损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可试点将酒钢公司、金川公司、航天城、玉门石油等工业利润反哺所在区域因工业造成的生态恶化,直接支付到该区域的生态建设上来。国家急需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大力度调整生态补偿机制下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产业补偿的市场运行机制构建,重构内陆河流域生态化、特色化、集群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创新平台--设立欧亚经济社会发展“敦煌论坛”
  

  敦煌以辉煌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闻名于世。凭借敦煌的国际知名度,设立欧亚“敦煌论坛”,以此为平台,搭建各地区间的交流、协调与合作,增强西部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话与经济联系,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将会极大的推动西部开发向西部开放的战略升华。
  
  甘肃(兰州)区位具有战略优势。坐落祖国腹地,乃祖国版图几何中心,欧亚大陆桥中国段的金腰带。山(天山)头海(南海)尾有此贯通。铁路、公路、航线和通讯、油气等各种管线道网密集交汇,乃坐中四联、承东启西、连北接南的枢纽锁钥。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甘肃稳、西北定,西北定、中国安”的战略功能。
  
  西部地区在发展中主要依靠沿“桥(线)”发展战略。新欧亚大陆桥的贯通为西部经济协作区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大陆诸国的联系架起了桥梁。大陆桥成为世界上贯穿欧亚大陆最长的一条经济走廊。以兰州为中心形成的铁路辐射网络是西部经济协作区的基本依据。基本框架是:凭借北京--包头--兰州铁路干线把环渤海经济协作区与内蒙古、山西、宁夏和甘肃连接起来,形成中国西北部一个重要的经济协作和经济增长通道;连接郑州--西安--兰州的陇海线把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连接起来,形成中部重要的经济增长走廊;兰州--乌鲁木齐铁路干线和兰州--青--藏铁路干线又把上述两个经济增长区和大西北连接起来,兰州--宝鸡--成都铁路干线以及正在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把西北和西南地区连接起来。以此为基础,设立战略层面的欧亚经济社会发展“敦煌论坛”协作平台,使初具雏形的关中 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西部三大重点区域连接成网,构成大西部经济圈,将成为西部经济增长极。
  
  四、创新模式--新农村建设实施资源整合战略
  

  我国发展的最大难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最难最突出的是西部地区。破解难题的钥匙--新型农业组织“多位一体”资源整合:即,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农村信合社为后盾(农村融资新平台),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重建供销现代物流--供销新型网络),以“农”字头(垦)公司为龙头 ,以农业基金为资本纽带,以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多位一体”模式为抓手和突破口,实施新型农业组织“多位一体”资源整合战略。促使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供给,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构建新农村现代服务联合体。探索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新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供销现代物流、农合社资本平台及农垦龙头企业,为广大农村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科技推广、资金供给、产品销售、品牌营销等全方位的服务,有效地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民组织化、农村经济合作化、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生产生活资料供应连锁化、再生物资回收系统化、农业产业化、服务“三农”社会化。
  
  五、创新措施--南水北调三期(西线工程)如期实施
  

  西部发展的瓶颈是缺水。解决缺水问题,就是牵住了西部开发开放的牛鼻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由长江上游调水到黄河上游河道,是一项跨流域的特大型工程,是一项供水工程、是一项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也是一项生态工程。这一工程关系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关系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民族团结、形势稳定,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涉及西南、西北广大地区,规模巨大,效益显著。西线工程从 1952年 8月黄委会第一次组织通天河调水入黄河的线路查勘至2006年8月已经历了54年,按照前期工作程序,经过了初步研究、超前期规划研究、论证审查和规划、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工作。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建议中央强化措施,确保如期,越快越好,提前最好。
  
  工程完成可基本缓解未来几十年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遏制生态进一步恶化的用水需求,缓解黄河日益恶化的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西北生态、气候环境,其潜在的后发优势和生态效应不是能用人民币来计价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六、创新组织--整合甘肃(河西)走廊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区(线)--“丝路黄金带--甘肃(河西)走廊旅游”
  

  区域联合,整合河西走廊旅游资源,成立河西走廊旅游集团公司,打破区域分割和条块垄断格局,优化升级旅游线路。统一标志、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加大媒介宣传力度,全力打造精品旅游区(线),提升品牌形象。以敦煌为龙头,唱响“丝路黄金带--甘肃(河西)走廊旅游”品牌。强化基础设施环境,进一步开发西部动车组观光游、航空快捷览胜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做强做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转移,带动生态移民,依靠产业支撑防治生态继续恶化。
  
  七、创新产业--发挥西部中药药库优势,促进中药现代化,积极申报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中药现代化前景广阔,潜力无限。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包括野生),居全国第二位。素有“中草药基因库”之称。尤以当归、党参、红(黄)芪、大黄、甘草五大名优中药材享誉中外。定西的岷县、渭源、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分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其中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当归、党参、红(黄)芪、大黄、板蓝根、甘草分别占国内的95%、60%、50%、60%、65%、25%。据调查测算,甘肃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已位居全国之首,占全国药材种植面积的 1/3以上。
  
  目前,国家正着力打造生物产业基地,培育产业集群,已在全国建立了22个(含综合)生物产业基地。这一重要举措为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推进大型生物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群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提高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申报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甘肃(兰州)已具备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和资源优势。
  
  甘肃应依托资源,抢抓机遇,积极申报“甘肃(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拓宽思路,开阔视野,科学布局:核心区--以兰州市为重点,产学研结合构建甘肃生物产业标志平台;扩展区--以兰州为中心的 1小时经济圈,重点发展定西、天水、临夏等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做大做强中药材市场;辐射区--以兰州为中心的3小时经济区,辐射白银、陇南、甘南、武威、西宁、银川等地区的生物产业企业及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医药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凭借产业基础、发挥核心技术,挖掘发展潜力,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化学药品、生物医药材料和重离子束生物应用等五大领域,形成五大系列产业链、企业群和产业集群;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八、创新观念--真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就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实现由西部开发向西部开放的战略升华,必须真正解放思想,真正创新观念,真正科学发展。
  在我国三十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地区之间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一方面,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区域,实现了社会经济高速、良性发展,实际上很多方面已经逼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可以说初步实现了中国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现代化”的梦想;可是另一方面,中国还有很多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上述发达地区,有些区域,社会的深层结构还完全停滞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没有实现社会的基本层面的变革。对于这些问题,不仅要从制度方面、意识形态方面、资金技术方面、地理位置方面来研究解决,而且还要特别关注其社会性的一面。在很多欠发达地区,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诸如制度、法律、规章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并没有什么差别,很多表面的东西是完全一致的、一样的,但在相同的政策、体制条件下,发展的效果却很不相同。有专家研究发现,这里人们日常的、细微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交往心态以及与之有关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和发达地区有相当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大多是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部分。这部分东西,实际上常常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真正原因。所以,我们要真正有效地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就必须解决这种“意会”领域的问题,否则,仅仅在那些公开说明的、表面的体制、法律、规章上做文章,是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的。
  
  日常生活中这些“意会”的部分,是一种文化中最常规、最平常、最平淡无奇的部分,但这往往正是这个地方文化中最基本、最一致、最深刻、最核心的部分,它已经如此完备、如此深入人心的融合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以至于人们根本无需再互相说明和解释。现在不是常讲“细节决定成败”吗!这个“细节”太关键了。而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这种真正弥漫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因素,看似很小很琐碎,实际上却是一种活生生的、潜意识的、强大的文化势力,它是一张无形的、无所不在的隐形网,在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发生作用,制约着每个人每时每刻的生活和行为,它对社会的作用,比那些貌似强大、轰轰烈烈的势力,要深入持久有效得多;它对一个社会的作用,经常是决定性的。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是“外人”看不出、说不清、道不明、感觉不到、意识不到、很难测量和调控的文化因素,越可能是一些深藏不露的隐含的决定力量和潜在势力,越可能是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难点,也越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反思。这种被人们“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的东西,往往正是我们揭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秘密的钥匙;这种“意会”文化也是我们真正解放思想之所在;这种“隐形”势力也是我们真正转变观念之关键;这种“潜规则”也是我们真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障碍所在。

作  者:刘英    
出  处:宏观经济信息研究
单  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经济类别:西部大开发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云南个旧、开远、蒙自城市群构建的历史依据及发展现状 (2009-03-19)
 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2009-03-06)
 我国西部内陆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策略研究 (2009-03-06)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选择与调整 (2009-02-25)
 西部开发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如何形成良性互动--对陕西、甘肃几个城市的调研与思考 (2009-02-12)
 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的发展 (2009-01-10)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