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创新促进纺织业转变增长方式--山东纺织企业调研报告
沈恒超  2009-11-18
摘 要: 我国绝大多数纺织企业的创新活动集中在生产环节,以装备更新、工艺改进、简单新产品开发为主,仍处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能影响国际纺织市场的高端创意设计非常少,缺乏自主品牌。多数纺织企业已认识到创新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正受金融危机冲击,迫切需要政策加以支持和引导。针对纺织业创新特点,应支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鼓励企业开展创意设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支持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骨干企业创新。
关键词: 纺织业,增长方式,山东省,调研报告
  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又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纺织业需求下降,许多企业陷入亏损。但也有不少企业在危机中仍有所发展壮大,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持续不断地创新。
  为研究如何依靠创新促进纺织业转变增长方式,我们到山东对如意集团、鲁泰集团、魏桥集团、即发集团作了调研。
  
  一、企业创新的基本情况和经验
  
  (一)如意集团:自主研发纺织技术,突破了现有技术纺高支纱的极限
  
  
如意集团的前身是始建于1972年的山东济宁毛纺织厂。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目前主营业务涉及毛条制造、毛精纺、兔毛纺纱、服装、棉纺织、棉印染、针织、纤维、牛仔布等产业,拥有完整的毛纺服装产业链和棉纺印染产业链。
  1.建立较完整的技术创新与开发体系。如意集团2008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被国家纺织业协会列为毛纺行业国家级新产品开发基地。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体系下,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山东省新型纺织面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如意技术研究院、集团级技术中心、公司级技术中心,分别承担着技术储备、技术研发及项目实施的职能。
  如意集团已经获得鉴定的主要科研项目60余项,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其中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部级一等奖2项)。授权专利22项,受理专利近30项(其中PCT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7项)。
  2009年,如意集团首度参加顶级面料世界博览会法国PV(第一视觉博览会)展会,表明企业具备了开发顶级纺织面料和发布面料流行趋势的实力。
  2.自主研发“如意纺”等纺织技术,重视新产品开发。2009年2月,如意集团、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共同开发成功“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如意纺)”,突破了现有环锭纺纱技术纺高支纱的极限,实现了低等级纤维原料及下脚料纺高支纱,将一些原来很难在纺纱领域使用的纤维原料实现了纺纱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鉴定,这是一项对增强中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的原创技术。
  如意集团还开发了赛络菲尔纺纱专利技术、国产超细羊毛加工技术、单纱可织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物酶处理技术、无甲醛防缩抗皱技术、多组合交化技术、废水预热回收利用技术、敏捷环保染色技术、连续弹性整理技术等纺织技术。
  在纺织技术支持下,如意集团开发了塞洛菲尔、超高支特轻薄、环保生态、形状记忆、可机洗、极品羊绒、莱卡弹性、防水防油防污等系列产品,主导产品精纺呢绒有1000多个品种、近万种花色。2002年,“赛络菲尔纺纱技术及系列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奖为国内毛纺行业建国以来的最高科技奖。如意毛纺300支超薄高支面料达到世界顶级技术水平,囊括两项中国纺织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国内毛纺厂家首家获得一等奖的企业。
  
  (二)鲁泰集团:重视研发,与国外客户合作开发新产品
  
  
鲁泰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档衬衣色织面料生产商,拥有棉花种植、纺纱、漂染、织布、整理、制衣完整生产链的生产和研发能力,现有员工2万余人。在国际上,鲁泰是与日清纺(日本)、阿比尼(意大利)、蒙替(意大利)比肩的高端色织面料生产企业。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50.65亿元、利润6.55亿元、出口创汇4.5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7%、17.8%、18.9%。
  1.加强企业研发体系建设,加大研发投入。鲁泰集团于2008年被再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全国纺织技术创新企业称号。鲁泰认为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必须依靠创新,不断满足客户需求。近几年来,研发经费占到销售收入5%以上,共申报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已授权26项。
  在发展过程中,鲁泰集团逐步形成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由各事业部技术研发科和下属工厂车间攻关小组组成的三级研发体系。技术中心下设办公室、培训中心、纺/织/染/整/制衣中试基地、品质检测中心、技术开发推广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东华大学鲁泰技术研究中心、鲁泰克莱恩纺织染整技术研究中心、意大利产品开发设计中心、八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八个专业委员会分布于各事业部内,下设研发科,研发科由多个课题攻关组组成。鲁泰技术中心被国家五部委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其实验室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
  2.与国外客户紧密合作,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鲁泰集团认为来自市场和高端客户的需求,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企业与国际著名品牌紧密合作,与终端客户形成了良好的互利发展关系。客户对产品品质及性能不断提出要求和建议,促使鲁泰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
  1990年集团创建时,鲁泰就引进了当时日本丰田、村田的先进设备。1997年B股融资、2000年A股融资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生产线。如引进了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瑞士卡摩纺纱设备24.7万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日本液氨加工设备5套、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穿经设备16台套,并成功升级改造了卡摩赛络积聚纺纱设备和技术。经过不断攻关,鲁泰自主开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半缸染色”技术,即可节省原料,又能减轻污染,获得全国印染行业节能减排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鲁泰集团已完成新产品开发、课题攻关200多项,其中“超高支纯棉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2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纯棉超高支面料等4个新产品、新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全棉液氨+潮交联+纳米三防整理面料等11项新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棉/羊绒混纺高支机洗免烫面料等3个新产品居国内领先水平。以天然纤维面料开发为主线,以多组分功能纤维面料为引领,以洗可穿超级免烫技术为核心,已形成82个系列、十几万个花色的产品体系。2008年,新产品订单占总订单的50%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公司总销售额的65%以上。
  
  (三)魏桥集团:依靠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管理创新提高效益
  
  
魏桥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拥有16万员工,集纺织、染整、服装、家纺、热电、盐化工、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于一体。魏桥的纺织规模达到700万纱锭、5万台织机,年纺织产能为80万吨棉纱线、20亿米布、1万吨染色纱、1亿米染色布。
  1.技术改造与开发新产品相结合。2008年,魏桥集团保持了健康平稳较快发展,实现销售收入756.7亿元、利润54.1亿元,自营进出口额21亿美元,连续11年位居全国棉纺织业首位。取得这样的成绩,魏桥认为主要得益于持续创新,把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主导地位。
  自进入棉纺织领域以来,魏桥集团不断向先进装备和技术改造投入资金,把扩大企业规模建立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魏桥先后引进了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紧密纺细纱机、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等先进设备,棉纺织设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无结纱、精梳纱生产基地和无梭织造生产基地。2008年,魏桥采用新工艺,40支以下纯棉品种全部执行无PVA上浆工艺,40支以上纯棉品种逐步减少PVA用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结合技术改造,魏桥集团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以高档产品引导市场、占领市场;不断开发优质中低档产品,提高中低档产品的竞争力。魏桥每年开发新品种上千个,相继开发并批量生产了莫代尔、有机棉、凉爽纤维、超爽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牛奶纤维、竹纤维、蚕丝、天丝等新型功能性纤维,高支特细纱和高支高密坯布品种,涵盖两纱两布、高支高密、弹力面料、牛仔布、化纤布等十大门类。
  2.管理创新。魏桥集团在各部门全面实现信息化,日常管理迈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主要依靠自身研发力量来开发和维护,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方面和用友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严抓内部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大大提高了产品研发试制的效率,吨纱耗棉控制在1035公斤,在同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工业产值综合能耗由2007年的0.370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2008年的0.3424吨标准煤/万元,环比下降7.61%。
  
  (四)即发集团:利用海洋生物材料开发新型功能面料
  
  
即发集团创建于1955年,截至2009年5月,已有30多家子公司和分厂,拥有员工1.5万名。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3.78亿元、增长7.17%,出口创汇4.66亿美元、增长18.75%;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6%。即发集团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关键得益于持续创新。
  即发技术中心成立于1996年,200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内针织行业首家,拥有青岛市甲壳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由CNAS认证的国家级实验室,纺织材料检测实验中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即发集团相继开发了海洋生物贝壳质保健针织品、微孔聚四氟乙烯膜及防风透湿功能型面料等产品。甲壳素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脱乙酰壳聚糖,用于纺织产品后具有手感柔软、无刺激、高保湿、保温、抑菌除臭等功能,对皮肤有很好的养护作用,海洋生物贝壳质保健针织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孔聚四氟乙烯膜及防风透湿功能型面料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具有防水、防风、透湿、透气和阻隔微粒等功能,可广泛用于医用防护、国防军事、高效过滤、电子等领域,各项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即发集团把提高管理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严控采购环节和严管生产环节,有效控制了生产成本;通过推进精益生产,加强生产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减少浪费,增加了效益。
  
  二、纺织企业创新模式、特点与问题
  

  山东是纺织大省,也是我国纺织服装重点生产基地,上述四家企业是山东纺织企业中创新活跃且各具特色的企业,对于分析如何依靠创新促进纺织业转变增长方式很有代表性。归纳四家企业创新的基本情况和经验,其创新模式、特点与问题如下。
  
  (一)纺织企业主要从事两种创新
  
  
目前,我国纺织业有两种主要的创新形式,一种是更新装备、改善管理和改进工艺,一种是开发新产品。
  从调研情况看,设备更新以引进为主,管理创新以购买服务为主,自主创新主要集中在改进工艺上,其中不乏重大的原创性技术,如如意集团的高效短流程复合纺纱技术、鲁泰集团的半缸染色技术。
  新产品开发通常是颜色、式样的小修改,或者是跟随国际流行趋势、根据国外客户的详细要求来设计,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力自主开发流行面料。高档面料利润高但市场空间小,中低档产品利润薄但市场份额高,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中低档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同样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创新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高端创意设计和自主品牌少
  
  
从调研企业看,即使是各细分行业内发展最好的企业,其创新活动也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以装备更新、工艺改进和简单新产品开发为主,仍处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微笑曲线”两端的能影响国际纺织市场的创意设计和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非常少。少数企业已经涉足高端市场,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设计高档产品的能力,但产品的主要出路还是贴牌代工。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牌的需求日益增大,国际品牌的本土化进程很快,但国内品牌国际化的进程相对较慢。国内纺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难以与国际品牌相比。
  
  (三)纺织业成本优势正在削弱,需要依靠创新提高竞争力
  
  
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主要是中低层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纺织业成本优势正在削弱,一些中低档产品订单开始流入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2005年我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至今升值已超过20%,纺织品出口价格不断上升,利润空间缩小。劳动力成本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提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业生产成本逐步上升。为保护棉农利益,我国实施棉花进口配额制并征收滑准税,维持国内棉价高于国际棉价约2000元/吨。纺织产品的增值税率为17%,但销项税率为13%,存在4%的差额,实际税负较高。
  我国纺织业整体创新能力薄弱,纺纱、织造工艺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高性能纺织机械主要依靠进口。近年来,国际纺织业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设备机电一体化、纤维织物复合化、工艺节能环保化、产品高科技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等方面,我国虽奋力追赶,仍有不小差距。
  纺织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发展,必须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住中低端市场份额,通过开发高技术产品扩大高端市场份额,这都需要依靠创新。
  
  (四)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加强
  
  
投入巨资取得的技术成果必须得到应用,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可以用于全行业的工艺技术,如果能够顺利出售给其他企业,不仅会给开发技术的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而且将提高全行业的技术水平。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是技术成果扩散的前提。培育自主品牌,首先也必须确保商标不被仿冒侵权,企业才能不断积累,逐步提高商标价值。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阻碍了技术成果扩散和培育自主品牌。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侵权的受害者主要是国内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是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促进纺织业创新的政策建议
  

  为鼓励纺织业创新,达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行业竞争力的目的,制定针对纺织业创新特点和问题的政策显得很必要和迫切。
  
  (一)支持纺织企业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
  
  
尽快落实《纺织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推动棉纺、针织等行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
  建议以事后奖励方式按一定比例补助企业的技改投入和新产品开发费用。对于一些可供全行业使用的技术成果,如提高纺织工艺水平的技术、节约原料染料的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建议有关部门组织推广应用,使技术成果能在行业内扩散。引进国内还不能生产的纺织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全文发布《纺织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执行时间为3年。由于制定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还需要一段时间,真正落实规划的时间很短。建议延长至5年或更长。
  
  (二)鼓励创意设计
  
  
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实力参与能够引领世界时尚流行动向的创意设计,很难和国际知名企业同台竞争。拥有这种高端创意设计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量企业不断努力才有希望获得这方面的话语权。
  建议有关部门整合发布平台,提高发布档次和质量,组织不同规格的面料创意设计大赛、加大奖励力度,营造鼓励创意设计的氛围。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推广专利技术
  
  
知识产权制度是鼓励创新的重要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企业才有动力培育自主品牌,才能转让专利技术获得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经较为完备,但管理和执法保护方面需要加强。
  为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应着力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确权、制止侵权、解决纠纷的效率,使知识产权能够有效行使。
  
  (四)支持企业技术中心
  
  
在目前金融危机影响下,纺织业利润很薄,仍有余力投入研究开发的企业都是纺织业内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如何能够逆势成长,将在行业内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创新,是促进纺织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可行途径。
  建议对企业技术中心的重大研究开发项目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尤其是能够提升整个行业技术水平、降低能耗和污染的项目。

作  者:沈恒超    
单  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课题组    
经济类别:工业经济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日本建设低碳社会对我国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2009-10-14)
 我国纺织业经营模式的演进与整合 (2008-10-01)
 中国的新边疆 (2008-05-19)
 汽车业承担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 (2008-03-01)
 扶持纺机业不应以牺牲纺织业为代价 (2007-09-10)
 2007年中国港口运输形势展望 (2007-06-18)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