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管制应当慎用
朱敏  2008-09-01
摘 要: 价格管制的负面影响巨大:造成了资源加工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威胁到其生存与发展;价格管制妨碍节能减排的有效实施;价格管制会导致整个社会交易成本的极大上升;价格管制会不断增加的价格补贴将使财政不堪重负、难以为继;价格管制对抑制通胀的效果有限,反而会加大中长期的通胀压力;价格管制会强化行业垄断,损害企业效率。因此,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管制传统而且管制也在现实发挥作用的国家,必须防止借干预之名回归长期管制的旧体制之路。
关键词: 价格管制,企业发展,通货膨胀,价格补贴
  价格管制的负面影响巨大,不允许价格上涨,涨价成本会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出口,社会为此付出的成本更为高昂。在一个有着深厚管制传统而且管制也在现实发挥作用的国家,必须防止借干预之名回归长期管制的旧体制之路。价格管制的巨大负面影响决定了其应当慎用。
  
  造成了资源加工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威胁到其生存与发展
  

  截至目前,今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累计上涨43%,在过去的15个月里,石油价格翻了一番,在过去7年里,油价已经涨了6倍。由于成品油售价受到严格管制,炼油企业外购原油的成本上升不能向下游传导,造成了炼油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去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炼油部门分别亏损136.7亿元和206.80亿元,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炼油领域整体亏损高达587亿元,1-5月两大石油集团的炼油毛利分别为-14.64、-14.33、-15.10、-17.01、-23.43美元/桶,亏损愈趋严重。近两年电煤价格持续大幅攀升,累计每吨上涨80多元,加上电厂脱硫成本增加,导致发电企业普遍出现亏损,今年1-5月份,中央5大发电集团公司中除华能集团略有盈利外,其余4个集团公司都出现了严重亏损,发电企业亏损面达到80%以上,部分发电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局面。应该让全社会来分担油价和电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和压力,而不能仅仅由某一个环节来承受,更不应仅让国家财政来补贴。
  价格管制造成事实上的中国补贴世界、穷人补贴富人
  “中国制造”产品畅销世界,除劳动力廉价因素外,所使用资源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偏低的资源价格提高了“二高一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这些产品的大量廉价出口,等于在间接补贴世界。现在境外资金正在进驻到内地各种能源消耗领域,例如石油石化下游领域、依靠油运转的工业加工领域,最终以铝、钢等工业制品的形式走出国门,境外资金便可满载而归,这无异于变相对中国能源资源的掠夺。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透支子孙后代福利的不良形态,终结国内资源免费或廉价时代不仅是经济问题,甚至是伦理问题。价格管制也造成国内不公平的跨地区转移支付,因为目前我国多数炼油厂分布在中部地区,而成品油消耗最多的是东部发达地区,价格倒挂的结果是欠发达地区补贴了发达地区。通过价格管制和财政补贴形成的低油价,实际上使有车族得到了实惠,而政府和无车族间接承担了有车族的成本。
  
  价格管制对节能减排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
  

  中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同时,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我国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节能减排在我国更显其紧迫性。
  在一个物价整体上涨的环境里,能源价格管制造成能源相对便宜,必然促使消费者增加能源消费,甚至可能用能源去替代其他价格已经上涨的商品,放大能源需求增长。低价能源为高耗能企业创造了更大利润空间,造成低效和不合理的能源消费,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15%。在强劲的能源需求面前,行政手段对控制高耗能行为无能为力,只要能源价格不涨,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兴趣就不大,节能减排就没有动力。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高耗能向低耗能转变,必须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能源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否则,节能减排将成为纸上谈兵。
  
  价格管制会导致整个社会交易成本的极大上升
  

  价格管制虽然能够通过行政手段稳住名义价格,但是如果考虑到潜在交易成本的上升,如产品质量降低、数量减少、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取消服务项目、排队、走关系、变相涨价等等,那么价格管制最终对整个社会的效用很可能是负面的,每个消费者必须为此付出额外的不以货币计量的机会成本。价格是一种信息,告诉生产者、消费者供求关系的变化,管制价格就是管制信息,让市场对供求关系产生误判,真实信息并没有就此湮灭,管制不过是延长了真实信息传递的时间,增加了市场获得真实信息的成本。“油荒”的出现,不仅使运输货物不能够及时运到目的地,造成运输货物损坏,而且一路上增加了几倍等待加油的成本。油品短缺使得一些加油站以次充好,变相提高油品价格。而这些运输车辆成本的增加,也必然会把其增加的成本转嫁到下游的消费价格上去。这样,政府对成品油价格的管制,不仅扭曲了整个市场的价格机制,造成了成品油的紧缺,增加企业运行成本,降低企业经营效率,而且它也成了推高物价水平的重要因素。政府对电力价格、农产品价格管制结果都是如此。
  
  价格倒挂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供求紧张
  

  成品油价格倒挂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外价格倒挂,目前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40%-50%,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外成品油价差达到2000元/吨以上,目前的价差则接近3000元/吨,而柴油价差则高达6000元/吨;二是批零倒挂,如柴油批发价大大高于约为6000元/吨的零售价,使得加油站每卖1吨柴油要亏损将近2000元。持续加剧的价格倒挂现象,意味着进口大门已经关闭,使得国内加油站再次陷入油源紧张的困境。油价管制也造成进口成品油以保证国内供应的中石油、中石化更多的政策性亏损,进口积极性大大下降。相反,由于国际市场高油价的刺激,部分企业不顾国内资源紧缺的现状,为追逐利润开始加大出口步伐,今年头5个月深圳口岸出口成品油92.2万吨,出口金额4.7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8.4倍和17.7倍。目前中国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只有国际基准价格水平的一半,许多从事国际运输的企业为降低成本,采取让船舶、飞机停靠我国时加满油再走,造成成品油出口不断上升。电力市场也存在类似情况,目前发电用煤的价格已经放开,但电价还由政府管制,2007年以来的情况是电煤价格大幅上升,造成发电企业亏损加剧,企业就会少发电以减少亏损,这势必使电力供不应求的状况更加严重。价格管制必然导致供求结构失衡,所以“黑市价格”就以扭曲的形态流行于市,管制与市场争权意味着黑市与白市争利,货币的流动性必然带动商品的流动性,特别是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价格放开的条件下,管制措施难以实现当政者的预期目标。
  
  不断增加的价格补贴将使财政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在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亚洲国家在价格管制的同时,普遍进行了补贴。随着国际油价一再突破历史高点,我国财政需要支付的各类价格补贴也水涨船高,今年前4个月光是补贴中石化就达145亿元。摩根士丹利报告估计,中国去年政府隐性补贴总计可达27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0.8%;今年若按原油价格每桶130美元、国内成品油价格保持目前水平不变计算,总补贴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占今年预计GDP的2.2%。目前政府对于电力是没有补贴的,但随着电力企业的亏损加剧,要求补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果按照每度电补贴1分钱,那么2007年需要补贴的额度就将达到325亿元。而今年以来自然灾害严重,仅汶川大地震,中央财政就安排250亿元的抗震救灾投入和700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因此在财政方面并不是十分宽裕。最近亚洲许多国家如印尼、斯里兰卡、印度等纷纷宣布提高成品油价格,降低补贴,有迹象表明补贴制度可能土崩瓦解。虽然在短期内中国还不至于像亚洲其他国家一样迫于财政压力而放开管制,但这种愈来愈高的价格补贴对财政而言显然是难以长期为继的。
  
  价格管制对抑制通胀的效果有限,反而会加大中长期的通胀压力
  

  虽然目前成品油、电力、粮食等一些重要资源的价格被管制,但是其他未被管制的物品如煤炭、铁矿石等上涨带来了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很多石油石化产业链下游的化工产品也都出现了价格上涨现象;进口价格指数趋于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有增无减,这与其他国家没有进行价格管制、从而成本上升较快有关。由于部分资源品价格被管制,导致中下游行业承受成本能力有所增强,但这种承受成本的空间往往被不受管制的资源品所占用,导致其出现更大涨幅。因此,在价格管制实施一段时间后,中下游产品成本依然保持较快上升,同时通过传导效应对CPI形成压力,从而使价格管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价格管制等于发出了通胀加剧的信号,因此更可能强化人们的通胀预期,从而导致更猛烈的抢购风,加剧通胀率的上升。价格管制把当期的通胀压力向后推迟,拉长了整个通胀周期,而且延缓当期通胀压力的后果是经济的失衡无法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即时的调整。价格管制一旦启动就会由点及面,积少成多,从需要理由到不需要理由,从临时性的应急措施到挥之不去的长期政策。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价格管制在实施的短期内行之有效,一旦放开就会发生报复性反弹,管制的时间越长,反弹的幅度就越大。
  
  价格管制会强化行业垄断,损害企业效率
  

  目前我国石油行业呈现明显的寡头垄断局面。在政府定价的情况下,投资放开还不足以吸引外资和民营进入,国企一家独大,越做越大。因为当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时,价格管制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确定、可预测的商业运行环境。只要政府愿意,国企是可以亏损的,资金链也是不会断的。目前的油价倒挂对于中石油和中石化来说只是短期影响,最终政府会被迫调价或补贴。成品油调价滞后的牺牲者必然是民营油企,近期很多民营加油站要么被中石化、中石油收购,要么关门停业或惨淡经营。而中石油和中石化则趁机低价收购,加强垄断,成就中长期垄断利益。
  价格管制还会造成企业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由于相对垄断的市场地位和价格管制,石油国企的精力必然放在和政府讨价还价上,放在要求政府提高价格和增加补贴上,而不是依靠改善管理、技术创新、优质服务来提高赢利。长期而言,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替代不确定性,如果由于价格管制造成低效率的石油国企和石油消费,最终的受害者一定是消费者,如果这一代人没有付这个账,下一代人一定要付,而且稀缺和环境成本会使代价更高。价格扭曲导致企业各类资产、业务的价值和成本评估失真,内部管理需要人为调整指标,管理协调的成本很高;对外合作方面,由于双方价值评估体系不同,往往谈判和推进都有困难。

作  者:朱敏    
出  处:中国经济时报
单  位:国家信息中心    
经济类别:财经政策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当前通货膨胀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2008-08-28)
 政策放松不合一保一控内在要求 (2008-08-14)
 是紧还是松--货币政策取向分析 (2008-08-11)
 抑制通胀需要积极合理的财税政策 (2008-07-28)
 防通胀、保增长需要更加积极地运用财政政策 (2008-07-21)
 我们需要怎样的货币政策组合? (2008-07-15)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