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研究 |
王春雷 2010-09-03 |
摘 要: |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消费增长,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并已初见成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规模达5500亿元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在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关键词: |
金融危机,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税收政策 |
|
|
一、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趋势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1、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变动轨迹
1979-2008年,尽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却平均每年以0.44个百分点的幅度下降。其中,最终消费率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8年的48.6%;居民消费率由1978年的48.8%下降至2008年的35.3%。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与投资率不断提高相伴随的是,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01年后,我国最终消费率一直低于60%,远远低于世界70-80%的平均水平。
2、.我国城乡间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1978-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2000-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2%。从消费支出看,1978-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3.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1.5%,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之比由1978年的1∶2.91扩大到2007年的1∶3.63。
(二)居民消费率下降成因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但把居民消费率偏低简单的归因于储蓄率、投资率过高所致是不全面的。居民消费率偏低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占比不断缩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因素有关。
1、居民收入偏低,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
(1)GDP初次分配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不断下降。
近年来,我国GDP以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在GDP初次分配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以前劳动者报酬比重一直在50%以上,直到2004年降至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降至40.6%。
(2)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居民收入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抑制国内居民消费。我国居民的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严重影响居民消费能力。1996年,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格局中,我国的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比例为17.1∶13.6∶69.3。到2005年,其比例变化为20.7∶19.2∶59.8,居民收入比重下滑了9.5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占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企业收入占比提高了7.5个百分点。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由1990年的78.2%降至2007年的72.7%;政府消费由1990年的21.8%提高至2007年的27.3%。
2、城乡居民的平均和边际消费倾向均呈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呈下降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由1990年的0.85下降到2007年的0.73和0.78。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90年代逐步提高,2002年分别达到0.86和0.85,之后呈下降趋势,2007年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64、0.71。
3、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制约消费率提升
我国城乡居民二元消费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各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也抑制了消费率提升。我国居民财富及收入分配极不均衡,贫富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看,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大大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扩大化趋势,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57∶1,2008年为3.31∶1。收入差距过大意味着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而这一部分高收入者的消费是有限的。2007年我国按收入等级分不同收入组别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为95.87%,而最高收入户仅为62.44%;农村居民低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为124.1%,而高收入户仅为75.9%。
4、公共服务水平低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影响居民消费预期
我国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相对不足,居民用于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的负担较重,失业和养老没有充分保障。2006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0%,而发达国家在4-6%之间,巴西、俄罗斯、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也在3%以上。我国公共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4%,而发达国家在6-9%之间;在我国医疗卫生总支出中,个人支出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59%降到2006年的49.3%,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为5.1%,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现行刺激居民消费税收政策效应分析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消费增长,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并已初见成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规模达5500亿元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在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减税政策对居民收入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1、调整个人所得税政策。从2008年3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每月1600元提高到每月2000元;从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2、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2008年4月24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3‰改为1‰。2008年9月19日起,由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调整后每次证券交易的印花税税负降低了84.3%。
3、延续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保就业、保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可上下浮动20%。
4、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
在上述税收政策配合国家其他促就业、保增长、增收入的政策措施影响下,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格局。扣除价格因素,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5%。
(二)车购税优惠政策促进汽车生产和消费。
为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推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对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购置的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2010年1月1日起,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自2009年1月1日实施燃油税改革、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再加上汽车下乡、汽车报废补贴、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相继推出,推动了汽车产业平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汽车消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364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史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中国已经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其中,受购置税减半政策刺激影响,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共销售719.55万辆,同比增长71.2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9.65%。
(三)住房消费税收优惠政策带动房地产投资、促进住房消费。
2008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自身调整和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出现了房屋销售面积急剧下滑的局面。为稳定住房消费,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减轻购房者负担、提高支付能力。2008年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2009年1月至12月,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5年(含5年)转让免征营业税改为超过2年(含2年)转让免征营业税等。在这些政策和其他一些因素作用下,我国住房消费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回暖趋势,商品房销售的增长成为内需增长中的一大亮点。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3.9%。商品房销售额43995亿元,比上年增长75.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80.0%。
尽管2008年以来我国刺激消费税收政策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结构性减税的重点或重心也需要适时做出调整。实际上,2008年推出的10个减税项目、大约2800亿元的减税规模以及在此基础上2009年推出的9个减税项目、大约5500亿元的减税规模主要是降低了企业税费负担,受益者多为企业。虽然涉及居民的减税项目较多,但减税幅度并不大。在我国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占税收的比重近60%,个人所得税仅占税收收入7%左右的税制结构下,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影响不大,刺激居民消费作用有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面临新的挑战,结构性减税政策承载着实现多元化宏观调控目标的任务,为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方向和重点需要相应做出调整。
三、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实施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税收政策,增加居民收入。
1、适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
从1995到2007年,我国GDP增长了2.37倍(名义增长率),营业盈余增长了3.87倍,生产税净额增长了2.73倍,而劳动者报酬仅增长了1.56倍。劳动者报酬增长率远低于其他部分,存在国民收入分配由居民向企业和政府的转移。究其原因,固然与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机制、政府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有关,但与我国实行的以间接税为主体税的税制结构模式不无关系。我国增值税和营业税占税收的比重接近税收收入的一半,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最终负税人是个人,可以断定确实加重了居民的税收负担,制约了居民收入增长,影响了居民消费。因此从长期来看,为适应税制结构调整的需要,应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提高所得税比重。目前,我国17%的增值税基本税率水平高于周边国家(地区),在当前形势下,适度降低我国增值税基本税率(如降至13%)是必要且可行的。
2、在再分配领域,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
居民中低收入群体是消费意愿最为强烈的群体。要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就必须着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为此,应积极利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性调控,对低收入群体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范围。从短期看,不应把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完善重点放在税前扣除标准提高方面,而应考虑适当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切实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增强个人消费意愿。首先,应降低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45%,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是相当高的。如目前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35%,英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40%;我国香港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只有17%。其次,现行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档次明显偏多,级距过小,造成中等收入的纳税人税负增长过快。可考虑拉大工资、薪金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级距,减少税率档次,降低中、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税负。再次,提高劳动报酬所得、稿酬等收入的税前扣除标准。建议对主要收入来源于劳动报酬和稿酬的独立就业者,提高其税前扣除标准,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从长期来看,必须尽快增大综合计征的分量,加速奠定实行综合计征的基础,实施个性化的所得费用扣除并将其调整制度化。
(二)实施调节经济结构的税收政策,促进居民消费。
我国税收政策不能仅着眼于短期效应,调节短期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还应兼顾长期发展问题,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促进消费与投资的协调,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目前居民消费率偏低不是简单的由于储蓄率过高所致,而是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投资率过高的经济增长格局有关。因此,税收政策的能量应该释放到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方向上来。例如,突出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疏通和拓宽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渠道。降低税收增速,使税收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相一致,减少“国富民穷”现象。
利用税收政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内部结构、大力提升服务性消费水平是实现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过程。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应加快服务业产业的提升和改造,积极拓宽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消费热点,创造一个良好诚信的服务性消费环境。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等居民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改善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实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实施缩小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扩大居民消费。
完善税收调节机制,缩小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各个阶层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其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是扩大居民消费的重点和关键。应利用税收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由于农业初级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购买的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农膜、化肥、农机等)进项税也得不到扣除,可以考虑实施增值税免、退税政策。对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就业者比照下岗职工再就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吸纳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比照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给予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工业化的税收政策。建立鼓励生产要素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税收政策。应尽快制定适应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税收制度,建议对所有企业和个人转让农业土地使用权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农民只有获得可以自己支配、处置的资产,才有参加市场经济竞争的资本和立足之地,并使多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土地使用权流转,释放出更多财富,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才能启动。
(四)完善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完善当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税收政策机制:正确处理推动科技进步与促进就业政策之间的关系,税收政策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经营项目倾斜。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制定促进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税收政策;对所有吸纳失业人员和增加就业的企业,不分经济类型,不分行政区域,不分行业和产业类型(除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外),只要雇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一律给予按照吸纳失业人员的企业以同等的税收待遇。扩大优惠政策的适用对象,除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外,优惠政策的适用对象应扩大到所有新增劳动力和“农转非”人口。我国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消费环境,仍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议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收入预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