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毕吉耀,张一,张哲人 2009-09-07 |
摘 要: |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包括: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美元国际地位削弱、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等。本文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复苏加大了我国扩大内需的紧迫性;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能源资源争夺加剧继续影响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干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 |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绿色产业,人民币国际化 |
|
|
“十二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领先的优势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也存在严重的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仍有待开发,无论是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还是增加就业仍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仍有待提升,需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来促进现代化建设。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诸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需要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还会进一步提高。
经济全球化是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资源、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将在曲折中继续深入发展,将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诸多机遇。一是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规模扩大和进一步开放稳定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二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拓宽能源资源供应渠道。
(二)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
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但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依然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完成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竞相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预示着未来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方向,这为“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首先,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其次,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正在全球兴起,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为我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步伐,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变我国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处于低端的不利地位,提供了重要契机。最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提供了重要机遇,发展这些绿色新兴产业也有利于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美元国际地位削弱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
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主要依托加工制造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参与全球化程度不高,长期受制于人。随着我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特别是美元汇率起伏不定,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和巨额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的不利影响日益增大。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能力,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就必须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经济金融强国转变。在确保国内金融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尽早成长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不仅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而且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经济金融强国。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削弱。从长期看有可能大幅贬值,这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首先,美元国际地位削弱刺激国际储备货币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为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提供更大的空间。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具备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物质基础,人民币完全有可能最终成长为与美元、欧元等并驾齐驱的国际货币。其次,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中国等新兴大国在推动建立更加均衡和公平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这将有助于我国加快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最后,为寻找更加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降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许多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为人民币首先实现区域化带来新机遇。我国也适时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和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进行了有益尝试。
(四)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规模已位居世界前三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连续十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近年来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话语权仍然不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重要国际机构中的投票权不能反映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导致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我国发挥应有的国际影响力,维护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此消彼长,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这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提升国际影响力带来诸多机遇。首先,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进行改革,增加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这将增加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扩大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的影响力。其次,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正逐步取代仅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金融事务中最为重要的对话磋商协调机制,八国集团与新兴大国的“8+5”对话机制也在不断加强,“金砖四国”的对话协商有可能机制化,这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最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这有利于我国和发展中国家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复苏加大了我国扩大内需的紧迫性
2003-2007年,世界经济以年均 4.6%的速度快速增长,我国经济也连续保持 10%以上的高速增长,外需持续扩大拉动我国外贸出口更是以高达25%以上的速度增长,外贸顺差从 255亿美元急剧扩大到 2627亿美元。与此同时,消费率持续下降至 35.5%,固定资本形成率则高达40%。这种情况表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由于投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由出口引致,因此经济增长实质上主要靠外需拉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外需急剧缩减,我国外贸出口连续大幅下滑,并通过外贸关联行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导致工业生产大幅回落、经济增长急剧减速和就业形势恶化,充分暴露出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需存在巨大风险。
“十二五”时期,我国增加外贸出口将面临更多外部因素制约,难以继续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紧迫性加大。一是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复苏不利于全球需求恢复,外需减弱将制约我国出口快速增长;二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由于这些国家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其进口需求下降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三是一些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有可能加强对国内市场的保护,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措施势必增多;四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很可能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为借口,设置诸如碳关税之类的绿色壁垒,严重影响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
(二)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占经济比重超过50%,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工业中占有相当比重,很多工业生产制造环节还在使用落后设备和技术,高污染的小钢铁、小焦炭、小水泥、小电石、小火电和小煤矿等屡禁不止,造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节能减排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不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大,而且发达国家也会从各方面施压,要求我国承担减排责任,这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国际能源资源争夺加剧继续影响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
人均资源不足、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等主要矿产资源大量依赖进口,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不仅增大了我国经济发展成本,而且影响到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阶段,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确保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能源资源供求紧张暂时有所缓解,但供求关系长期偏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受政治、经济、安全等因素影响,国际上围绕能源资源的争夺还会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能源资源供应安全;二是出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家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设置种种障碍,有可能影响我国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基地;三是国际能源资源价格仍有可能继续大幅上涨,能否以合理价格稳定地获取能源资源,始终是确保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和降低工业化成本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四)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干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由于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很高份额,加之一些外贸企业过分依赖价格竞争,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层出不穷,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至今仍不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使得我国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投资保护主义措施的干扰,特别是在海外资源合作开发、金融企业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以及敏感行业和领域的海外收购等方面,遇到的障碍和限制更多。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我国对外经济的顺利发展。
“十二五”时期,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措施还会继续干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一是除了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外,诸如碳关税之类新型保护主义措施还会层出不穷,加之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还会增多,并由此引发更加频繁的贸易摩擦;二是我国正在成为对外投资大国,会有更多的企业本着互利共赢原则“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但也不可避免地与东道国发生利益纠葛,一些国家出于种种考虑,有可能采取各种形式的投资保护主义措施,防范和限制我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三是我国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正处在快速成长期,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将更多地进入到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但由于金融行业的敏感性,一些金融业务会受到金融保护主义措施的限制而无法开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