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劳动生产率效应 |
孙文远,姜德波 2010-11-05 |
摘 要: |
随着国际分工中产品内分工的不断增加,国际分工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产品内分工这一新兴分工模式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分析了产品内分工促进生产率增长的可能途径,并利用双三角地区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双三角地区,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的加强对于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
关键词: |
产品内分工,劳动生产率,技术溢出,生产率效应 |
|
|
--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验研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生产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现象,国际分工向产品内国际分工转化。产品内国际分工实际上就是包含在产业内分工的范围以内的垂直专业化产业内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展开结构,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就是由多个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按照徐康宁、王剑的观点,所谓产品内国际分工是指参与分工的国家与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客观条件在一个产品内部的不同生产阶段和价值链层面上展开的国际分工形态。产品内国际分工一般要符合三个条件:第一,一个产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生产;第二,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中至少有部分中间产品来自于另一国;第三,一国利用他国提供的中间产品生产的产品中又会部分或全部用于出口。
产品内国际分工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生产率的影响。因此,研究新的国际分工形势对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揭示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评述
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Glass和Saggi较早从事产品内国际分工和生产率影响的研究。他们建立了一个包含南北国家厂商的产品周期模型,认为离岸外包形式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可以降低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发达国家有更多的资源开展创新活动。
Egger和Egger研究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低技术工人的生产率影响,用了欧盟12国22个制造业1992~1997年的数据。他们使用了CES特性生产函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指标是外包程度,研究发现,在短期,一个1%的外包密度的增长会导致低技术工人劳动生产率0.18%的下降;相反,在长期,剔除经济下降的特别效应,这个效应达到0.53%的增长。这种短期负效应和长期正效应的差异,能够被短期流动性所解释,至少在12个欧洲国家与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相关。例如,当生产外包转移到海外,在一个给定的就业水平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必然下降。
Amiti和Wei的研究关注一般劳动生产率,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增长的效应,这与Egger和Egger关注低技术工人的生产率不同。他们的分析使用Cobb-Gouglas生产函数的更标准化的框架,将产品内国际分工区分为物质外包与服务外包。Amity和Wei发现在物质外包中,没有特别明显的生产率效应,但在服务外包中都有较大效应。依赖于模型设定,服务外包程度的1%的增长能产生劳动生产率的0.43~0.57个百分点的增长。但Amiti和Wei从美国总量水平上研究了离岸外包的效应,研究发现在美国离岸外包中几乎没有正的生产率效应,这与先前自己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
Grzig和Stephan分析了德国制造企业1992~2000年的面板数据。他们预测厂商的行为(用每雇佣者回报和销售回报来测量,其中雇佣者回报可以用来解释生产率),使用了3种测量外包的方法,都与外部劳动力成本相关。Grzig和Stephan发现外包具有一个显著的生产率效应,这种效应与物质外包是正相关的,但是对于服务外包却是负相关的。
Calaberse和Erbetta分析意大利汽车产业工业部门1998~2001年间的外包效应,样本包括意大利Piedmot地区的465个工厂。与其他实证研究使用微观数据相比,他们使用了三种测量外包的方法。第一,物质外包,第二,服务外包,第三是一体化变量。尽管在那个时期意大利汽车产业劳动生产率是下降的,然而Calaberse和Erbetta发现物质外包似乎明显减少这种下降,也就意味着物质外包具有正的劳动生产率效应;然而,服务外包的效应却是不清楚的。
Girma和Grg使用了英国三个不同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制造业)1982~1992年工厂(包括大的超过100人的工厂)层面的数据。在化学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是正的和显著的,且后者的效果是前者的3倍强;在电子工业外包的效应显著为负。
我们发现,从已有文献看,来源于物质和服务外包的积极生产率效应的结论并不一致,某些结论甚至相互矛盾。这可能依赖于使用数据是厂商层面还是产业层面的,考虑的是长期效应还是短期效应,分析的是大国还是小国,以及各种分析工具的差异,总之,各种文献研究的前提假设、数据种类、研究模型、采用的工具变量、研究的对象国家、甚至不同产业的多样性,都有可能导致结果的多样性。
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关注。孙文远,任志成对国际上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生产率效应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孙文远,臧新,任志成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江苏就业的影响;蒲华林利用中国零部件贸易数据分析了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顾磊从国际外包的角度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张纪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技术扩散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了促进作用;而胡昭玲则利用工业行业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积极影响,并且,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与行业特性密切相关。资本密集型行业与出口密集度高的行业表现出更快地参与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去的趋势,在这些行业产品内国际分工促进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也更显著。国内学者的观点和结论,与国外学者结论多样性相比较,更为集中,总体上来说,似乎更偏向于积极效应的分析,但是也存在不同行业的差异。
本文拟从实证角度研究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集中于双三角地区。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包括模型设计与实证研究的思路,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结果与解释,第四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1.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的影响途径
较多的学者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可能的影响途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利益的获得。通过产品内国际分工,使得产品生产链条拉长,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产品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跨国公司为实现其全球战略对整个产品价值链进行拆分,将外围业务外包出去从而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绩效,而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最终产品上没有竞争力,那么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外包的外围业务可以在某些生产环节上发挥优势。各国参与全球分工的企业都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进行生产,通过利用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成本及生产力的差异,使企业的成本产出曲线斜率不断向下倾斜,即产品的边际成本随产品生产过程的分解而递减,这种递减趋势实质上就是生产各环节外包后规模收益递增的体现。各环节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规模经济收益就成了生产率提高的源泉。
(2)技术进步和技术溢出效应。通过产品内国际分工,中间产品的增多,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新技术的使用,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企业被纳入到跨国公司的产品内国际分工产业链中去,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是一个吸收经验、提高技术、获取技术升级的良好机遇。随着跨国公司产品生产链不断向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延伸,跨国公司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相对先进的生产设备、产品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发展中国家企业原有的产品可能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变,该产业的知识、技术含量将增加,通过“干中学”和技术外溢过程,产业将得到优化升级,这也带动了该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从而提高相关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3)企业和产业组织创新的收益。随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边界不断改变。Sturgeon分析了美国电子产业中的合同制造现象,认为纵向外包和水平专业化是公司发展的两种趋势,而这两种趋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效应,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结构---模块化生产网络。在这类模块化产业中,领先的企业把某些产品模块的生产外包给专业化的承包企业,后者在供应不同客户产品时则可采用相同的生产过程;不断扩大与完善的外包网络要求企业或产业的组织进行创新,而适应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组织创新或产业创新将会提高生产率。外包导致这种收益的结果也是麦肯锡的观点,他们认为美国将外包服务转移到印度后,在获取劳动力成本节约后,如公司的设计进程被重组,他们的成本又会下降30%~35%。
2.模型设定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cobb-gouglas)生产函数,本文提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来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的关系。设拓展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如下:
Y=A(vss)KρLγ(A>0,0<ρ<1,0<γ<1)(1)
式中,A为技术系数,表示技术知识,它是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VSS的一个函数,这意味着产品内国际分工改变或影响了厂商的潜在生产技术。假设生产函数是凸的,Y为总产出;K为资本总量,L为劳动投入,ρ、γ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方程(1)两边除以L可以得到方程(2):
y≡Y/L=A(vss)KρLγ-1(2)
对(2)式两边取对数,考虑所使用的地区数据,用产品内国际分工影响技术要素发生作用是一个普遍的做法,通过允许它改变对数线性生产函数的截距项来进行。这样,参考Amiti和Wei等的研究,基本的回归方程采取如下形式:
logyit=β0+β1 logVSSit+β2 logKit+β3 logLit+εit(3)
β0为常数项,βi为待估计系数,εit为误差项,yit表示第t年i市的人均产出水平即劳动生产率,VSSit表示t年i市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Kit为t年i市当年资本总量,Lit表示t年i市劳动力就业数量。
考虑到相关控制变量如技术、工资率、市场交易效率等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回归方程设定为:
logyit=β0+β1 logVSSit+β2 logKit+β3 logLit+β4 logDit+εit(4)
其中,Dit是控制向量,包括:Fru it为基础设施,用市政建设中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表示;Tech it为技术因素,用当年申请三项专利数量表示;Tran it为市场经济效率,用年货运量表示;Hum it为人力资本,用高校在校人数代替;W it为工资水平,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表示。
本文在对双三角地区进行回归分析时,采用2004~2007年的各市的面板数据来具体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生产率影响,各变量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专题数据《“双三角”统计数据》(2006~2008)。在实际回归时,劳动生产率为全员劳动生产率(y),单位为元/人年。
VSS为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度量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的主要方法是计算进口中间产品或出口产品投入占总投入、总产出或总出口的比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Hummels,Ishii和Yi建立的VSS指标,即计算出口中进口中间产品的比重,VSS比重越大,表示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越高。其计算公式:VSS=VS/X,式中,VSS代表一国或地区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指数,VS代表一国或地区的产品内国际贸易额,X代表一国或地区的总出口额,产品内国际分工指数实际测量了每一单位出口中产品内国际贸易额份额。本文在回归分析中使用历年的加工贸易额占GDP的百分比对VSS进行替代,因为双三角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更多地是通过加工贸易来进行的。
三、实证结果与解释
表1给出了针对双三角洲地区二十七个城市④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产生了4个不同方程的回归结果。方程(1)仅考虑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回归结果,方程(2)给出了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分析所包含的几个重要变量的回归结果,方程(4)为包括先前假设考虑到的所有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在方程(4)中,技术因素(TECH)并没有通过检验,可能与用专利申报数来表示技术的替代指标有关系,可能现实中更多的技术进步表现为非专利的技术进步,基础设施指标(FRU)也不显著。方程(3)则是剔除方程(4)中不太显著变量的一个回归结果;各方程回归都分别列出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结果,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Hausman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较为合适。因此,我们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来解释实证的结果。我们发现,4个回归方程得出的结论是基本类似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系数都为正,表示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具有积极意义。
在具体的定量分析中,不失一般性,我们选择以回归方程(3)的结果来进行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估计值为0.268,在5%的水平下显著。由于取的是自然对数,说明双三角地区整体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变化每增加1%,当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平均增加0.268%;劳动力就业数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系数的估计值为-2.119,说明双三角地区平均劳动力就业数量变化每增加1%,当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平均减少2.11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的估计值为0.252,说明双三角地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程度变化每增加1%,当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平均增加0.252%;工资水平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的估计值为0.843,说明产出水平程度变化每增加1%,当年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加0.843%;人力资源水平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的估计值为0.135,说明人力资源水平程度变化每增加1%,当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平均增加0.135%;市场经济效率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的估计值为0.976,说明双三角地区市场经济效率变化每增加1%,当年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加0.976%。模型(1)~(4)对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影响的系数范围为0.023~0.677,说明双三角地区整体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变化每增加1%,当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平均增加0.023%~0.677%。
表1: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生产率效应
|
(1) |
(2) |
(3) |
(4) |
|
RE |
FE |
RE |
FE |
RE |
FE |
RE |
FE |
β0 |
7.950*** |
5.3404*** |
9.637*** |
4.468 |
1.380 |
-2.119* |
2.927* |
-0.222 |
(0.441) |
(0.614) |
(0.469) |
(1.467) |
(1.167) |
(0.973) |
(1.290) |
(1.747) |
logVSS |
0.392*** |
0.677*** |
0.0430* |
0.066* |
0.023* |
0.268** |
0.069* |
0.196* |
(0.0477) |
(0.067) |
(0.073) |
(0.124) |
(0.066) |
(0.087) |
(0.067) |
(0.113) |
LogL |
|
|
-0.705*** |
0.296** |
-0.065* |
-2.119** |
-0.504*** |
-0.426* |
|
|
(0.122) |
(0.327) |
(0.048) |
(0.973) |
(0.137) |
(0.311) |
LogK |
|
|
0.832*** |
0.727*** |
0.272* |
0.252*** |
0.320 |
0.121* |
|
|
(0.095) |
(0.153) |
(0.111) |
(0.087) |
(0.122) |
(0.158) |
logHum |
|
|
|
|
0.068* |
0.135*** |
0.043 |
0.013 |
|
|
|
|
(0.049) |
(0.087) |
(0.052) |
(0.088) |
LogW |
|
|
|
|
0.953*** |
0.843*** |
0.777*** |
0.945*** |
|
|
|
|
(0.126) |
(0.175) |
(0.136) |
(0.213) |
LogTra |
|
|
|
|
1.175* |
0.976** |
0.056 |
0.073 |
|
|
|
|
(0.117) |
(0.165) |
(0.088) |
(0.131) |
LogFru |
|
|
|
|
|
|
0.0506 |
0.212*** |
|
|
|
|
|
|
(0.051) |
(0.069) |
LogTec |
|
|
|
|
|
|
-0.022 |
-0.050 |
|
|
|
|
|
|
(0.036) |
(0.0408) |
AR2 |
0.376 |
0.929 |
0.668 |
0.954 |
0.7233 |
0.973 |
0.774 |
0.973 |
F |
45.677*** |
39.788*** |
50.64*** |
58.938*** |
71.749*** |
99.387*** |
32.682*** |
86.252*** |
DW |
1.071 |
2.017 |
1.751 |
2.636 |
1.503 |
2.152 |
1.451 |
2.64 |
Hausman |
36.402 |
20.150 |
18.798 |
32.706 |
(P值) |
(0.0000) |
(0.0002) |
(0.0009) |
(0.0001) |
观察值 |
75 |
75 |
75 |
75 |
75 |
75 |
75 |
75 |
注:统计软件为Eviews6.0。*,**,***分别表示在10%、5%、l%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标准差。RE(Random Effects)为随机效应,FE(Fixed Effects)为固定效应;FE估计的Hausman检验的零假说是FE与RE估计系数无系统性差异。
模型(3)AR2达到0.90以上,DW值为2.152,说明有较好的拟合优度。说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劳动生产率效应为正,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双三角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们选取中国双三角地区二十七个城市的数据,建立了一个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产生的生产率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我国双三角地区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存在着产品内国际分工,并且,这种分工形式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尽管不同的回归方程所显示的效应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方向是一致的。
产品内国际分工带来了国际分工程度的深化与细化,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双三角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逐步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全球价值链之中,并且能够充分利用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全球片段化生产工序分工的资源整合中获得一定的分工地位,产生了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了该地区整体的生产率水平。
产品内国际分工同时为双三角地区工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产品内国际分工不仅能够提升基础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它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产业升级有了新的内容,所谓“升级”不再仅限于最终产品意义上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移,也意味着同一行业内部沿产品价值链的攀升。我国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仍是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应当充分发挥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通过产品内分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承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也应注意产业选择问题,发展产品内国际分工应以产值比重大、要素生产率提高快、技术提升空间大的行业为重点。
我们认为,双三角地区经济应该加速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继续增加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使得产业链加长,产品种类增加,一方面通过承接国际外包业务活动提高该地区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增加国际交往的强度。
当然,由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资料和数据积淀不足,产品内国际分工课题的研究普遍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实证分析不充分等问题。随着跨国生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以下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1)如何为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生产率效应构建一套系统化、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并为此建立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分析指标。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理论方面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而实证分析时采用的指标又各不相同,造成不少研究成果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因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2)如何进一步丰富针对中国其他地区的研究和各地区的比较研究,甚至行业的研究,也是一个值得拓展的方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