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经济平衡实现科学发展
汪海波  2007-01-05
摘 要: 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总量部分失衡既有紧迫性,又有可能性。但这涉及众多方面。作者在文章中就治理当前经济偏热并防止向过热发展问题提出若干设想。第一,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似乎要放在继续治理经济偏热,并防止由偏热变成过热。第二,治理经济偏热并防止过热的重点,主要在控制投资率。第三,要加强货币、财政和计划三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力度。第四,要加大经济、法律和行政三大手段的宏观调控的力度。第五,要从资金、土地和市场准入三大源头上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最后,需要强调指出:解决上述失衡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在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这样,就可以把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真正地逐步地落到实处。
关键词: 经济平衡,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在党的十六大以后相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指引下,200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延续了良好发展态势。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方面,除了经济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存在问题以外,经济失衡也很突出。其中包括经济总量部分失衡,社会总需求部分地超过了总供给,形成经济偏热。从本质上说,经济冷热的根本标志,就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或大于总供给;其冷热程度就是小于或大于在供给的程度。之所以说当前存在经济偏热,就是因为社会总需求只是部分地超过了总供给。当前这种偏热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偏快。但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增速已经连续4年(2003年-2006年)增长偏快。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总量部分失衡既有紧迫性,又有可能性。但这涉及众多方面。这里仅就治理当前经济偏热并防止向过热发展问题提出若干设想。
  
  第一,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似乎要放在继续治理经济偏热,并防止由偏热变成过热。其根据是:(1)就改革前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经常发生偏热和过热。(2)就当前现实看,推动中国经济偏热并可能走向过热的主要因素的投资率过高,而且继续走高的压力很大。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出口增长总是说来仍很强劲。(3)就形成的机制和要素来说,当前由地方政府利益主导的、并由各类企业(包括公有、私有和股份制企业以及工商、金融和出口企业)利益和部门利益形成的投资膨胀机制并无多少改变。就拉动我国经济增加另一个重要因素出口来说,加工贸易约占我国外贸一半的情况,一时还难以有大的改变。这是其一;其二,近年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看好。据世界银行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达到3.9%。这样,世界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量仍然很大。需要说明:强调当前要把治理经济偏热作为重点,并不是不要警惕经济发生偏冷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当前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国内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产能和产品都有过剩的情况。二是我国外贸、石油和棉花等对外依存度都很大,而这方面不确定因素又很多。此外,还要考虑,近年加强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还有一段滞后时间。
  
  第二,治理经济偏热并防止过热的重点,主要在控制投资率。控制投资率的重点有在于治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并由各类企业和部门的利益形成的投资膨胀机制。同时,在外贸方面,要实现重在鼓励出口创汇向鼓励转换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外贸质量,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缩小外贸顺差的方向转变。还要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率,并适当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弹性,以逐步缩小外贸顺差。
  
  第三,要加强货币、财政和计划三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力度。在货币政策方面,2006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进一步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而且使用的频率很高。仅从2006年4月到11月,就两次提高了利率(一次为提高贷款利率,一次为提高存贷款利率),三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每次提高0.5个百分点,由7.5%提高到9%)。这对于抑制经济由偏热向过热发展,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实施力度不够大,以致宽货币、宽信贷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2006年8月末,货币(M1)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4.1个百分点;各项贷款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6%。与此相联系,过高的投资率和偏高的经济增速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2006年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比重达到42.2%,比去年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达到10.7%,比去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当然,形成这一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这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货币政策,其实施力度不够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财政政策方面,近几年来,适应积极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的转变,长期国债和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这两方面还有压缩空间。这样做,是稳健财政政策(中型财政政策)适度向从紧方向微调的体现,正好适应了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同时要着力调整支出结构。在计划方面,加大约束性计划的推行力度。2006年上半年,作为约束性计划指标的能耗和排污指标没有完成。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计划执行不力,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要加大经济、法律和行政三大手段的宏观调控的力度。总的说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实行这三大手段方面,要逐步实现以经济和立法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转变。但在当前,由于众多条件的限制,有些经济手段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适当重视法律和行政手段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之所以要强调法律手段作用,首先是因为当前相当普遍地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当前商业行贿和政府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在这里,法律不仅是在一般意义上作为调控经济的手段,而且在特殊意义上作为惩治行贿和贪污,从而为贯彻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扫清道路的强有力工具。之所以强调行政手段的作用,也不只因为它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的手段,而且因为当前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投资膨胀在许多方面都是行政行为。这样,行政手段就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当然,采用行政手段要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并注意要为逐步实现居于主要地位的经济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创造条件。
  
  第五,要从资金、土地和市场准入三大源头上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同治理1992年经济过热相比较,从治理2003年经济偏热开始,就提高了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要素在调控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把好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近年来,又进一步提出从技术、环保和安全等方面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这些政策的提出和完善在治理2006年经济偏热并制止其向经济过热转变方面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今后仍需坚持和完善,并加大实施力度。这里只是再就严把土地这一闸门的重要作用做进一步分析。在当前我国城镇化提速和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地位上升的条件下,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作用也在增强。这是其一。其二,我国土地少,相对资金的供求矛盾来说,土地更为紧缺。其三,出卖土地的收入是当前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一项极重要来源。据报道,仅是2004年这一年作为地方政府小金库主要组成部分的卖地收入就达到了6150亿元,相当于见诸统计的地方预算外收入4348.49亿元的1.43倍。从这方面说,把住了土地闸门,就是在很大程度把住了资金闸门。还要进一步指出:在当前把住土地闸门同时又是把住国有和公有资产流失的最重要闸门。回顾改革以来的历史,有三次大的寻租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三次国有资产的大流失。第一次是在1980年代,与产品价格方面计划价与市场价并存相联系,诱发了第一次大的寻租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有资产大流失。第二次是在1990年代,与国有小企业出卖和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造的不规范相联系,诱发了第二次大的寻租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第二次国有资产的大流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与21世纪初国有和集体土地出卖相联系,又一次诱发了大的寻租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有和集体资产的大流失。这里还要提到:2003年以来,对冷热并存的不同产业和不同经济活动实施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行之有效,还要继续实施,并加以完善。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解决上述失衡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在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这样,就可以把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真正地逐步地落到实处。

作  者:汪海波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单  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经济类别:宏观调控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罗奇:中国重写经济发展剧本,增长再平衡问题紧迫 (2006-12-13)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解析 (2006-10-20)
 2005年我国劳动就业工作与2006年展望 (2006-07-15)
 十五期间经济增长内涵化的核算 (2006-06-12)
 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 (2006-06-02)
 功夫下在“中”上 (2006-05-12)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