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金融动荡谈我国新型国际化战略
张建平  2008-11-25
摘 要: 目前美国正在经历自上世纪30 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威胁,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正在增加。在本轮金融大动荡中,银行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并正在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为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防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采取全面措施救市,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这次全球金融动荡正在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从而对我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对我国实施新型国际化战略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
  目前美国正在经历自上世纪30 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威胁,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正在增加。在本轮金融大动荡中,银行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并正在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为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防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采取全面措施救市,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这次全球金融动荡正在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从而对我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对我国实施新型国际化战略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一、全球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风险加剧
  
  
早在2007 年3 月,花旗银行总裁威廉姆.若德斯就在伦敦《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全球金融泡沫已经过大,金融市场面临极大威胁,如果泡沫破裂,市场将面临崩溃和重组。今天这一观点已得到应验。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是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危机的性质同上世纪末的几次金融危机性质截然不同。由于楼市危机和信用危机同时出现,市场信心极度缺失已带来了全球信贷市场危机。由于拆借资金损失导致信贷紧缩,进一步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实体经济实际只增长了2.8%(修正后的数据),而非预测的3.3%。
  
  未来全球经济和金融最大的风险源在美国。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85% 以上来自消费驱动,而其消费中90% 属于信贷消费,如果金融危机加剧导致信贷消费紧缩,后果将不堪设想。目前,美国金融危机还处于几家大银行倒闭的阶段,还没有对居民消费信心和居民消费信贷体系产生过多的实质性影响。今后,如果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由于失业或收入水平降低,一旦失业率上升导致信用卡违约率上升,居民消费信心遭受巨大打击,居民消费信贷体系被严重侵蚀,美国经济将真正陷入衰退难以自拔,全球经济也将遭受致命打击。
  
  二、美国和欧洲的救市计划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在信贷危机不断加深的关键时刻,美国财政部正在采取行动落实救市方案,通过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使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以充实资本,促进停滞的信贷市场恢复运转。美联储也积极加大向金融市场注资力度以增加市场流动性,据预测年底美联储的注资总规模将增加到9000 亿美元。虽然这项救市计划备受争议,并获得了“有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称号,但在当前形势下,要避免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并防止金融危机殃及实体经济发展,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措施。救市计划表明美国有足够敏捷的灵活反应机制应对金融风暴,同时也体现出美国应对危机的能力。
  
  欧洲银行体系由于与美国高度关联,也成为本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受害者,欧洲各国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金融危机恶化或蔓延。欧洲的主要问题是大型国际银行采用了较高杠杆,欧盟必须通过向公开股票市场注资或强制性债转股等方式,进行银行业的资本结构调整。例如德国救助计划包括对德国房贷机构进行注资和为银行私人存款提供担保。爱尔兰宣布将在今后两年保证该国六大储蓄机构的所有存款安全。丹麦政府也宣布对国内所有银行储户存款提供担保。英国政府则采取多种措施救助陷于困境的英国银行,帮助其应对当前的信贷紧缩。法国已经联手比利时和卢森堡政府向比法合资的德克夏银行注资64 亿欧元,以提高该银行的资金流动性。
  
  随着美国和欧盟政府及国会先后对救市达成共识并采取积极行动,各国央行联手降息,以及对金融体系重新注资和资本化,流动性严重匮乏的金融机构将可以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时间和机会,金融市场上一度严重丧失的信心也会逐步恢复,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只要金融市场稳定下来,资金链条不会断裂,就可以降低金融风暴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冲击,防止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和消费信贷大幅萎缩,从而减缓和避免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致命打击。这样,这场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实际效果如何仍然有待时间来检验。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有限
  
  
目前美国和中国的金融系统并没有对接起来,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较小,主要是通过影响香港资本市场并进一步影响中国内地股市。由于我国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有限,同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这次我国将很幸运地避开了全球金融风暴的直接冲击。但由于我国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特别是2008 年预计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这次金融危机仍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产生复杂影响。但是我国经济调整的回旋余地很大,我国庞大的投资需求、13 亿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的挖掘会弥补出口的减缓。尽管要实现这个过程也并不容易,我国需要在增加居民收入和加强社会保障方面做很多工作。我国政府应当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发展,并在经济政策上采用微调手段加以应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是,9-9.5% 这样略微放缓的经济增长率对我国是件好事。我国经济增长更需要质的飞跃。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看到,美国经济模式并不是没有问题的,而受到西方国家争议的中国经济却在稳健快速发展。过去我国一直在学习西方,但我国坚持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道路,不仅把全球金融危机的恶劣影响最小化,而且赢得了国际社会赞赏。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治理金融危机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我国经济和进口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是对国际社会的最大贡献。总额达800亿美元的“亚洲外汇储备基金”正在加速设立,中、日、韩三国将提供总储备的80%,其中我国承担的部分应以百亿美元为数量级。其余20% 将由东盟十国承担。这样的举措有助于防止金融危机蔓延到亚洲。
  
  四、我国实施新型国际化战略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从2007年底次贷危机爆发到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美国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下,金融市场正在重组。如果说,我国汇金公司投资美国黑石集团机会偏早的话,当前美国的金融市场已经近乎跌至谷底。这次金融危机被称为百年一遇,抄底机会也是百年一遇。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为中国的银行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收购海外金融机构、吸纳海外专业人才、拓展海外业务,迎来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日本银行已经开始行动出手收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今年10 月6 日已批准日本最大商业银行三菱UFJ 金融集团收购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最多可达24.9% 的有表决权股票。
  
  经过近30 年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时期,内外经济发展失衡,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特别是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对国内流动性和宏观调控的压力很大。而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面临着机制建设、时机把握和国际经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压力。特别是在“走出去”投资的过程中,投资时机的把握尤为困难。中国的金融业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搞好公司治理、提高透明度等现实性问题。面对这次国际金融市场调整和重组机遇,我国金融业应积极主动地探索如何有效地、低成本地加快国际化进程。
  
  以此为契机,我国应当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陷入低迷之际,深入探讨实施全球经济视野下的新型国际化战略,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一是战略思维国际化。要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有关领域的战略目标、方向和手段要与时俱进,主动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形成对国际经贸运行规则的话语权。二是资本国际化。过去30 年中国国际化战略是以引进利用外资为主,未来新型国际化战略的重心将是走出去战略,并把“引进来”、“本地化”和“走出去”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利用金融动荡导致国际市场收购成本显著降低的时机下,加速走出去,将外汇储备转化为海外投资。三是产业国际化。即使是在国内市场具有优势的产业也要未雨绸缪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需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建立海外营销和研发机构。四是技术国际化。加快技术引进、购买和技术转让,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研发,在关系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关键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提升争夺核心技术控制的能力。五是人才国际化。一方面要积极培养我国的国际化人才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海外智力人才为我所用。这次金融危机将是中国银行业吸纳华尔街金融人才的良好时机。

作  者:张建平    
出  处:宏观经济信息研究
单  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经济类别:国际金融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日本民间互助会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2008-11-25)
 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重构 (2008-11-24)
 金融危机与美国式乐观主义 (2008-11-21)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对中国QDII的影响 (2008-11-20)
 金融危机与金融资本四大特性 (2008-11-19)
 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 (2008-11-19)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