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开放战略的转变与深化
王晓红,魏浩,李耀辉  2009-06-19
摘 要: 本文系统回顾和研究了我国通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并提出了未来时期我国产业开放的主要思路: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作为新一轮产业开放的着力点,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高端转移,提高制造业服务化能力,加速利用外资发展现代农业等。
关键词: 产业开放,国际产业转移,利用外资,生产性服务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开放采取从制造业到服务业逐步开放的路径,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巨大成功。通过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完成了从一个农业大国向制造业大国的转变,为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加入WTO以后全面开放服务业,扩大了服务业规模,提升了服务业结构,尤其是催生了一批以软件、研发设计、金融保险为主的高端服务业成长。
  
  一、我国制造业开放的主要进程及特点
  

  1.1978~1990年: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以轻工、纺织品为主的国际制造业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轻工、纺织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珠三角为龙头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极大地推动了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加速了从农业化走向工业化、国际化的进程。通过积极承接这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发挥了我国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轻纺产品出口快速上升,80年代中期增速达到历史最高位,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2.1991~2000年:吸收外资积极承接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国际制造业转移。20世纪90年代,我国抓住了又一轮以机电产业转移为主的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积极吸收跨国直接投资,以长三角地区为龙头,推动了我国机电产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机电产业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额1053.1亿美元,是1991年的7.4倍,占总量比重从1991年的19.6%提高到2000年的42.3%;进口额1028.7亿美元,是1991年的4.1倍,占总量比重从1991年的39%提高45.7%(表1)。
  

表1:1991-2000年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机电出口指南网站整理。
  
  3.2001以后:积极承接以IT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IT业开始大量向我国转移,我国信息产业开始大量吸收跨国直接投资。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在信息技术领域吸引的外资项目数都在3000家以上,2006、2007年在通讯设备制造、信息服务等高科技产业吸引的外资项目个数超过5000家,2000~2007年我国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567.9亿美元(表2),占总量比重从2000年的6%上升到2006年的11.2%。通过持续吸收跨国直接投资,加速了我国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发展,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工业部门,出口比重迅速提高。2000~2007年期间,行业企业个数从4459家增长到11220家,资产总额从7518.79亿元增长到24376.2亿元,利润总额从497亿元增长到1445.89亿,吸收就业从138万人增长到587.92万人。这一时期,我国汽车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汽车业实际使用外资从2000年的10.9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1.4亿美元;出口额从2000年的1.94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8.3亿美元。
  

表2:2000-200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和行业出口与利用外资状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CEIC
  
  我国制造业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竞争力显著增强。有关数据表明,198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球的1.5%,为巴西的一半。1990年超过巴西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占全球的2.7%,位居第8;2000年占全球比重达7%,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居第4位。2004年占全球比重提高到10%,超过德国上升至世界第3位。同时,我国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先进制造业的升级明显加快。目前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比重超过90%。能源、化工、建材、纺织、家电、电子等10多个行业百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集中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如海尔、华为、中兴、联想、奇瑞等。
  
  二、我国服务业开放的主要进程及特点
  

  1.我国服务业开放的主要阶段。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2~1994年服务业开放的试点,主要在部分沿海大城市进行。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六个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的商业零售企业。金融业从1982年开始银行吸收外商投资试点工作,1992年开始有条件地开放保险市场,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试点设立分公司和合资公司。第二阶段为1995~2000年服务业开放试点扩大,由大城市逐步向中等城市过渡。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银行吸收外资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4个,1999年扩大到所有中心城市。1999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允许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及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商业企业,同时经营类型由零售扩展到批发。第三阶段为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全面开放服务业,标志着服务业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根据WTO承诺,我国放宽外资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逐步开放了专业服务、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房地产、通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教育、环境、金融、旅游、运输等领域。目前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开放率已经达到62%。
  

表3: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指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数据来源:根据2001-2008年统计年鉴整理
  
  2.我国服务业全面开放的主要特点。服务业的全面开放快速提升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
  (1)服务业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从表4可以看出,2003~2007年期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56004亿元增加到96328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5倍。2004年以来实际增长率都在10%以上,2007年服务业贡献率为39%。尤其是新兴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2001~2006年期间,我国金融业占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近9%,科技教育等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从38.1%提高到40.8%,比2000年提高4.6个百分点。
  

表4:2000-200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及实际增长率情况(单位:10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WDI和《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2)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01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出口是世界服务出口增速最快的国家。服务贸易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523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比重从0.6%增长到4%。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新兴服务业出口增长不仅超过了其他服务部门,也超过发达国家相应部门的增长速度。从表5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服务业出口920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的3倍。2001~2006年期间,我国服务业出口年均增长达20%。2001~2007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从4.6亿美元增长到43.4亿美元,咨询服务出口从8.9亿美元增长到115.8亿美元,电影和音像出口从2789.5万美元提高到3.2亿美元,分别增长了8.4倍、12倍和11倍。
  (3)服务业吸收外资迅速增长。从表5可以看出,2001年以后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明显加快,2007年达到397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的3.8倍。2000~2003年期间,在服务业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较高的依次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64.54%;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54.59%;金融、保险业44.88%,说明新兴服务业外资增长迅速。
  

表5: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及服务贸易总体状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WDI和《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4)国际服务外包快速发展。随着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以及我国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战略的实施,我国已经成为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先进、外包产业集聚、经济效益显著的国际服务外包园区,服务外包层次不断提升,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据统计,2006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出口达60.6亿美元,是2001年的8.4倍,软件离岸外包市场规模达1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4%,未来五年将保持37.9%的年均复合增长。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有软件、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ITO业务,研发、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中心、呼叫中心、金融服务等BPO业务,以及动漫游戏、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等。2008年1~8月,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39万人,取得各类国际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1907家,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额超过48亿美元,比2007年全年合同执行额增长了91.45%。
  
  三、我国农业开放的主要进程及影响
  

  农业一直是我国吸收外资的重点领域。我国农业开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0年为起步探索时期。1980年我国参加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并恢复了世界银行的合法地位,为农业利用国外贷款创造了条件。1991~1999年为加速发展时期。据统计,“八五”期间农业共利用外资58.8亿美元,比“七五”期间增长了25.8亿美元,1992年为2.25亿美元,1995年为17.4亿美元,1997年达到22.6亿美元,相当于1992年的10倍。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1%,国外贷款成为主要方式。2000年以后进入深化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国外贷款或援助等间接投资比重逐步下降,外商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成为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表6)。2004年农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达11.14亿美元,相当于1997年的1.8倍。截止2003年底,我国农业累计引进外资金额约354亿美元。其中多边和双边贷款约占21.75%,赠款和无偿援助占5.65%,外商直接投资占72.6%。2002年以后,农业利用外资重点从引进资金转向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出口创汇、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工程建设等成为主要领域。
  

表6:我国农、林、牧、渔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外资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弥补了农业投入不足。据统计,1995~2000年农业利用外资63.6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农村各级农业投入的26%。(2)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先后引进了10万多份动植物种资源和大批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如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农业遥感、秸秆氨化、综合防治、机械化养鸡、网箱养鱼、水果蔬菜保鲜加工等,从整体上缩小了与世界农业科技的差距。(3)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引进外资进行农田整治、荒山荒地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购置农业机械、农用电网、农村公路建设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4)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目前,农业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这些加工企业通过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关系,有效地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提供了这方面的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四、未来时期我国产业开放的主要思路
  

  从长期来看,我国产业开放应着力加强服务业开放,提高制造业开放质量,加快农业开放,利用制造业开放所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链完备等有利条件,积极吸引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带动服务业开放,形成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开放、互动发展的格局。
  1.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作为新一轮产业开放的着力点。目前跨国公司离岸外包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尤其是以研发、设计、金融、物流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这为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扩大新兴服务业规模带来重大机遇。本世纪以来,服务业外资占全球FDI流入量始终在60%以上,主要集中于商业、金融、运输、仓储、通讯和贸易等领域。而我国服务业外资仅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30%左右,相比之下差距巨大。为此,应着重做到以下方面。
  (1)把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服务业开放的有力抓手。我国作为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目的地,具有极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环境和体制优势以及基础设施优势。因此,要积极制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促进政策,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等方面给予支持。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产业、人力资源、区位、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打造城市服务外包品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要率先在市场准入、税费、融资、用地以及园区规划设计、人才培训、招商引资、综合协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全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不断提供经验与示范。要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和品牌,加强服务外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网站、咨询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各类商业、政策、法律信息。
  (2)进一步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外资准入。由于对外资准入较多的限制,导致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这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服务业外资结构来看,2007年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中,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三项合计占服务业利用外资总额的73.2%,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仅为14.4%。因此,要放宽信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现代物流、咨询等领域的外资准入。要建立国际执业资格的互认制度,加强国际服务业人才的流动。
  (3)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充分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服务业在全球服务贸易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长。1990~2005年,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所占比重从37.5%逐步增长到47.8%。相比之下,我国新兴服务业出口仍很薄弱。2007年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其他商业服务、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顺差规模最大的四个行业,合计实现顺差207亿美元。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三个行业仍然是主要的逆差行业。因此,要大力支持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出口,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一批重点出口项目、重点出口企业。
  2.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高端分工,提高制造业服务化能力。必须看到,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开放水平,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1)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高端转移。目前,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呈现出高端化趋势,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以及电子组装、测试活动等,向电子、冶金、化工、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移。这些产业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贸易中最重要的部分,发达国家这类产业的规模是消费类产品的2倍。从表7可以看出,在全球零部件出口中发达国家逐步下降,发展中国家逐步上升的趋势。这将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
  

表7:世界零部件毛衣的地区格局(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UNCOM TRADE Database计算整理
  
  
  (2)提升制造业服务化能力。制造业竞争力取决于服务化水平,从IBM、GE等众多制造跨国公司服务化的转型尤其可以体现出这一特点。研究表明,服务业中间投入占制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的70%左右。江小涓(2008)通过对14家国内大型制造企业的调查表明,其产品从投入到实现销售全周期中有80%以上的时间处于流通销售过程中,服务投入占中间投入的比重在30%~60%,产品市场价格中制造成本仅占20%~50%。因此,要大力培育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通过加强教育投资、技能培训等形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尤其是加快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等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更多的企业才可能从OEM向ODM(自主设计)或OBM(自主品牌)发展,从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发展。
  3.加速农业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开放程度很低,农业的外贸依存度仅为10%,是世界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增强,技术装备落后,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仍很突出。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农产品消费需求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应进一步扩大农业开放水平,通过有效利用农业外资改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传统技术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1)加大对农业外资的优惠力度。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作为吸引外资的重点领域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上世纪80年代泰国提出吸收外资的5个优先部门中,农业就占了3个。菲律宾政府1989年以来,由于积极鼓励农业外资,有70%以上的投资转向农村。为此,对于外商投资农业精加工,使用先进技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可在土地使用权限、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尤其要鼓励投资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农业科技项目。鼓励外商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完善各种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网络,利用外资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电子信息化水平。同时,要积极鼓励外资参与落后贫困地区的开发,对于这类外资除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外,政府还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2)加快与农业大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要以开放的视野研究制定国家粮食战略,建立稳定的外部粮食供给渠道,尽快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农业大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3)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贷款援助。农业贷款援助是农业外资的重要来源,尤其运用在限制外国直接投资领域。目前,我国得到提供资金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主要有:世界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其中世界银行约占我国农业国外贷款总额的40%。应发挥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在开展技术合作,边远地区的开发等方面。

作  者:王晓红    魏浩    李耀辉    
出  处:经济学动态
单  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类别:宏观调控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全球观察:发改委阐述中国未来五年的主要外资政策 (2006-11-10)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