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任务及政策建议 |
肖金成,高国力 2009-12-16 |
摘 要: |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地区经济平稳发展,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社会消费等方面呈现不同区域特征,重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2010年,我国要从加强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着手编制城市群规划、加大对“老少边穷库枯”地区支持、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等多方面制定政策措施,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2010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份,要在系统总结“十一五”时期区域发展取得各项成效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战略,为“十二五”时期初步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
关键词: |
经济平稳发展,资产投资,协调发展,政策措施 |
|
|
一、2009年前三季度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和省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一)东部、中部地区工业生产复苏加快,但山西、上海依然为负增长
2009年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工业生产均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特别是6-8月的增速明显加快。1-8月,四大区域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达到8.61%、10.17%、12.66%和12.03%,比1-5月加快4.91、3.67、0.46和1.73个百分点。东部、中部的工业增加值增幅明显要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加快复苏的势头,东部、中部地区的增幅分别高出西部地区4.45和3.21个百分点。
图1:2009年1-8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工业增加值增幅(%)

今年1-8月,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有29个省份工业增加值呈现正增长,特别是天津、四川、内蒙古分别达到20.7%、19.5%和19%;但与此同时,山西、上海工业增加值却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1.1%、-3.7%,全国工业生产增速最高的是天津,增速最低的是山西。究其原因,山西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全国经济增长需求拉动,在全国基础原材料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复苏节拍要慢于全国;与此同时,山西还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天津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新项目的启动和项目投资增长加快(图1)。
(二)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西部、东北地区增速有所回落
2009年1-8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以超过25%的水平增长,东北地区最快达到41.92%,东部地区最慢为25.23%,两者相差近16.7个百分点。1-8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完成47423.37、24693.15、26881.25和12169.70亿元,分别占全国的42.74%、22.25%、24.04和10.97%。东部固定资产投资额位居第一位,比位居第二的西部高出18.7个百分点,东北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东部地区的四分之一左右。
从投资增长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有所回落。1-8月与1-5月相比,东部、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提高2.63、0.8个百分点;而西部、东北地区的增幅比1-5月分别回落7.34、5.78个百分点。这表明社会资本投资份额的加大促进了东部、中部地区投资增速的加快;与此同时,政府投资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增速(图2)。
图2:2009年1-8月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

(三)东部地区进出口略有回升,海南、四川、西藏出现正增长
今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略有回升。1-7月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份额已由88.2%上升到88.41%,小幅上升了0.2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去年同期相比,1-7月我国四大区域的进出口总额同比仍然是较大幅度负增长,分别为-22.37%、-30.18%、-23.57%和-22.48%。
从地区分布来看,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的进出口总额增速大都在-20%左右。其中,北京、天津、河北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31.9%、-28.8%和-27%。中西部一些资源性省份,进出口总额负增长的幅度超过了东部沿海省份。其中,山西、云南、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最为明显,成为全国进出口商品总额增速最低的省份。这些省份主要是对外出口焦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品,受国际市场萎缩的影响,其进出口总额增速急剧下滑(图3)。
图3:2009年1-7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进出口增长情况(%)

(四)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速,增幅西藏最大、北京最小
2009年以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加速增长的发展势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比1-4月加快0.23、0.05、0.85和0.29个百分点。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地区,表明内陆地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消费需求趋于旺盛,需求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不断增强(图4)。
图4:2009年1-7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五)重点发展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1、长三角地区。2009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上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出口加工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遭受严重影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出口总额和到位外资总量同比出现下滑,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其中上海占比为57.7%,南京达54.5%,杭州、舟山、宁波等城市也都在46%以上。
2、珠三角地区。今年以来,广东加快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三产”比重上升、“一产”比重下降的特征。广州-佛山同城化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珠城际轨道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但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未来一段时间加工贸易出口形势严峻,出口短期内难以实现大幅增长。民间投资增长乏力,部分重点项目推进缓慢。
3、海峡西岸经济区。2009年5月,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来,福建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策举措。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农业合作试验区、海洋产业开发基地、海峡西岸物流中心、国际知名的海峡旅游目的地等平台建设不断加快,“小三通”、对台海上直航、大通关机制等主要通道和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
4、北部湾经济区。今年以来,广西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体系建设,确保钦州保税港区一期工程年底封关运作,启动建设了凭祥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进一步组织实施重点产业园区“三年规划、百亿工程”。交通、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继续深化,对整个自治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强化。
5、关中-天水经济区。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9月,陕西省政府审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提出把建设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和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促进陕西省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江苏沿海经济带。2009年6月,国务院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至2012年实施意见》。目前,江苏省正在研究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一些重大项目正在论证之中。沿海三市因地制宜确定发展路径,加快形成江苏省沿海地区各有分工、互相协作、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7、辽宁沿海经济带。2009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目前,辽宁省委、省政府以及沿海6个城市正在抓紧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政策,一批重大项目也在酝酿和论证之中。
二、2010年区域经济发展重点
2010年,应加强对已出台的各类区域规划的分析评估,有序推出正在编制的区域规划,实现区域发展的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
(一)推进沿边、贫困等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沿边地区加快发展。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加快推进沿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保持我国边境地区的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陆域边境地区大多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也往往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2010年,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实质运作阶段,将对我国南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快推进沿边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沿边地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稳边、安边、兴边、富边的目的。
加大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结合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稳步扩大以工代赈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规模,并探索反贫困的新路子。同时,要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培训。对于落后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开发,要积极探索相应的利益分享机制,使落后地区能够相对公平地分享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收益。
(二)引导地区间产业有序转移
推进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以及城市群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好,资金技术雄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能力强。这些地区要从发挥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实现“腾笼换鸟”,使这些地区成为引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地区。
提高落后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要抓住全球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不断完善当地的投资软硬环境,通过建立产业转移示范区、与东部政府和企业合作兴办开发区、企业联合协作等形式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等要借助政策扶持、对口支援等途径,培育提升产业基础,改善市场环境,拓展市场规模。
推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要不断拓展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形式,完善区域间经济合作的机制。广泛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与条件,全面运用市场交换、企业协作、园区共建乃至规划统筹、管理一体等多种形式,推进区域间的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方向发展。建立健全区域间、城市间多层次、多种类的区域产业合作协调组织,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协作互动的推进区域间产业合作的立体网络。
(三)推进重点流域治理
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在继续做好“三河三湖”、松花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三峡库区及上游地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等重点地区和重点水源地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继续深化研究流域水资源、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相关地区政府与社会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责任,健全机制,细化措施,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防止发生大面积水质安全问题,力争在点源治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推动建立流域有效管理的体制机制。
探索推动生态补偿机制。考虑到我国流域生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资金来源渠道亟需拓宽的情况,可以探索推进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2010年,应在条件适合的地方开展试点。比如在受益主体相对比较明确的情况下,可以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制定“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和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水电开发中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流域上下游建立水资源补偿等相关机制和办法。此外,还可探索建立江河下游发达地区对上游落后地区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三、2010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前三季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特点、问题以及重点任务,建议2010年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一)制定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国际次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
强化国内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要按照形成“东中西部产业梯度发展链”的思路,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合作,引导东部地区企业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发展睦邻友好,推进国际次区域合作。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突破口,深化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在尽快解决次区域国际大通道“通而不畅”问题的基础上,争取在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上有新的进展。以中(中国)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中国和中亚五国的国际次区域合作。以即将签署的《中俄区域合作规划纲要》为助推剂,加强东北亚区域磋商和对话,探讨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区域合作机制,有效解决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借助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平台,加强与南亚各国的合作,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反贫困、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达成一致。
(二)加强城市群、经济带和经济圈的规划编制和发展指导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2010年,着手编制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川渝等城市群、经济带和经济圈的规划,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认真搞好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成都、武汉、长珠潭、中关村等综合配套试验区的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并向全国推广。中部地区要着力发展“两纵两横”等四大经济带,发挥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六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要按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理念,除加快川渝、关中、北部湾等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与合作之外,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如银川、伊宁、瑞丽、格尔木、庆阳、遵义、满洲里、林芝等培育若干经济增长极,带动西部地区整体发展。
(三)加大对“老少边穷库枯”地区的支持力度
引导“老少边穷库枯”地区明确发展定位和战略,走符合自身区情的发展之路。在有条件开发的地区,要立足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民族特色的产业,合理有序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并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地位。切实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一般性和专项性转移支付的力度,继续实施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三奖一补”政策,扶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扶贫标准尤其是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重视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人才培养,在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的地市设立大专院校和增加高等院校向少数民族招生的指标,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素质人才。切实做好“老少边穷库枯”地区9年义务教育和失业、下岗、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开展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9+3”免费教育试点。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和矿区转型规划的指导,建议中央政府作为资源型城市和矿区试点转型规划的主体,由专门机构直接介入规划工作。
(四)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和配套政策研究
进一步加强研究制订主体功能区划的技术规范,进一步细化划分的标准,形成全国性的标准和规范,作为确立、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依据。积极做好各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研究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实施方案,提出统筹谋划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的总体思路。
加强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特别是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人口迁移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办法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制定相关投资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逐步明确政府投资的重点,以及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不同区域提升发展水平,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分工格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