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业形势分析与“十二五”展望 |
郭怀英 2010-11-29 |
摘 要: |
“十一五”以来服务业稳步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消费近几年增长较为缓慢;服务业成为部分外资在华投资的新热点;服务业新的业态和运作方式不断形成,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速推进。面临发展的有利形势,“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年均递增10%以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GDP增速;服务业比重提高幅度高于“十一五”,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大于“十一五”。 |
关键词: |
服务业,结构优化,增长速度,服务业比重 |
|
|
一、“十一五”以来服务业稳步发展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速稳步提高。从增速上看,2006年以来,除2009年服务业增速超过GDP增速0.2个百分点外,一直没有超过同期GDP增速,更慢于第二产业增速。2009年,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厦门等部分省市服务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总体上呈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同繁荣的局面。
2.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从结构上看,近年来,随着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环境的恶化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压力,以及外部市场的约束,工业内部行业面临结构升级的要求,具有创新性的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从统计数据看,近几年,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005年~2007年占GDP的比重分别是14.7%、15.1%、15.9%,都超过同期服务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幅度,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增长。在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在城市和产业园区聚集发展程度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强。
3.服务消费近几年增长较为缓慢。从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看,2003年~2009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并没有出现明显上升,部分项目反而比前几年下降,食品和衣着消费不降反升,2003年后服务消费比重一直徘徊不前。从近几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城乡居民对消费品的消费增幅较高,说明现阶段我国整体上还处于实物消费阶段,对居民服务消费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态势。
4.服务业成为部分外资在华投资的新热点。从服务业投资看,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投资在全部城镇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呈现下降态势,2003年~2008年间,平均每年下降1.54个百分点。随着国家扩内需、调结构力度的加大,各类资金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逐渐加大,2009年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增加,除房地产业以外的13个大类服务行业投资增长高达43.3%,比2008年平均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其中,一半以上的行业(7个)投资增速超过40%。2010年上半年,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4%,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3个百分点,更高于工业投资和农业投资增速。预计未来3年,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投资还会延续这种局面。从服务业吸引外资看,2006年到2009年间,在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从57.7%下降到52%,房地产业从11.8%上升到1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6.1%上升到6.8%。2009年,辽宁、广东、浙江等省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都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利用外资的主力军。制造业吸引外资比例降低,服务业吸收外资比例提高,服务业成为部分地方和企业在华投资的新热点。
5.服务业新的业态和运作方式不断形成,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速推进。一些地区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依托工业支柱产业,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些城市为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和国内大型先进企业总部,吸纳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资、财务和营销总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同时,各地区重视培育成长潜力大、增长速度快、带动作用强的新兴服务产业和服务业态,发挥重大基础性、功能性设施和项目的引导作用,围绕主要服务业功能区集群发展新型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形成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
1.新一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形势有利于服务业发展。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国际新一轮经济调整,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继续加速向我国转移,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跨国公司为应对危机,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更多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将加快向发展中国家服务外包和对华产业转移;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后我国投资环境综合比较优势的提升,世界500强纷纷把研发、设计、运营、物流配送、咨询和培训等机构设立在我国主要都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资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已超过1200家。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2.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调整转型期,为服务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我国工业经过1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现已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转型阶段,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迫切需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十二五”工业面临着综合要素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约束和增长空间受限的挑战,将从过去片面注重生产环节向生产与服务环节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部分领先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始尝试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中国制造正逐步向中国服务转型。
3.“十二五”期间迫切要求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低碳经济更加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我国日益突出的资源、能源、环境矛盾,都迫切要求“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4.服务基础设施投资全面加速,增强了服务业发展的后劲。2009年颁布的工业领域的九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振兴的重要方向之一。服务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劲得到不断增强。2009年,我国服务业投资全面提速,除房地产业以外的13个大类服务行业投资增长高达43.3%,比2008年平均提高了18个百分点。未来3~5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全面加速、服务业投资的加强,在“十二五”期间将会形成新的产能,将对服务业的加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各级政府政策推动效应明显。“十二五”期间,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将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从国家层面看,除不断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重点行业政策措施外,区域性服务业示范区、先行区建设不断推进,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地方层面看,地区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将加大政策和项目支持力度,服务业政策环境有望得到较大改善。这种政策推动效应将在“十二五”期间显现。
6.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结构将会发展重大变化,到2013年前后,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进城农民工将会大量增加,新生代农民工会迅速崛起,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更好地解决进城农民的公共服务;同时,我国正由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在消费结构快速变动和升级的时期,居民消费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种服务消费也会逐步加强。另外,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强化城市功能特色、完善城市功能分工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三、“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1.年均递增10%以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GDP增速。随着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进程的推进,“十二五”GDP增速可能慢于“十一五”,服务业“十二五”增速可能略快于“十一五”。
2.“十二五”服务业比重提高幅度高于“十一五”,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大于“十一五”。“十二五”服务业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比重将在波动中上升,在全球经济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十二五”工业增长增速可能低于“十一五”。综合考虑,预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提高4-5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47%左右。鉴于“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日益凸显,地位将显得更为重要,加上“十一五”前期的持续积累,“十二五”服务业将获得全面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看,都会大大超过“十一五”。
3.服务业结构优化开始取得重要进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从结构上看,“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新兴服务行业正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并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产业,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和养老服务有望成为新兴服务业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商务服务业是工业化中后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增长速度最快、增加值比重提高最为显著、成长性最好的行业,也是我国聚集程度最高、吸引外资潜力较大、创造高端就业的重要产业。从节能环保服务业看,随着国际国内环境规制的强化和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要求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强调清洁生产、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强调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这为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创造了良好机遇。从文化创意产业看,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不断优化,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为产业拓展空间,将有力促进其产业发展。在我国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养老服务改革的推进,家政服务和养老服务的需求迅速扩张,特别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独居化和空巢化的特征,家庭小型化的迅速发展,都将推动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为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注重培育需求,注重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和企业主体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支持服务业的政策导向,将会重点支持生产生活急需或需求量大的服务业。无论是从分工深化的角度,还是从服务外包的角度,都会更加注重培育市场需求特别是内需,从根本上解决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推进各类服务业和服务环节从内部转向外部化市场购买。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体经济的外部化程度低,服务市场难以扩大。因此,扩大服务市场需求,是“十二五”时期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将会加快探索并推广发达地区开展的工业主辅分离改革,引导有一定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重点工业企业优化管理流程,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供应、采购、营销、研发、科技服务、设备检修、后勤服务业等,形成一大批围绕主业、服务社会、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培育服务新主体。将会加快推进政府部门、金融、电信等国有垄断企业和在华外国公司外包服务,壮大在岸服务外包产业。
5.服务业供给政策导向将会更为注重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近些年,我国服务业新业态、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今后,服务业供给创新要坚持增加有效供给,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形成有效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更加注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机制,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新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和问责制度,把服务业工作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也会更加重视加强信用体系和标准规范建设,建立服务市场公平竞争、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