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淄博市临淄区、桓台县、沂源县312个村庄新农村建设调查
谢扬,张云华  2009-06-23
摘 要: 淄博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组群式城市,具有较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具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基础。从产业结构特点看,淄博市具有以工促农的产业发展优势。从城市经济实力特点看,淄博市已经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从农村发展特点来看,淄博市具备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目前,淄博市已建成优质粮食、蔬菜、水果、桑蚕、畜牧、淡水养殖等十大特色经济区。
关键词: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新农村建,产业结构,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
  淄博市位于山东中部,是山东省政府规划建设的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辖张店、淄川、博山、周村、临淄5个区和桓台、高青、沂源3个县,总面积5938平方公里,人口416.77万,其中市区人口275.65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7元。对淄博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分市、县、乡、村四个层次,以市、村两级为重点。本次调查从临淄区、桓台县、沂源县选取312个村进行问卷调查。市级调查主要了解地方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村级调查主要了解当地村庄社会经济状况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淄博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组群式城市,具有较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具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基础。
  从产业结构特点看,淄博市具有以工促农的产业发展优势。淄博市是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城市。2005年,二产占GDP的66.8%,三产占29.1%,一产只占4.1%。
  从城市结构特点看,淄博市具有以城带乡的地理空间优势。淄博市是特色鲜明的组群式城市,城乡结合面广,工农关联度高,要素交流频繁。2005年城市化率达到了55%。一批小城镇特别是20个省市级中心镇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融合进程,为农村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从城市经济实力特点看,淄博市已经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2005年实现境内财政总收入160.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1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105亿元,主要发展指标人均值居山东省前列。县域、镇域经济发展迅速,区县经济实力普遍增强。
  从农村发展特点来看,淄博市具备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淄博市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带逐步形成。目前,淄博市已建成优质粮食、蔬菜、水果、桑蚕、畜牧、淡水养殖等十大特色经济区。
  
  一、淄博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部署
  

  淄博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优势,确定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形成五大新格局,重点村率先突破,总体走在全省前列。
  淄博市新农村建设形成的五大新格局为:
  一是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85%以上。
  二是加快形成全面小康的农民生活新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7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全市20个经济强乡镇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
  三是加快形成整洁优美的镇村环境新格局。城镇化水平达到60%,基本完成示范镇村建设改造和重点村庄环境整治任务;优化镇村布局,完善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四是加快形成积极向上的现代文明新格局。全市50%以上的镇村达到市级文明镇村标准,70%以上的乡镇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五是加快形成和谐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群众对"四民主一公开"制度落实满意率达到95%以上。"五个好"村党组织达到90%以上,社会总体保持稳定和谐。以城郊村、工矿区和乡镇驻地村、经济强村、主干道路沿线村、风景名胜区村为重点,率先建成新农村。
  根据制定的建设思路和目标,淄博市提出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突出抓好"三个转变"。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向"高效"与"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转变。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向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相结合的现代工业转变。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推动农村服务业向生产服务型与生活服务型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转变。
  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城镇驻地、经济强村等为依托,适当整合集中自然村,吸引农民到城镇或新社区居住。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水利、林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乡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是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突出抓好以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
  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阳光工程"等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工作,全市已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市场8个,全市109个城镇办事处 都建立起了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场所,为99.5万农民工建立档案。
  继续深化农村配套改革。一是积极探索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二是完善基层工作运行机制。三是着重对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一体化改革,努力消除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四是积极稳妥地进行农村社区化改革。
  加强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贵、文化匮乏问题,让广大农民能更好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学。加快发展农村卫生,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
  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的"四民主一公开"制度。继续实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度,规范村民"一事一议"制度。
  
  二、淄博市以"六个一"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制定一个总体发展规划。淄博市坚持城乡一体规划,突破行政区域界线,有效整合城乡资源,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系,做到城乡规划"一张图"。
  二是形成一个长效投入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服务质量是关键。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偏远乡镇、经济落后乡镇的财政扶持力度。
  三是强化一个村级领导核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是实施一个"亮点"工程。淄博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促进全市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全面启动。
  五是开展一项全民共建活动。为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从2006年起,淄博市在全市开展"联手共建新农村行动"。
  六是建立一个工作推进机制。淄博市委、市政府确定,调整、充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督察职能,作为市委负责农村工作的职能部门,承担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和协调任务。
  
  三、村庄问卷调查的主要发现
  

  本次调查从临淄区、桓台县、沂源县各选取3个乡,对乡内所有村进行问卷调查,共312个样本村。58.84%的被调查村属于平原村,31.19%是山区,9.32%是丘陵,其他占0.64%。在本县属于较富的村占6.82%,较穷的村占32.47%,一般的村占60.71%。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51.85元,74.2%的被调查村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所选择的样本对中等偏下的村有所偏重。
  对被调查地区的村集体经济状况分析如下:
  
  (一)村集体收入低,收不抵支现象普遍存在
  
  
被调查村中,2005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村占11.41%,低于10万元的村占61.22%;与此对应,支出低于1万元的村占4.18%,低于10万元的村占59.69%。44.87%的村2005年年度收支存在结余,55.13%的村收不抵支。
  
  (二)村集体本身收入仍是收入主要来源
  
  
对收入来源分析显示,村集体本身收入占收入的比重达56.59%。主要来自村农业承包收入(30.94%)和厂房、土地及其他财产的租赁费(15.16%),而村集体直接经营收入所占比重并不高,村办企业收入占8.67%,直接经营农业收入仅占1.82%。
  
  (三)村集体支出主要用于公共建设和村集体管理费用
  
  
投资性支出和福利费用支出较少,公共建设支出是支出的主要方向,占总支出的44.09%。村管理费用支出占总支出的41.99%。其他用于五保户、困难户、计生、老人等福利事业(5.47%)、还贷款(1.87%)、新企业投资(0.66%)。
  
  (四)村集体资产普遍较为薄弱
  
  
通过对2005年底累计资产负债情况的调查,存在净负债的村占25.22%。净资产低于40万、40~100万、100万以上的村各占25%左右。
  
  (五)多数村集体经济实力变化不大
  
  
28.08%的村认为,近年来本村经济实力不断增长,53.77%认为变化不大,18.15%认为有所下降。
  被调查地区公共服务现状是:村级教学点覆盖率不高,教学质量和上学费用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最紧迫的问题;近二成村尚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八成村已普及合作医疗,农民对合作医疗仍抱有疑虑;道路硬化率达48.96%,饮用水基本满足安全要求,自来水普及率达70.16%,但污水尚未实现有效处理;图书室、活动中心等基本文化场所建设不足,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开展不足;总体而言,近年来生活和生态环境有一定改善,污水、垃圾处理不善是目前主要的污染问题;拥有二层以上楼房的农户占6.49%,拥有汽车的农户占5.46%,拥有摩托车农户占50.93%,拥有电话户数占70.15%;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为26.92%;半数贫困户得到救济,但救济水平偏低,3.21%的村建有养老院,养老院平均102.8平方米。
  农民对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村庄规划和村庄整治有较强需求,但不少村庄对集中居住及合并村庄有担忧。对让村民向中心村集中居住及合并村庄的必要性,有64.67%的村认可,35.33%认为没有必要。
  劳动力与村民总数的比重为54.24%,其中常年外出打工劳动力占劳动力比重为7.38%。
  
  四、初步结论
  
  (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农民对教育普遍存在担忧,教学质量提高存有难度。卫生网点覆盖率低,疾病成为导致贫困的根源,农民看病贵问题是否能通过合作医疗迎刃而解,农民对此持有疑虑。当前,五保户的集中供养率偏低,贫闲户的救助面和救助水平低。淄博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目标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原则,逐步衔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失地农民最低生活和"五保户"供养等保障体系,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文化建设与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尽管农民对于目前农村的基本生活设施和生活条件持有较高满意度,但与新农村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文化建设和环境改善问题最为突出。村级调查显示,农民对出行、购物、饮水、治安等均较为满意,但自来水普及率低、道路硬化比例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与政府制定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最为突出,文化娱乐活动少,植被破坏,污水垃圾难以得到有效处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三)实现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调查显示,认为农民素质提高(63.78%)和培育新型产业(50.64%)最为重要,其次为居住环境优化( 43.59%)。各级政府如何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引导和支持培育农村产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繁荣农村经济,成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作  者:谢扬    张云华    
出  处:中国经济时报
单  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经济类别:改革与发展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增长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从何着手 (2009-06-05)
 构建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 (2009-06-04)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淄博市临淄区、桓台县、沂源县312个村庄新农村建设调查 (2009-06-03)
 我国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论略 (2009-06-01)
 化危为机 谋求共赢 (2009-05-27)
 浅谈出口退税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2009-05-18)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