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视角下的欧元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
孙辉  2010-10-21
摘 要: 差异性的扩大是当下欧元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与欧元区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区差异性要更大,并不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为此,我国必须通过统一的制度安排和财政税收等转移支付手段,确保全国经济的稳定。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各地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同质性已被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所替代。
关键词: 差异化,欧元危机,货币政策,地区发展
  
  一、差异化与欧元危机
  
  
今年年初,就在人们欢庆依据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而建立的欧元刚刚过完十岁生日后不久,在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人们突然发现,以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索,欧元正经历着自创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
  
  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在对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相对优点进行争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内的各国在金融交易、生产要素流动或商品贸易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这些国家实行固定汇率更能够获得稳定的产出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在欧洲经济一体化逐步加深的背景下,经过欧洲汇率体系等几十年的制度性努力,欧元终于在1999年按计划成功推出。但是,最优货币区理论显然有一个前提,即成员国经济的高度一致性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性。然而,即使是1999年最初就使用欧元的11个成员国,在经济制度、劳动力市场、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2001年希腊、2002年斯洛文尼亚、2008年塞浦路斯和马耳他、2009年斯洛伐克的相继加入,虽然使欧元区广度增加,但无疑也损害了欧元区的深度一致性和内部一致性,为欧元危机埋下了种子。
  
  事实上,由希腊债务危机而引发的欧元危机,一定程度上就是欧元区内部各国差异性的表现。欧元区各国仅仅是统一了货币,对财政并未统一,仅是规定了一个都需要遵守的财政纪律标准,这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很多国家为了尽快达到加入欧元区的标准,政策操作上存在操之过急的倾向。虽然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还算比较接近,但毕竟各国的经济周期并不完全一致,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景气程度等宏观经济表现也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面临经济问题时,各国只能通过财政手段,而货币政策则由于欧元的引入而无法独立开展。这样,各国差异性的扩大对欧元必然带来不利的影响。
  
  我们以标准差来观察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差异情况。通过表1可以看到,在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方面,各国的差异性相对较小,标准差基本上都是在2以下,而且从通货膨胀标准差的走势来看,最近几年各国还存在有所趋同的倾向,但是,产出缺口在2007年和2008年有所扩大,都超过了2,只是到了2009年才又重新下降至1.56,这表明最近几年欧元区各国经济周期走势的差异性在增大,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欧元区各国表现的差异性,以及希腊债务危机对欧元产生冲击的原因。
  
  从各国债务占GDP的比重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尽管大部分年份中其标准差都在3以下,但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各国债务占GDP比重的标准差持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目前的欧元危机。同样,在失业率方面,虽然在2003~2007年各国失业率的差异性有所缩小,但2008年之后,特别是2009年,各国又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二、我国各地区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差异
  
  
我国目前还只是进行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未进行全面的失业统计。在目前的财政制度下,地方财政原则上不会出现赤字,而是以中央转移支付的方式弥补,缺口方面很多地方以土地收入、中央代发地方债券等方式融资,但这方面的统计不完全。因此,我们仅考察我国各地区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情况。
  
  由表2可见,我国各地区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标准差较欧元区各国大,这表明我国各地存在的差异性更大。虽然部分年份我国各地区通货膨胀的标准差要小于欧元区各国,但平均水平上来看还是大于欧元区。而且,在产出缺口方面,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区出现了趋同的趋势,但自2004年以来,差异性又有所扩大,特别是2006年,产出缺口标准差高达9.32。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差异性较欧元区更大,中国目前仍然与最优货币区存在较大差距。
  
  三、我国最优货币区标准度量
  
  
蒙代尔提出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划分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而在区域外则存在着流动性障碍。区域内部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自发流动加以调整,而外部则可以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调整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作为最优货币区,必须要求价格和工资自由浮动,以及商品、金融、要素等市场一体化。为此,麦金农等学者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及复合标准。单一标准主要指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金融一体化、通货膨胀一致性等,将这些标准采用某种方式复合衡量,综合考虑形成复合标准。为此,我们对我国各地区最优货币区衡量指标进行选择,确定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作为经济金融发展一体化指标、进出口总额占GDP之比作为经济开放度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作为产品多样化指标、CPI作为通货膨胀一致性指标,对我国最优货币区程度进行考察。
  

表1:欧元区各国主要经济指标差异情况(标准差)

  

表2:我国各地区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理念差异情况(标准差)

  

表3:我国最优货币区复合指标得分

  
  根据上述标准,我们一共获得了五方面的指标序列。为了全面分析,我们建立了一个复合指标,即将上述五个指标序列平均付权(即各自占20%的权重),并得到一个综合指标。在各自指标的数据处理上,由于每个指标的量纲不同,我们进行标准化处理。

图1:有利于一体化指标的得分标准

  
  上式表明,与指标均值之差的绝对值越小,得分越高。对于人均GDP、金融业增加值占GDP之比和CPI就采用这一标准。
  
  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各地区金融和经济发展情况,而作为一个地区要素禀赋和制度性因素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出现突变,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周期不同,具体到各年份,各项指标的表现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为了一定程度上消除经济周期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尽可能寻找最近10年的数据,对上述指标进行平均计算处理,也即数据样本区间均为1999-2008年。通过计算得到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各个单一指标,还是复合指标,我国各地区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最优货币区指标实际上是反映各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均衡程度,从该指标结果来看,各地最终分值差异很大,标准差达9.3,最高值与最低值分别为云南省的53.9和河南省的14.4,这说明我国各地区与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从分项指标来看,各分项指标的离散程度更大,人均GDP得分最低的仅为1.17,而标准差则高达17.4;金融业增加值占GDP之比得分最低的仅为0.694,而标淮差则高达27.6;进出口总额占GDP之比得分最低的仅为1.031,而标准差则高达10.5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之比得分最低的仅为3.478,而标准差则高达13.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得分最低的仅为1.031,而标准差则高达19.6。
  
  四、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启示
  
  
差异性的扩大是当下欧元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与欧元区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区差异性要更大,并不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为此,我国必须通过统一的制度安排和财政税收等转移支付手段,确保全国经济的稳定。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各地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同质性已被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所替代。不同地区对统一宏观调控政策的反应也会不同,一刀切式的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以总量宏观为特征的传统货币政策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平等,但在具体的经济环境中反而可能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诱发地区经济、金融利益的冲突和摩擦。地方的经济行为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很明显,这其中就存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过程,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以及对金融机构的干预等。
  
  为此,在坚持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从地区实际出发,一方面,应通过财政政策等手段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积极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我国尽快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另一方面,在既定货币政策目标下(“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自然包括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充分发挥再贷款、差别准备金率、利率政策以及信贷政策等手段的作用,认真研究和解决货币政策中各项可以区域化的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作  者:孙辉    
出  处:《中国金融》,2010年第18期
单  位: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    
经济类别:财经政策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 (2010-10-21)
 关注货币政策传导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效应 (2010-10-20)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新前沿--全球新型金融危机视角下的理论述评 (2010-10-19)
 从利率弹性角度看待我国货币政策低效性 (2010-10-15)
 浅议支付系统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2010-10-14)
 后危机时期全球金融调控与管理的走向 (2010-10-14)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