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央企的经营战略调整
钱津  2010-03-09
摘 要: 准确认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我国中央企业有效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中央金融企业要向国外的金融企业学习,这次危机提醒我们,国外金融企业大量涉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行为,却是中央金融企业不能够学习的。我国的中央金融企业必须彻底调整经营战略,不涉足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非金融中央企业则必须区分竞争性经营业务与非竞争性经营业务,不能既搞竞争性经营,又搞非竞争性经营。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央企,经营管理,经营战略
  在21世纪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之际,关于如何应对现代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如何遏制金融衍生品市场泛滥,以及如何根据市场价格的波动调整企业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问题,都是中国企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必须面对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当前,从中央企业发展的最基本要求讲,还是首先要准确认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和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央企业在目前危机仍在加深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经营战略调整有清醒的思路。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
  

  自2007年4月,美国出现次贷危机,经过18个月的痛苦折磨,愈演愈烈,回天乏术,以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的破产为传导点,至2008年10月,即全世界刚刚欢庆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之后不久,终于引爆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遭遇的第一场国际金融危机。此次危机引起了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几乎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其危害力是空前的,其影响范围也是史无前例的。
  这次危机是在忽略了价格刚性原则下酿成的巨祸。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人以为仅仅是金融制度或金融创新出了问题,尤其是只将美国的次级贷当作罪魁祸首。其实,仅就金融界的职责和能力而言,美国的金融家们或者说全世界的金融家们已经做得够好的了,他们甚至是经济界里面表现最为优秀的一些人,造成国际金融危机是有他们的过错,但是由于他们无法控制市场价格,他们也是无奈地看着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一路下滑,看着世界石油的期货价格一路下滑,束手无策,直至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说明,在现代复杂的市场经济中,金融是中枢,但却不是万能的,金融控制不了价格,越是金融发达,越是需要价格刚性的支撑,造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市场价格的跌落。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价格变化,或是说,当年价格形势依旧,那些银行的贷款,那些金融制度,能有何问题,会形成全球大萧条吗?因此,通过这次危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必须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刚性原则已经是具有高度社会理性的国家宏观调控不容忽视的了。
  这次危机的爆发还直接源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泛滥。2008年9月27日,来自中国经济网的综合报道指出:"金融衍生品有分散风险功能也有放大风险作用,极具两面性,华尔街投行对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加大金融风险和波动。监管层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创新监管不利也难逃罪责。此次金融危机已引发全球对金融衍生品的反思。美国金融危机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2008年9月26日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互助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华盛顿互助银行设立于1889年,涉及资产3070亿美金,它的倒闭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桩银行倒闭案。而本轮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则是华尔街所创造的金融衍生品--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由此引发了对金融衍生品及其监管的思考。"
  这次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地救市,尤其是美国政府为了扭转局势更是疲于奔命。毫无疑问,美国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在布什政府推出一揽子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并开始实施之后,2009年1月20日,新任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后,立即采取行动,继续应对危机的挑战。"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陷入衰退至今已12个月有余,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历的最长经济衰退。如果持续时间超过16个月,将成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长的一次衰退。对于严峻的经济形势,奥巴马表示,应持有现实的态度,经济复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实现,即使采取一些措施,形势在好转前也还可能会恶化。在奥巴马的敦促下,美国国会放行了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计划余下的3500亿美元。众议院民主党人又提出了总额为8250亿美元的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外界认为,这一系列计划将使奥巴马政府获得超过1万亿美元的可支配资金,为其拯救美国经济奠定基础。在825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获得资金分配最多的领域之一,划拨资金为900亿美元,包括道路、桥梁以及下水系统的修复等。此外,奥巴马还将在节能改造、学校设施大规模维修、医疗设备更新等方面进行投资。此外,经济刺激方案中还包括275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奥巴马团队已表示,这一刺激计划将创造300万-400万个工作岗位。对于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计划中剩余的3500亿美元,奥巴马团队表示,将更关注为消费者和企业恢复信贷,而不是用纳税人的钱来为问题银行纾困。从近期花旗集团及美国银行获救的个案可见,奥巴马政府倾向采用只替金融机构提供巨额担保这种较接近自由市场风格的手段,借此恢复投资者信心,吸引资金重新流入市场。"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刚刚爆发之后,2008年12月8日至10日,中国最高决策层在北京举行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会议强调:"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爆发地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影响遍及全球众多的国家或地区,中国只是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间接影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抗击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贡献力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经济只受到此次危机的间接影响,除了因为中国不是危机的主要爆发地,还因为中国的金融领域相对说来还没有完全放开,而此次危机主要是金融领域危机,影响最大和最直接的领域是全球金融业,所以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的直接影响。
  中国成为抗击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贡献力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已从世界上经济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发展成为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的国家。中国已有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位于世界第一,目前,中国已动用外汇储备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购买了超过8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而美国奥巴马政府获得国会批准的第一批救市计划动用的资金也就仅仅是7870亿美元。所以,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经济稳定成为对世界经济稳定最好的支撑,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对世界经济复苏最大的保证,中国必将在全世界抗击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做出最重要的贡献。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则是:中国能不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威胁下,继续工业化的腾飞,直至到2020年之后基本实现工业化,保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2004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就进入了工业化腾飞阶段。到2007年,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3%,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好又快。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着良好向上的势头。所以,在这个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必然给中国实现工业化带来最大的挑战。中国如果能在外部巨大的恶劣环境的压迫下,继续工业化的腾飞,在2020年之后基本实现工业化,那就是中国取得了迎接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最大胜利。
  同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机遇是:中国可以利用目前的国际金融发展困境,推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一国货币实行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实现区域化。目前,人民币在东南亚及周边地区已经实现了区域化,而抗击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必然要求进行国际金融格局大调整,因此,这给予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好机遇。如果中国抓住此次国际金融格局大调整的机会,及时跟进,努力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那就是中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获得的最大胜利。这将会更好地促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在21世纪更快地发展,将会促使中国国民经济总量的继续提升。所以,在2009年4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会议指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会议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尽快发布有关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活动,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三、中国央企面对危机的经营战略调整
  

  中央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中央企业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中国的中央企业绝大多数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骨干企业,是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央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未来十几年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国际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对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近期的经济走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审时度势,中央企业必须根据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国际市场形势,认真吸取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国家的教训,及时主动地适当调整经营战略。
  中央金融企业的经营战略调整是首当其冲的。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金融衍生品市场泛滥造成的,深受其害的是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因为这些国家的银行很多都卷入了以美国次级债为主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损失惨重。中国大的金融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发达国家学习,或多或少地购买了美国的次级债券,同样也成为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直接受害者。损失造成之后,这些中央金融企业并没有明确公布损失情况。现在看来,损失大小是已经既定的,是无法挽回的,关键是对于造成这种损失的经营战略必须给予明智的调整,不能再继续以前的盲目性,更不能沿着以前的战略方向加深或强化所谓的此类国际化做法。在这方面,中央金融企业过去一直强调要向国外的金融企业学习。事实上,国外的金融企业确实非常值得中国的金融企业学习。但是,向国外的金融企业的学习,不能是照搬照抄,不能人家有什么,就学什么。对于国外的金融企业大量地涉入金融衍生品市场,就是中国的金融企业不能够学习的。这次发生危机之后,国外的金融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教训,不敢再像过去那样随意地进入金融衍生品市场,只是,让它们完全放弃金融衍生品市场业务,恐怕是做不到的。对此,中央金融企业要有明确的认识,必须彻底调整经营战略,永远不再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不论是国外的金融衍生品,还是国内的金融衍生品,一律都不应再进行这方面的交易业务。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不能向国外学习。在现阶段,国际-亡还不可能关闭金融衍生品市场,而且,很多的金融创新恰恰是出自于这一市场,然而,这一市场实质上就是现代金融领域的"炸弹",一不留神,就可能出大事。所以,中国的金融企业必须求稳,必须远离金融衍生品市场。这并不是说,一次遭蛇咬,十年怕井绳。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是井绳,它本身就是蛇。
  除了中央金融企业外,其他中央企业在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也应调整经营战略,即必须区分竞争性经营业务与非竞争性经营业务。这也就是说,对于中央企业来说,要么是竞争性的企业,要么是非竞争性的企业,不能既搞竞争性经营,又搞非竞争性经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一次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政府直接经营的企业只能生存于非竞争性领域,不能涉及竞争性领域。个别国家的个别政府企业涉及竞争性领域,如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是不具备代表性的,是不符合政府企业设立的一般宗旨的。当然,其他国家不能在竞争性领域设立中央企业,并不等于中国也不能在竞争性领域设立中央企业。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要在竞争性领域设立中央企业。但中国设立的竞争性中央企业的性质与其他国家的中央企业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中国的特色。
  问题在于,中国设立的竞争性中央企业不能涉及非竞争性经营业务,中国设立的非竞争性中央企业也不能涉及竞争性经营业务。现在,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大都是既有竞争性经营业务,又有非竞争性经营业务。这些中央企业必须进行重大的经营战略调整,必须分开竞争性经营业务与非竞争性经营业务,使所有的中央企业或是成为竞争性企业,或是成为非竞争性企业,不能再是身跨两大不同领域经营的企业。
  作为竞争性的中央企业,需要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一类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能够及时做出应对变化。改革应赋予这些竞争性中央企业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权,以便这些企业能够与其他企业一样竞争,一样在市场上对自己的决策负责。政府不能干预这些竞争性中央企业的经营,更不能直接代替这些竞争性中央企业进入市场决策。对于这些竞争性中央企业来说,需要新的经营机制,不能延续在政府直接管控下的经营机制。走向市场,相对独立,是竞争性中央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宗旨。
  作为非竞争性的中央企业,最重要的是不能保留竞争性经营业务,决不能学习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而是要像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企业一样,安安稳稳地在非竞争性领域经营,决不越出一步。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这一类的中央企业绝不可以以盈利为目的,即不能是看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而是要以政府划定的经营范围为严格边界,保证完成政府交付的特定的经营任务。
  就目前具体的情况讲,进行战略调整,分开竞争性中央企业与非竞争性中央企业,需要首先将确定为竞争性中央企业的非竞争性经营业务移交给相关的非竞争性中央企业,然后,还应将确定为非竞争性中央企业的竞争性经营业务民营化。比如,军工企业是非竞争性中央企业,其民用产品生产的部分应统统民营化,使之不再保留在中央企业的系统之内。
  
  参考文献:
  

  [1]钱津.特殊法人:公营企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钱津.当前所有制研究需要澄清的若干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4,(1).
  [3]钱津.论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之异同[J].中州学刊,2006,(1).
  [4]R·K·米什勒,S·雷维森卡编.世界各国的公营企业[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
  [5]王元培.经济学比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6]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7]钱津.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规制[J].经济纵横,2008,(8).

作  者:钱津    
出  处:中州学刊
单  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经济类别:经营管理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国企又好又快发展 (2010-02-21)
 温州出口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四种战术” (2010-01-14)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思路 (2009-12-27)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应对策略 (2009-12-11)
 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对策分析 (2009-12-05)
 论金融机构的公众责任 (2009-12-03)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